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集鄉

江西省遂川縣李集鄉

雙橋鄉位於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東北邊陲,地理位置東經114oc32′,北緯26oc37。東靠萬安(東垓村與萬安潞田鎮交界,馬埠村與萬安縣高陂鎮交界),北靠泰和(潭溪村與泰和橋頭鄉交界),南鄰衙前,西連新江。鄉政府駐地距縣城55公里,全鄉土地總面積97.22KM2,主要屬贛江流域的蜀水水系。還有廣西省賓陽縣雙橋鄉、河南省永城市雙橋鄉、浙江省衢州市雙橋鄉、四川省內江市雙橋鄉。

鄉鎮工作


李集鄉黨委、政府一班人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認真學習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抓住突破菏澤的大好機遇,緊緊圍繞“三三一一”目標,帶領全鄉人民,立足本鄉實際,發揮自身優勢,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真抓實幹,圍繞財政增收、農民致富,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入手,開創了李集鄉經濟工作的新局面,各項工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農業發展


李集鄉
李集鄉
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同時,形成了以四傑、張樓等村為主的萬畝西瓜生產基地,以李曉嵐、高才劉、嚴集、前楊等村為主的萬畝蓮藕生產基地;以羅樓、梁樓、黃垓、高才劉等村為主的萬畝大蔥生產基地;以王鐵爐、張仰望等村民為主的萬畝杞柳生產基地;以王樓、孫垓等村為主的高效、優質陸地菜生產基地。以及影塘、嚴集養豬專業村;張店、胡坑、四龍養雞專業材;李虎、張口養牛專業材;后楊養兔專業村。全鄉畜禽規模養殖戶達600戶,黃牛存欄量5000頭,生豬存欄量20000頭,羊50000隻。同時,全鄉營造、完善了農田林網70000畝,經濟林3000畝,豐產林30000畝,這一切都極大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糧經比例達到6:4。

投資環境


鄉黨委、政府始終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堅持工業興鄉的理念,把民營經濟做為新的增長點,成立了招商引資辦公室,實行二分之一工作法,同時每個副科級以上領導幹部及一般幹部人人都有招商任務,真正形成“人人為招商、事事為招商”的良好局面。至2005年8月份,全鄉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億元,其中50萬元以上的項目45個,形成了以鋼球、棉紡織、棉花加工、麵粉加工、中藥材加工、畜牧加工、化工等為主體的綜合性工業園區,擁有大小企業138餘家,其中固定資產在500萬元以上的有16家,主要是做大做強了三大主導產業。

灌南縣李集鄉


李集鄉
李集鄉
李集鄉位於灌南縣城西郊,環抱縣經濟開發區,交通十分便利,寧連高速,236省道縱貫南北,235省道,肖八路橫貫東西。還有商城縣李集鎮。經濟狀況
全鄉總面積8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5萬畝,其中三麥面積5.4萬畝,水稻4.1萬畝,玉米1.4萬畝。下轄21個行政村,1.6萬戶,6.8萬人,農村勞動力3.28萬人,其中外出勞力2.29萬人。2007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GDP)35616萬元,其中一產9628萬元,二產16308萬元,三產9680萬元,工業總產值89000萬元,用電量1035萬千瓦時,財政收入465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5243元。
李集鄉
李集鄉
全鄉擁有各類企業68家,其中落戶園區企業26家,外資企業4家,投資規模超億元項目7個,已初步形成了木材加工、金屬鑄造等特色產業。我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全鄉擁有敬老院一所、衛生院2個,初級中學3所,完小8所,教學點10個,在校生6125人,供電、郵政、電信配套齊全。。鄉黨委下轄1個總支(含6個支部),46個直屬支部,現有黨員2006人,全鄉行政在編幹部36人,事業單位人員64人,離退休人員24人。以科學發展觀統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突出新農村建設,堅持工業推動,園區帶動,城鎮拉動的發展戰略,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傾力打造活力李集、平安李集,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把李集打造成為灌南城西經濟、文化、商貿服務中心。

