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墨佛
原民革中央團結委員會委員
孫墨佛(1884~1987),原名孫鵬南,字雲齋,曾用名孫巍,字堯天,號眉園、別號天舌山人,又名劍門老人。民革中央團結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員,著名書法家。萊陽市穴坊鎮西富山村人。辛亥革命老人。
自幼隨劉大同學書法,后得到王垿、康有為親授。初學魏碑,繼臨“二王”,旁及篆、隸、章草等。中年轉習狂草,晚年專攻孫過庭《書譜》。曾任民革中央團結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中山書畫會理事。
其子,北派山水畫家,國畫大師孫天牧。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就讀於青島赫蘭大學(即德華大學),時見國事日非,清廷腐敗。
孫墨佛(右)
1917年在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中任海軍司令部參議。
1921年,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孫墨佛任大元帥府參軍。
1922年叛軍炮轟大元帥府時,他與人合計掩護孫中山脫險。事後,孫中山任命孫墨佛為安撫史。
1928年,在河南省創建民權縣。
1930年,他遷居北京,專事著述。先後纂成《書源》56卷,《孫中山先生年譜》16卷。
抗日戰爭期間,孫墨佛廣泛接角社會各界人士,力主堅持抗戰。曾奠書"乾坤正氣平三島,海岱雄風震十洲"輓聯以表達他對抗日名將張自忠壯烈捐軀殉國的敬佩之情。抗日戰爭勝利之後,他力主和平建國,堅決反對內戰。他撰寫的《打不得九論》等反對內戰的文章發表后,曾轟動一時。
建國后,受聘為山東省人民政府秘書。
1952年經周恩來和董必武舉薦,應聘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史研究館館員。並被推薦為民革中央團結委員會委員。
孫墨佛103歲時為鄧小平所題“壽”字
1987年7月,在北京病逝,終年104歲。
孫墨佛著作
另有自作詩詞5000餘首,均收入《天籟集》中,1987年9月5日,孫墨佛於北京病逝,享年104歲。
曾編纂《書源》三十六卷,《孫中山先生年譜》十六卷,《古今題畫詩萬首絕句選》十二卷,《古書正義》六卷和自作詩詞多卷。
辛亥老人——孫墨佛
少懷壯志,投筆從戎圖報國
孫墨佛題寫的扇面
忠肝義膽,冒險夜救孫中山
1922年6月,孫中山回到廣州,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妄想加害孫中山,尚未覺察的孫中山立陷危困之中。正在這時,擔任陳炯明的顧問、同時也是孫墨佛老師的劉大同來到廣東。孫墨佛聞訊急往拜望。6月15日下午,孫墨佛去劉大同處,晚餐席上劉大同對孫墨佛說:“吃完飯,為我撰寫一幅輓聯!”孫墨佛大驚:“給誰?”已有醉意的劉答道:“是個大人物……”
孫墨佛已全然明白,劉大同口中的大人物就是孫中山先生。劉酒後吐真言,不可聽之任之,掉以輕心。孫墨佛認定,劉身為陳炯明的高級顧問,酒後言辭,絕非子虛烏有,何況他對陳炯明也早已提防在心。但他又想到劉大同亦非陳炯明同類,且又與自己多年師生之誼,怎麼辦?令他甚費躊躇:劉某,吾師也,孫公,吾長也;師者,親也,長者,公也。時至今日,千鈞一髮,我豈能因親廢公,不識大體,而置民族危亡和革命大計於不顧?
孫墨佛想定后,立即找到孫中山的秘書長謝持,將事情和自己的判斷詳細告知,曉之以有備無患之理。謝於是領孫謁見中山先生,中山先生聽從了孫墨佛的勸告,先讓夫人宋慶齡留在住地越秀樓,他自己領謝持及衛士數人,急出便門。這時,孫墨佛已找到海軍總司令溫樹則,溫派了200名士兵也來“救駕”,一行人馬,先到碼頭登上了一艘“寶璧艦”,后又派人接出宋慶齡,再轉上“永豐艦”,加速駛向海灣。孫中山先生成功脫險,隨後秘密由廣州前往上海。陳炯明叛軍炮轟了越秀樓,卻一無所獲。
主政地方,無為而治播美名
上世紀20年代,孫墨佛擔任河南省政府秘書。目睹華北兵火連年、匪患烽起,百姓塗炭的慘狀,河南省政府主席馮玉祥決意改革,設立縣政府制,改變無政府狀態,以解決民生問題。孫墨佛被推舉當選新設縣的縣長,大膽開展政務改革。關於新設縣的縣名,孫墨佛說:“以我之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孫總理創立三民主義,民權為重,國民渴望有民權,於今更甚,我想,新設縣名之‘民權縣’最好!”
