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牧
中國山水畫家
孫天徠牧(1911—2010),籍貫山東萊陽,北派山水畫家,國畫大師,山東萊陽人,書法家孫墨佛長子,1938年起師從陳少梅先生學習繪畫藝術並確立北宗山水的繪畫風格。
出版有《孫天牧畫集》、《孫天牧中國畫作品選》、《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孫天牧》。
孫天牧
1933年畢業后回原籍。
1938年,在天津從師陳少梅先生學習繪畫藝術並確立北宗山水的繪畫風格。
1948年,在徐州舉辦首次個人畫展。
1953年,參加解放后首屆全國美展。作品《山居圖》、《南山翠屏》等,經齊白石先生介紹,同年參加中國畫研究會。
1958年到太原山西藝術學院任教,不久因病辭職。
1960年,任教於吉林省藝術學院國畫系,其間系統總結北宗山水畫論並完成新技法在作品中的實際應用。
1972年,參加北京飯店國畫繪製工作。
1975年退休。
1985年11月,任聘中央文史館館員,父子同為中央文史館館員至今只有孫墨佛、孫天牧先生。
1986年,出版《孫天牧北派山水畫譜》,開北宗山水技法論述之先河。
1987年,孫墨佛、孫天牧書畫館在濟南成立,孫天牧先生任名譽館長。
1990年,出版了《孫天牧北派山水畫譜》。
1992年,孫天牧畫展在青島、煙台、萊陽展出。
1992年3月,在青島舉辦了孫天牧北派山水畫展,其中既有他的近期作品,又有部分早年仿古之作,從中可以欣賞到北派山水各種不同的風格。這些優良的傳統技法今天已鮮為人知,幸而在孫天牧筆下得到繼承和發揚,這是他對我國繪畫藝術的一大貢獻。
孫天牧
2004年,由中央文史館、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的《孫天牧先生繪畫生涯80周年作品展》於2004年8月3日至9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行。人大副委員長何魯麗及首都各界人士1000多人參加開幕式並向親臨現場的94歲孫天牧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和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華夏掠影》均對此作了追蹤報導和專題節目。
2005年,由中央文史研究館、政協天津市委員會於2005年7月23日至28日共同主辦的《國畫大師陳少梅暨弟子孫天牧、馮忠蓮、張慎言作品展》,在天津市“周、鄧紀念館”隆重開幕。95歲的孫天牧先生親臨現場並發表講話。7月24日吉林衛視《回家》播放孫天牧先生專題。
2006年,由中國文聯、中華慈善總會、東方慈善書畫院、廣東中山市文化局主辦、中山市《天人書院》承辦的《中央文史研究館孫墨佛、孫天牧父子館員書畫作品展》,於2006年1月15日在中山市天人書院隆重開幕。
2006年,由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孫天牧中國畫作品選》。
2006年,山東電視台公共頻道9月24日在《大師》欄目里分兩集報導了《國畫家孫天牧》。2006年,繼捐贈國家文物局《孫墨佛、孫天牧父子》書畫精品之後,孫天牧先生又向中華慈善總會捐贈《孫墨佛、孫天牧父子》書畫精品參加義拍。中華慈善總會9月授予孫天牧先生首批《慈善美術家》稱號。
2007年,9月新華出版社出版王景山著《畫壇名家》對北宗傳人孫天牧先生作了全面的介紹。同月,中央文史館出版《孫墨佛、孫天牧父子書畫館藏品集》和《孫墨佛書法作品集》。
2007年,10月10日山東省文聯、省文史館聯合主辦《孫墨佛、孫天牧父子書畫館》建館20周年紀念活動。山東省政協副主席吳澤浩先生主持,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成員、副主任陳鶴良先生和97歲中央文史館館員孫天牧先生出席開幕式並講話。全國文史研究館抗震救災書畫捐贈98歲高齡的孫天牧館員捐獻自己的作品。
2008年參展北京奧組委主辦“古韻新風”全國文史研究館迎奧運書畫展。
孫墨佛、孫天牧父子共研筆墨
天牧還得到過許多前輩名家的鼓勵和指點。1953年,他把自己畫好的三幅山水,放在琉璃廠桐煥閣托裱,年逾90的齊白石先生正巧去店辦事時,看到了掛在壁上的這三幅畫,說畫得不錯。店主孫桂桐就問:“您老看看這人有多大歲數?”白石老人沉吟道:“功力不淺,估計歲數不小。”張說:“這人才40上下。”老人臉上頓現驚愕,連連誇讚,說,“大有宋人之風”!而並不知道此一節的墨佛公,幾天後領著天牧去拜望白石老人,帶去的正是這三幅畫,想請老人指教,白石大師高興地說“見過”,然後給天牧講畫,臨別時鼓勵說:“天牧學宋,必成大器。”不久,白石老人又推薦他加入中國畫學研究會,他的畫被送去參加第一屆全國國畫展覽。