郾城縣李集鄉


李集鄉
李集鄉
概況
李集鄉地處郾城縣東北部,位於郾城、臨穎、西華三縣交界地帶,全鄉轄22個行政村,53個自然村,總土地面積49。8平方公里,耕地4。96萬畝,總人口4。3萬人。
經濟
全鄉主導產業煙葉和紅薯深加工,每年煙葉面積穩定在6000畝左右,紅薯面積2萬畝。綠色養殖正悄然興起,現有千頭豬場二個,百頭豬場73個,生豬飼養總量5。6萬頭;千隻以上雞場76個,家禽飼養總量24。7萬隻。全鄉水利設施齊全,平均35畝地存一口井,大旱之年3—5天能普澆一遍,農業生產常年居全縣前列。
峽口抗日忠烈墓
歷史文化
李集鄉
李集鄉
峽口地處商城縣東北。清康熙《商城縣誌》載:“邑之東鄉距城三十里有山曰:青山。巔嵐蒼聳,怪石嶙峋,兩崖對峙,中通一徑,因又名其為‘峽口’。”峽谷長約1.5公里,谷底寬約80米至200米,西北最高峰為鷹嘴山,東南側最高峰是晏家山。信陽—合肥公路穿峽而過,系豫皖東進西出之咽喉,歷為兵爭要地。半個多世紀前,中國抗日軍隊曾在這裡痛擊日本侵略軍,打了一場惡戰。1938年夏,日軍兵分三路在長江南北進攻武漢。其一路於8月下旬沿大別山北麓西進。9月11日,日軍侵佔豫皖邊境要塞富金山。荻州立兵第十三師團、中島今朝吾第十六師團經方家集繼續西犯,企圖陷商城,沿商(城)麻(城)公路突破大別山,再取麻城,策應溯江西上之敵鉗擊武漢。12日,馳援富金山的第三十軍三十一師池峰城部九十三旅進抵峽口時,得悉富金山失守,與五十一軍于學忠部前哨部隊一個團和剛從富金山撤出宋希濂七十一軍三十六、八十八師殘部約二個營,分別搶佔鷹嘴山、晏家山等制高點,沿山脊布防,相機阻擊日軍。
14日晨,日軍第十三、十六師團以優勢兵力,空中飛機轟炸,地上大炮轟擊,向峽口發起猛攻。抗日部隊憑藉居高臨下地勢,英勇頑強地打退敵人多次進攻,激戰至晚未能突破我防線。15日,敵人除正面加強火力攻勢外,同時分從南北兩翼迂迴對峽口鉗形包圍。抗日部隊義無反顧,鏖戰三面蜂擁之敵。乃夜,日軍乘雨衝上山嶺,我軍已彈盡糧絕,與敵展開激烈肉搏戰,數里山谷籠罩在鐵與血的火海之中,喊殺之聲,震天動地。終因敵眾我寡,三十軍於16日拂曉撤守達權店、沙窩一線大別山要隘。當晚10時商城淪陷。此役,日軍傷亡慘重,屍體皆在附近焚化。抗日部隊犧牲千餘將士,遺屍山野。1938年9月17日《新華日報》第二版載:“犯方家集之敵,有一部已被我軍誘至商城縣東四十里之峽口,該地山巒重疊,羊腸鳥道,我步炮兵正在險峻之山地中與敵軍鏖戰,情況異常激烈。”寥寥數語,當年戰鬥之酷烈歷歷在目。次年春,峽口四周民眾和觀音山道長收撿殉國抗日官兵遺骨上千具,於峽口涼亭路東側山麓集葬一冢,俗稱“萬人墳”。1944年,民眾再度捐資修築巨型墓冢、拜台,立“中央陸軍抗戰陣亡將士忠烈墓”碑,銘曰:“戊寅年秋七月下浣,我國陸軍與敵鏖戰於峽口石門,喊聲震天,堅抗數日,死亡無算,屍填青山峽谷,血流溝洞之澗,塞川蔽野之誅未有其於□□者也。嗣錐地參□將忠魂烈骨,抬埋於此地,名曰:忠烈墓。又恐年久湮沒,因是募資相助,刊立碑誌,以垂永遠雲爾。”並在墓西側建祭祠,享春秋兩祭。而今,忠烈墓圓冢高聳,殘碑猶存,青山疊翠,松柏簇擁,生機盎然。每逢清明節,十月朔,來此憑弔的各界人士絡繹不絕。青山忠骨,世人共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