1930年3月8日,孫墨佛輕車簡從,前往民權縣上任。當天,孫墨佛命人暫在一處破關帝廟安身,藉此訪察民情,傾聽民聲。孫墨佛在民權縣,大力推行他的執政思想,為官一方,興利在民。他首先整肅吏治,平反冤獄,又親自規劃新縣城,開闢商市,繼而恢復農耕,復興百業,僅僅一年多,民權縣民生大大改觀。而他自己和百姓同甘共苦,憐老惜貧,平日布衣粗食,外出或走路或騎驢,贏得了百姓的擁戴,他的廉潔和勤政之名遠播四方。一年多后,孫墨佛離開民權縣,百姓夾道歡送,依依難捨。
狷介之士,蔑視權貴如草芥
抗戰爆發后,孫墨佛激烈反對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他熱切盼望全民一心,共赴國難,他到處奔走,鼓動抗日。應山陝景梅九、焦子靜諸老友之邀,鋌而走險,奔赴南京。又溯江西上,歷經蘇、皖、贛、湘、鄂、豫,進入潼關,抵達西安。會晤劉子衡,劉此時設帳八仙庵,二人甚感投機,志同道合,決定以講學方式宣傳抗日。此間,在景梅九家又得識林伯渠,交談甚洽,林老特邀孫劉二人得便往延安一走。
這位劉子衡先生,大名鼎鼎。也是山東人,1936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曾為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講過《易經》,后在南京、西安等地為國民黨高級官員,將領講學,柏文蔚、馮玉祥、李濟深、顧祝同、王耀武等都尊之為師,同時,劉子衡又和共產黨的高級領導人周恩來、林伯渠、董必武等人交好,還曾幫助營救過許多被捕的中共人士與群眾。
孫墨佛雖長劉子衡18歲,但孫極佩服劉,呼之為“劉先生”,劉則尊稱孫為“大哥”。孫劉二人風雨同舟,形影不離,熱心宣傳抗日道理。
抗戰勝利后,孫和劉一家同在徐州居住,一天,劉去了南京,恰好有一客來訪,當時第七綏靖區司令方先覺駐防徐州,招待客人時請來了孫墨佛,飯後,客人執意要去看望劉子衡的老母。於是一行人來到簡陋破舊的劉家居所。孫墨佛本來有些醉意,又看到眼前劉家的寒傖,心中甚是不滿,當著客人面問方先覺:“你看你住的地方,再看看老師住的地方,你看得下去嗎?”方辯解說不能怪他。孫聽后,益發氣上心頭,將劉家桌上一碗餃子扣在桌上,指著方斥道:“你當著一軍司令,富貴榮華,吃香喝辣,還有臉說!”
方先覺一時尷尬無奈,又不敢冒犯孫墨佛,連忙招呼隨從人員將孫扶上轎車回府。途中,孫吐了一車,及至司令部門口,孫急叫“停車!”方以為他仍要嘔吐,就讓人扶孫下車,不料,孫步履蹣跚地走到司令部門口,解開腰帶,嘩嘩地撒起尿來……眾人見狀,又急又笑,方先覺心裡叫苦,客人忙上去勸服孫墨佛,說:“孫先生小便,不該選這地方!”孫卻說:“我還不知道這是他的司令部,但這個司令部,只配我小便,連大便也不配!”
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時,劉子衡已看出蔣介石蓄謀發動內戰,便力勸王耀武可以出國治病為由避開內戰,王開始聽從了,但後來又經不住蔣介石的壓制和利誘,最後出任山東省主席,加入了蔣打內戰的行列。劉子衡得知后極為生氣。於是受李濟深之邀,偕孫墨佛,三人至南京晤談,打算繼續勸說王“消極”內戰。1946年秋,孫墨佛又往濟南去看王耀武。
孫墨佛好酒,王耀武則以好酒款待他。孫一邊嗅著酒香,一邊對王戲言道:“你送我的是什麼酒?莫非民脂民膏嗎?若是,我則不敢喝!”
