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區制

城市建設布局的一種形式

街區制,是城市建設布局的一種形式,它的特點是在城市規劃的道路邊上建設房子,且不設圍牆;土地私有國家和中國改革開放早期,大多採用這一方式;它的優點是可以增加公共道路和路網密度;缺點是居住區樓下的車流增加、車速更快,增加了老人和小孩的交通安全隱患,增大了居住區的近噪音干擾,會降低居住的舒適度和生活品質;在國外,現在有許多國家意識到街區制的缺陷,開始推廣適度規模小區制(邊距不超過200米,總面積不超過50畝),有利於兼顧公共交通和居住品質。在國外,也有許多國家意識到街區制的優點,有利於提升公共綜合質量和消除貧富差距。

歷史沿革


開放式街區的概念發源於美國,也在美國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1967年,英國政府制定了《街區保護法》,這對英國城市歷史環境的保護和良好居住環境的維持起了很大作用。到了1971年城縣規劃法修改時,英國便把街區保護法納入了城鄉規劃法的體系之中,作為城鄉規劃的街區保護制度而存在至今並一直維護著英國的街區安寧。

實際應用


國外

街區式住宅在國外已成熟發展,遍佈於世界各大繁華都市:美國紐約、西班牙巴塞羅那、德國柏林、捷克布拉格等都有享譽世界的BLOCK街區。
歷史長達百年的第五大道在19世紀初時不過只是一片空曠的農地,但在經過擴建后逐漸成長為紐約的高級住宅區及名媛仕紳聚集的場所。高級購物商店也是從這時候起開始出現,而“恨天高”的諸多摩天大樓則在20世紀后成為第五大道的另一大特色。
作為世界上最成功的街區制產物,第五大道已經成為到訪紐約的一個必經之地。據英國一家諮詢公司對全球45個國家所做的年度調查顯示,第五大道目前是全球租金最貴的零售業場所,商鋪的年租金可超過每平方英尺1000美元。

中國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中國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

