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書院

南安書院

南安書院,位於陝西隴西。清道光五年(1825),知府朱滿重建,提督陝甘學政張岳崧有《南安書院碑記》。舊址今為隴西師範學院。

碑記


附:《南安書院碑記》:鞏,贏秦故壤也。祖龍置郡隴右,漢季易南安,割據沿革,代不勝紀,關隴巴蜀,背拊吭扼焉。國家遠撫長馭,百有餘年,桴鼓稀聲,甿用敉輯。道光四年,使者持節視學。既下車,集髦士語:以禮讓之風,義利之辨高明庳瑣。
南安書院碑記
南安書院碑記
塗轍所繇往複步,諸髦先後拾級又百十武,有樓翼焉,屋三楹,為文昌閣。旁羅斗室十餘區,北俯雉堞,城宇鱗次,渭流清洌,首陽烏鼠,遠邇環列。相傳,形家稱吉,頗信。時諸髦旁侍使者席地坐,為言:學當如登陟之進而不已,毋捷徑,毋窘步,捷徑則迷,窘步則畫。又言:此地幽峻,遠勝闤闠,加以葺治,植之嘉蔚,僧寮梵室,咸資棲止。肄弦誦之音,則恭讓生焉,居之清曠,近利之習泯焉。爽塏軒豁,千言因及學舍,僉曰:崇義崇文書院久圮,南安數椽,亦鞠茂草,且若何?使者曰:學校者,人才之本而風俗之綱維也,本之弗圖,綱維曷立,諸髦且奚適歸乎?亟新之吾其倡焉,眾悚然首肯。
南安書院碑記
南安書院碑記
會久旱,使者齋素兼旬,一再禱,皆雨眾益。諒使者不膜視而休戚共之也,則大喜,走相語挾,日醵白鏹四千。使者捐奉率守令助之,迄用有成。既竣,試撤棘,亟訪南安故址。肩輿出城南半里許,為仁壽山,循其麓,泉流涓涓,漱廬舍閑,仰瞰其巔,堂宇隱約腹,岩岫歷落如繪。稍陟焉,有榜於門,則舊額黕然矣。使者舍輿徒,怡觀適性,高明出焉,風雨明晦,樂共晨夕,爾師若徒,觀摩講貫,必有豁然開朗,聳然特立,與道大適者。矧文字研求,聲律酬唱,斤斤者乎。蓋學術淵通,勛名蔚茂,積小高大,於是乎取之諸髦勖乎哉,皆欣唯而退。既新以額,明其章程,因紀以諗,來茲俾知。植人材、立綱維、振興有自,而守之益大也。——賜進士及第、翰林院編修、提督陝甘學政、瓊州張岳崧撰並書丹篆額。

對聯


諸生讀聖賢書,要在學為忠用;
今我繹廉立訓,亦思興起懦頑。
清代安維峻題南安書院
此地為清聖祠堂,握篆扶殘黎,敢自詡頑廉懦立;
賤子乃謫仙宗派,下車宰故土,最難忘遷客長沙。
清代李壽芝題南安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