王耀武聽了,笑道:“哪裡哪裡,是我用自己的錢給您置辦的!”回頭又對副官說:“酒錢從我的錢里開!”孫墨佛聽了邊喝邊說:“也罷,即便是民脂民膏,讓我喝了,也比他們喝了強!因為我喝多少,也是堅決不打內戰的!”王耀武聽了,臉上一陣紅一陣白,很不自在。
1946年11月間,劉子衡在《大公報》上發表反內戰文章《打不得九論》,引起南京政府的惱怒。此後,劉孫二人一直被特務跟蹤。一年多以後被迫返回徐州。
1948年2月24日深夜,在雲龍山招待所正沉睡著的劉子衡、孫墨佛,突然被一陣亂槍聲驚醒,接著流彈擊碎了門窗玻璃,室內一片狼藉,劉孫二人立即意識到情況危急,巧妙在室內掩蔽,此時,守衛的士兵奮力還擊,雙方對射良久,暗殺的特務倉皇逃去,守衛士兵亦二死一傷,劉孫二人倖免於難。
詩酒相伴翰墨留芳
孫墨佛一生以詩和酒為伴,又以筆硯碑帖相隨始終。早在年輕時,即被人稱之“孫顛三癖”。
孫墨佛自幼受儒學教育,每日讀經、讀詩、寫字作文章,有著深厚的基礎。後來篤愛詩詞,一生吟哦不輟,所寫詩歌,能保存下來者,不下萬餘首。其中包括七律、五律、五絕、五古等形式。在學習古代詩歌傳統中,最為欽仰李白和杜甫。他在80歲自壽的80首詩前《小引》,自道:“嗜好言情,仰慕別裁別趣;最愛吟詠,私淑詩盡詩仙。”一些詩中,竟有這樣的句子:“謫仙醉佛三生侶”,“前身合是李青蓮”和“李杜詩歌萬世師”……
孫墨佛的詩,氣勢開張,議論精闢,且精心造語,講究聲律,堪為一代詩才。如60歲所寫《醉言之五十一》云:
大道淪亡造化窮,乘時崛起幾關雄。
荒年討伐無文事,亂世乾坤重武功。
五鳳樓高紅日上,雙龍闕迥白雲通。
我心已醉誰能解,八海澄清唱雅風。
又如《五絕·登萬里長城弔古》云:
虎狼吞六國,勒馬問秦皇。
萬世帝王業,只留一堵牆。
晚徠年常以詩明志,如《蔣城官舍》云:
一官敝履生身輕,休望人人有好評。
不樹豐碑誇德政,但求無過不求名。
暮年,寫《詠花眼》,自嘲云:
老來退隱有何能,風味蕭然一醉僧,
老眼昏花堪絕倒,一杯酒影滿天星。
孫墨佛一生對自己的詩很自負,曾云:“老夫走筆吟豪句,不作人間第二流。”又云:“八十明朝過,夢登李杜壇,論詩雙鬢白,報國一心丹”。
孫墨佛活了104歲。從四五歲開始臨池直至謝世,一直未棄筆硯,算算寫了一百年,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段佳話、奇事。
孫墨佛早年習書,取法二王、顏、柳及北碑,後來曾求教康有為,喜臨康有為的字,甚至為康代筆……晚年,孫墨老獨鍾唐孫過庭《書譜》,臨寫求索《書譜》行草之法,研習探究《書譜》所闡書學之論,在此基礎上,又不斷在習書實踐中尋求屬於自己的風格。
孫老在一首詩中自述:
舐毫潑墨發雲煙,唐帖漢碑在眼前。
《書譜》臨摹三百卷,詩篇記載五千年。
龍跳虎卧金箋裂,鳳舞鸞翔鐵硯穿。
“六法”誰知三昧訣,吾宗虔禮萬家傳。
這裡講“三百卷(遍)”,顯然不止此數,為此,老人總結自己臨習《書譜》的經驗是:“由好入精,由精入妙,由妙入神,由神入化”。像看待自己的詩詞創作一樣,孫墨佛對自己的書法亦很自負,他這樣寫道:
大筆揮毫妙入神,龍跳虎卧轉洪鈞。
閑翻歷史從頭看,百歲書家有幾人?
鄧小平80歲生日時,中組部來人請孫老為之寫了一幅壽聯:
美化乾坤新世界,安排宇宙大家庭。
興猶未盡,接著又用4尺宣紙,飽筆濃墨,寫了一個大大的“壽”。小平同志見了非常高興。
在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大明湖南豐祠內,於1987年設立“孫墨佛、孫天牧父子書畫館”。祖籍萊陽的孫墨佛為辛亥革命老人,一生工書法、研讀詩詞古籍。臨摹的唐宋等古畫幾可亂真。孫天牧為孫墨佛長子,為北派山水代表,師從陳少梅。父子均被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享年均過百歲。
辛亥革命老人、民革中央團結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百歲書法家孫墨佛先生(1884-1987)和現任中央文史館館員、吉林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濟南《孫墨佛、孫天牧父子書畫館》名譽館長、政協天津市書畫研究會理事會顧問、長子孫天牧先生(1911-2010)於1987年10月向家鄉山東人民捐贈2000多件書畫作品和近百件家藏品。為表彰孫氏父子對山東文化事業的貢獻,山東省濟南市政府在濟南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大明湖公園南豐詞內為兩位老人建立《孫墨佛、孫天牧父子書畫紀念館》並常年展出他們的經典作品。書畫館兩間大屋,陳列父子的畫作和書法作品及畫冊,父子的塑像也是遙遙相對。
孫墨佛1
在大明湖設立孫墨佛、孫天牧父子書畫館,名人名勝,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既促進了齊魯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也豐富了濟南園林旅遊業的內涵。從開館到現在20年就過去了。20年來,孫墨佛、孫天牧父子書畫館不僅成為大明湖一處優秀景點,也是具有文化藝術價值的紀念性展館,許多藝術院校把這裡當作教學基地,追求傳統書法藝術和北派山水的後學者們在書畫館也受益匪淺,人們在欣賞書畫藝術的同時,更加崇尚大師高尚的藝術品德和人格魅力,並成為後學師法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