文件內容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2016年2月印發,這是時隔37年重啟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配套文件,勾畫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間中國城市發展的“路線圖”。
歷經37年改革開放,我國城市發展也進入轉折時期。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的一些突出問題亟須治理解決,如城市規劃前瞻性、嚴肅性、強制性和公開性不夠;城市建築貪大、媚洋、求怪等亂象叢生,特色缺失,文化傳承堪憂;城市建設盲目追求規模擴張“攤大餅”;違法建設、大拆大建問題突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加重等。
規劃、建設、管理是城市發展的核心環節。《意見》約八千字,由九部分組成,提出了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總體目標:實現城市有序建設、適度開發、高效運行,努力打造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讓人民生活更美好。
《意見》部署了一個個破解城市發展難題的“實招”:加強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推進兩圖合一;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實現中心城區公交站點500米內全覆蓋;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城市公園原則上要免費向居民開放等……
《意見》提出了未來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兩大方向,即以政府為主保障困難群體基本住房需求,以市場為主滿足居民多層次住房需求。其中要打好棚戶區改造三年攻堅戰,到2020年,基本完成現有的城鎮棚戶區、城中村和危房改造。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說,《意見》是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29個部門在深入調研和認真總結經驗基礎上起草而成,明確了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指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促進城市持續健康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規劃堅決遏制領導幹部隨意干預城市規劃現象“一任書記一座城,一個區長一個新區”——有多少城市規劃被“翻燒餅”,規劃完成之日便是落後之時;規劃執行難,“紙上畫畫,牆上掛掛”……
“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戰略引領和剛性控制的重要作用。”針對城市規劃存在的問題,文件明確了城市規劃定位,提出“剛性”要求:
制定規劃要依法——城市總體規劃由本級政府編製、社會公眾參與、同級人大常委會審議、上級政府審批。
一張藍圖干到底——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增強規劃的前瞻性、嚴肅性和連續性。
“打架”規劃要整合——加強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推進兩圖合一。在有條件的城市探索城市規劃管理和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合一。
嚴格依法執行規劃——凡是違反規劃的行為都要嚴肅追究責任。城市總體規劃的修改,必須經原審批機關同意,並報同級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從制度上防止隨意修改規劃等現象。嚴格執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堅決遏制領導幹部隨意干預城市規劃設計和工程建設的現象。
規劃督察全覆蓋——全面推行城市規劃委員會制度。健全國家城鄉規劃督察員制度,實現規劃督察全覆蓋。
監管嚴控開發區和新區違者視為違法
城市建設管理,離不開方方面面的監管。文件提出,加強規劃實施的社會監督,利用衛星遙感監測等多種手段共同監督規劃實施,加強建築安全監管,加強城市安全監管,提高環境監管能力……文件布下了一張張立體化監管的網路,對花樣百出的違法行為亮出“黃牌”。
街區制
街區制
這種“黃牌”警告機制不僅涉及城市硬體,更涉及城市管理體制的“軟體”。一系列“老大難”問題已被“點名”:城市建築貪大、崇洋、求怪等亂象叢生,違法建設、大拆大建問題突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等等。
從野蠻施工、拖欠工人工資,到發生質量安全責任事故,從施工企業到政府部門責任人,都有可能被列入城市管理問題的“黑名單”,可能面臨信用差評及無法參與投標等嚴厲懲戒乃至入刑問罪。比黃牌警告更嚴厲的“黑名單”,將成為城市治理的重要工具。
文件提出,“嚴控各類開發區和城市新區設立,凡不符合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建設的,一律按違法處理。”“研究推動城鄉規劃法與刑法銜接,嚴厲懲處規劃建設管理違法行為,強化法律責任追究,提高違法違規成本”“加強建築市場監管,嚴厲查處轉包和違法分包等行為,推進建築市場誠信體系建設”“實施工程全生命周期風險管理”“深化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健全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體系。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
“黑名單”成為城市管理的重要推動力量。特別是規劃法等行政法與刑法銜接,有望解決官員“為公違法”難以入刑的問題。
建築推廣裝配式建築和鋼結構建築
針對當前一些城市存在的建築貪大、媚洋、求怪、特色缺失和文化傳承堪憂等現狀,《意見》提出建築八字方針——“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突出建築使用功能以及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環保,防止片面追求建築外觀形象,強化公共建築和超限高層建築設計管理。鼓勵國內外建築設計企業充分競爭,培養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築師隊伍,倡導開展建築評論。
在建造方式上,“搭積木式”造房子、流水線上“生產”房子,能減少建築垃圾和揚塵污染的裝配式建築將在未來中國得到推廣。《意見》提出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築,積極穩妥推廣鋼結構建築。在具備條件的地方,倡導發展現代木結構建築。
有序實施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解決老城區環境品質下降、空間秩序混亂、歷史文化遺產損毀等問題,促進建築物、街道立面、天際線、色彩和環境更加協調、優美。通過維護加固老建築、改造利用舊廠房、完善基礎設施等措施,恢復老城區功能和活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保護古遺址、古建築、近現代歷史建築,更好地延續歷史文脈,展現城市風貌。用5年左右時間,完成所有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
街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要逐步打開
加強街區的規劃和建設上,《意見》提出,要分梯級明確新建街區面積,推動發展開放便捷、尺度適宜、配套完善、鄰里和諧的生活街區。我國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另外要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設快速路、主次幹路和支路級配合理的道路網系統。
針對一些城市“逢雨必澇”的問題,《意見》提到要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充分利用自然山體、河湖濕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態空間,建設海綿城市,提升水源涵養能力,緩解雨洪內澇壓力,促進水資源循環利用。鼓勵單位、社區和居民家庭安裝雨水收集裝置。大幅度減少城市硬覆蓋地面,推廣透水建材鋪裝,大力建設雨水花園、儲水池塘、濕地公園、下沉式綠地等雨水滯留設施,讓雨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不斷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積、滲透比例。
在污水治理方面,《意見》提出以中水潔廁為突破口,不斷提高污水利用率。新建住房和單體建築面積超過一定規模的新建公共建築應當安裝中水設施,老舊住房也應當逐步實施中水利用改造。培育以經營中水業務為主的水務公司,合理形成中水回用價格,鼓勵按市場化方式經營中水。城市工業生產、道路清掃、車輛沖洗、綠化澆灌、生態景觀等生產和生態用水要優先使用中水。
生態城市公園原則上免費開放
未來城市將會有更多綠色“留白”。《意見》提出,要強化綠地服務居民日常活動的功能,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夠見到綠地、親近綠地。城市公園原則上要免費向居民開放。限期清理騰退違規佔用的公共空間。
制定並實施生態修復工作方案,優化城市綠地布局,構建綠道系統,實現城市內外綠地連接貫通,將生態要素引入市區。建設森林城市。推行生態綠化方式,保護古樹名木資源,廣植當地樹種,減少人工干預,讓喬灌草合理搭配、自然生長。鼓勵發展屋頂綠化、立體綠化。進一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和城市建成區綠地率,改變城市建設中過分追求高強度開發、高密度建設、大面積硬化的狀況,讓城市更自然、更生態、更有特色。
更多應用綠色技術。推廣建築節能技術,提高節能標準,根據不同地區氣候特點,應用地源熱泵、水源熱泵、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技術,發展被動式房屋等綠色節能建築。完善綠色節能建築和建材評價體系,制定分散式能源建築應用標準。分類制定建築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標準定額。
路網建設,設定公共交通分擔率,鼓勵綠色出行,減少不必要的尾氣排放。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讓大家可以看得見綠地,親近綠地。

注意事項


一是要認真全面理解好“逐步”兩個字。“逐步”就是要有計劃,要有輕重緩急,並不是“一刀切”,也不是“一哄而起”,更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拆圍牆”。
二是《若干意見》對這項工作提出了方向性、指導性的要求,具體實施中還要制定細則,特別是各省、各城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辦法。在制定辦法過程中,肯定要聽取市民意見。
三是要實施逐步打開封閉小區和單位大院的城市,都會考慮到各種實際情況,考慮到各種利益關係,依法依規處理好各種利益關係和居民的訴求,切實保障居民的合法權益。

文件解讀


“文件的宗旨是為解決過去城市發展中的矛盾和治理‘城市病’開出藥方,一方面要弄清楚文件的本意,另一方面要避免誤讀政策。”上海同濟大學副校長、曾擔任2010年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的吳志強說。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說,街區制是相對於封閉小區而言,文件提出了“推動發展開放便捷、尺度適宜、配套完善、鄰里和諧的生活街區”目標,正是為了解決城市支路毛細血管不通暢問題,以改善城市道路微循環。
吳志強說,目前這一政策正被誤讀,不能把推廣街區制理解為簡單的“拆牆運動”,更不是說全國所有城市都要拆圍牆。“要打開的主要是那些歷史原因造成的單位大院和超大的封閉小區,它們大都佔據城市中心的公共地帶,造成城市道路梗阻、斷頭路和丁字路。”
他認為,只有影響到整個城市的交通運行、景觀和管理的超級大院和住宅小區才是未來需要打開的,比如一個工廠大院,裡面有廠房、職工住宅小區、科研樓和幼兒園等,2到3公里長的圍牆阻礙了交通,這樣的大院就應該被切分成幾個更小的組團,中間的道路用於公共通行,緩解城市交通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