孫策平江東之戰

孫策平江東之戰

孫策徠平江東之戰是中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的一場戰爭,發生於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建安元年(196年)。發生原因為袁術多次失信於孫策,使孫策有自立門戶的方向,並以助袁術攻劉繇為藉口,得到袁術派出的兵馬,在發生戰爭前,孫策擁有士兵五六千人,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孫策最後把在江東的諸割據勢力消滅,成功統一江東,為日後孫權建立東吳作了基礎。

背景


丹陽尉朱治是孫堅的老部下,過去曾任孫堅的校尉,他發現袁術政德不立,就勸說孫策趁機收取江東。於是孫策就去見袁術。孫策對袁術說:“我家舊日對江東人多有恩義,我願帶兵去幫助舅父征伐橫江。橫江攻克之後,我還可在當地召募士卒,大概能召募三萬人。那時,我再率領他們助您平定天下,謀成大業。”袁術明知孫策對自己不滿,但他認為,劉繇佔據曲阿,王朗佔據會稽,孫策未必能有什麼作為,就答應了他的請求,並表奏朝廷任命孫策為折衝校尉。孫策遂率父親舊部和自己的數百門客東進。

前奏


一路上,不斷有人來投,孫策的隊伍不斷壯大,到吳景的駐地歷陽時,已有五六千人。當時,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帶兵出來迎接孫策並贊助軍糧。孫策大喜,對周瑜說:“有了你的支持,大事一定成功。”於是,孫策立即率部渡江(參見孫策平江東之戰),進擊橫江、當利,相繼攻克,樊能、張英戰敗。接著,孫策連續出擊,所向披靡,沒人能抵擋他的鋒銳,而且孫策軍隊的軍紀嚴明,百姓們也都相當擁護。

過程


擊破劉繇

徠初平四年(193年),二十一歲的孫策在周瑜、程普和黃蓋等人的支持下,從歷陽渡江,孫策輾轉作戰,戰無不勝,沒有人能抵擋住他的攻勢,百姓聽到孫策將要到達,全都失魂落魄;各地官員棄城出逃,躲到深山之中。及至孫策到來,軍隊奉有命令,不敢進行擄掠,民間的一隻雞、一條狗、一棵蔬菜,都不能觸動。於是民心大為歡悅,爭先用牛肉和美酒去慰勞孫策的軍隊。孫策相貌英俊,言談幽默,性格豁達,能接受別人的意見,善於使用人才。因此,無論士大夫還是一般百姓,凡是見過他的人,都為他盡心儘力,樂意為他效死。
孫策進攻劉繇設在牛渚的營地,獲得了存在那裡的全部糧草與武器。當時,彭城國相薛禮、下邳國相丹陽人笮融都擁戴劉繇為盟主,薛禮駐守秣陵城,笮融駐軍秣陵縣南,都被孫策擊破。孫策又攻破劉繇駐在梅陵的一支部隊,轉而進攻湖孰、江乘,全都攻克。於是到曲阿進擊劉繇。
劉繇的同郡人太史慈這時從東萊來看望劉繇,正趕上孫策進攻曲阿。有人勸劉繇可任用太史慈為大將,劉繇說:“我如果任用太史慈,許劭不會笑話我嗎!”他只派太史慈去偵察敵軍動靜。有一次,太史慈只帶一個騎兵外出,在神亭與孫策突然相遇,當時跟隨孫策的有十三名騎士,都是遼西人韓當、零陵人黃蓋等當年追隨孫堅的舊將。太史慈便向前出戰,正與孫策相對,孫策一槍刺中太史慈的馬,奪得太史慈脖子後面插的手戟,而太史慈也奪得孫策的頭盔。正在此時,兩家的騎兵各自同時趕來,於是雙方散開。
劉繇與孫策交戰,兵敗,逃往丹徒。孫策進入曲阿,慰勞賞賜將士,發布寬大命令,通知各縣:“凡是劉繇、笮融等人的鄉親故友和部下,前來自首歸降的,一概不咎既往。願意去當兵的,一家只出一人,免除全家的賦役負擔;不願再當兵的,也不勉強。”不過十天,應募者從四面湧來,得到二萬餘名兵士,一千餘匹戰馬。孫策的聲威震動江東。

敗嚴白虎

建安元年(196年),吳人嚴白虎等眾各萬餘人,處處屯聚,諸將欲先擊白虎等。於是孫策引兵渡浙江。
孫策先命吳景出兵,與嚴白虎交戰,大勝,嚴白虎退到會稽,孫策渡江攻下會稽,並進行屠城,嚴白虎於是高壘堅守,派其弟嚴輿求和,孫策答應,嚴輿和孫策會面時,孫策用利刃向坐席砍去,嚴輿看見後身體晃動了一下。孫策笑著對嚴輿說:“我聽說您可以坐著跳躍,身手矯捷,所以跟您開個玩笑罷了。”嚴輿回答道:“我一見到兵刃,就會變得這樣。”孫策聽了他這句話,知道他其實很無能,於是立刻用手戟擊殺了嚴輿。嚴白虎等人聽說以勇力聞名的嚴輿被孫策殺死,非常驚恐。
嚴白虎抵抗不住,往餘杭抗奔許昭。程普請求孫策發動攻擊,孫策說“許昭有義於舊君,有誠於故友,此丈夫之志也”,於是放棄攻擊。由於嚴輿在嚴白虎軍中素有勇力,於是使嚴白虎對孫策感到畏懼,后孫策攻破嚴白虎,嚴白虎亦逃到許昭中,此後下落不明。

會戰王朗

這時會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虞翻曾進言道:“孫策善於用兵,不如暫避其鋒。”但王朗不聽從,並且發兵屯於固陵而抗孫策。孫策數次渡水而戰皆不能攻下。
這時孫策叔父孫靜進言:“王朗拒城而守,難以攻拔。查瀆南離此數十里,宜從彼據其內,所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者也。”孫策聽從其計。晚上時,命士兵燃火以作疑兵,並分軍往查瀆道,突襲高遷屯。王朗大驚,遣故丹陽太守周昕等帥兵逆戰,孫策擊破周昕等,並斬周昕。王朗於是逃去,虞翻追隨著王朗,行至東冶,被孫策追擊,大破之,王朗於是投降孫策。孫策繼而自領會稽太守,並命虞翻為功曹,待以交友之禮。

結果


孫策統一江東,並為日後孫吳立國打好基礎,同時亦因孫策統一了江東,使中原的混戰多了點轉變。

評價


對於孫策平定江東之戰,孫策年少英勇、明決善斷,深受歷代讚許。
曹操在聽說孫策平定江東后,讚歎道:“猘兒,謂難與爭鋒。”
諸葛亮在《后出師表》評價說:“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
陳壽認為割據江東是孫策所創下的基業,在《三國志》中評價說“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且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何去非認為孫策能在幾年內平定江東,遠勝劉備,在《何博士備論》中說:“策一舉而遂收江東,為鼎足之資,使之不死,當為魏之大患。策之不得起於中原,非其智力之不逮,蓋袁紹已據河北,曹公已收河南,獨無隙以投之故也。以劉備之間關轉戰,至於白首,不獲中州一塊之壤以寓其足。而策乃能以敝兵千餘渡江轉斗,不數歲而席捲江東,此其過備遠矣。”
何焯認為孫策之所以能平定江東,不僅在於武略,更重要在於修政安民,評價說:“伯符以勇銳摧破劉繇王朗,然能系屬士民,修其政理,遂創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