《宿鳥歸林圖》
1956年,天牧在北京榮寶齋工作。當時的經理侯凱、王仁山和故宮博物院院長吳仲超商議複製故宮所藏部分古畫的事。經歷了三個春秋寒暑,他為故宮複製了宋代王晉卿的《漁村小雪圖》、王詵的《玉樓春思圖》、馬遠的《梅石溪鳧圖》、陳居中的《四羊圖》、元代趙子昂的《秋郊飲馬圖》和《雪江買魚圖》、趙忠穆的《寒江澄月圖》、惠崇的《沙汀煙樹圖》和蕭照的《紅山秋樹圖》。牧老回憶說:“故宮那時沒食堂,我每天揣著兩個饅頭或包子,從家(住菜市口)步行到故宮,坐下來,喘口氣,就全身心地畫起來。忘了喝水、吃飯,也忘了上廁所,故宮房子高大厚實,夏天不算太熱,冬天沒有火爐(為了保護古建築),很冷,但我都不在意,和國寶挨得這麼近,我屏著呼吸,一點一點地看,一筆一筆地臨,滿心都是敬畏和虔誠。屋裡靜極了,入耳是自己的心跳聲,還有窗外落雪的簌簌聲。”
1960年,孫天牧應聘往吉林藝術學院任教。為給國家培養藝術人才,他極為盡責,深受學生們尊敬。他邊教學、邊創作,到林區去寫生、體驗生活,還去內蒙哲里木盟庫倫旗去考察壁畫。這些積累,使他後期創作的《林海朝暉》、《層林盡染》、《吉林汪清秋光圖》等力作,令人耳目一新,筆墨色彩、構圖、意境等等都證明了它是以傳統技法為根柢,以現實生活為依託,從而取得一種嶄新的飛躍,學古而不泥古,承前不忘啟后,耄耋之年的牧老在藝術上不服老的精神和成果,讓同輩稱道,後學欽佩。啟功先生後來為《孫天牧畫集》作序,稱讚天牧先生是:“壽登九十有一,而筆力堅卓,設色大方,無絲毫暮年風貌。”
孫天牧
《南山翠屏圖》
1973年,北京飯店接到周總理指示,召集老畫家為賓館布置作畫,天牧老也從吉林趕回北京,被壓制和迫害多年的畫壇高手們一時來了精神,大家興緻勃勃地畫了一批作品,不料還沒展出,就遭到“四人幫”的壓制,老畫家們都被審查批判。牧老一怒之下,撕碎了自己的畫。視若生命的藝術被踐踏扼殺,身心家小處於危境,加上單位人際關係險惡,“批黑畫”過後,他就向學院革委會辭了職。1976年,牧老回到北京之後,隱居息影,在家侍奉年已望百的老父。他相信,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不會消亡。他躲進小樓,重整筆硯,皴皴染染,或整理舊稿,或構思新作。直到1985年,恢復了的中央文史研究館聘他為館員時,年過七旬的牧老這時才彷彿又回到了青年。當時墨佛公尚健,父子同為文史館員,兩代都是藝術大家,一時傳為佳話。
《宋人雪霽圖》
縱觀孫天牧先生的繪畫之路,不難發現它有著堅強執著的信念。十年寒窗,潮起潮落,而他依然手不釋筆,把繪畫當成生命的傾訴和靈魂的居所。天牧老人從摹寫到創作,藝術的態度十分嚴謹。他對南宗、北宗的區別歸納為“積墨法”、“潑墨法”道破“玄機”。這不只是理論上的判斷和分析,天牧老人的畫集許多力作都是一氣呵成,《泉聲危石》、《臨流賦詩》、《古柏高士圖》中畫面,反覆印證了老人對傳統筆墨的諳熟,其整合、發揮、創造的意境令人嘆為觀止。尤其《山居圖》,墨色濃淡清雅,山川秀麗清新,亭台樓榭寂靜無聲,其構圖既像天上美景,又似人間仙境,令人想起“世外桃源”,或許就是老人一生的夢想和心境。孫天牧無疑是“人間的巨獎”,他的繪畫藝術功力深厚,內外兼收。這種畫在目前中國畫壇絕無僅有,是一座年代積累起來的豐碑。這座豐碑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光彩奪目。
孫天牧
孫天牧老人從摹寫到創造的多年臨池經驗,基於自我獨到的藝術感情,每一幅畫的用筆用墨都是乾濕濃淡一遍完成的“潑墨法”。這個被老人一語道破的“玄機”,雖然看起來似乎只涉及繪畫技法的層面,但它卻是解讀包括老人作品在內的宋賢山水畫法的一把鑰匙。另一種山水畫法則是“三皴九染”的“積墨”法。縱觀陳少梅先生和孫天牧先生的畫都是一遍畫就、一氣呵成之作,沒有充沛的傳統功力是無法實現的,那些揮灑自如的筆線和富於節奏感的墨點、墨塊都反覆印證了老人對傳統筆墨的諳熟。其整合、發揮傳統技法的能力令人拍案叫絕。對此我們從《家聲危石》、《古柏高士圖》等作品可以領略一二。
上世紀50年代他的十幾幅仿古作品一鳴驚人,在繪畫界和博物館學界獲得極高的讚譽,至今這些作品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瀋陽故宮博物館均代替原作展出。在表現現代題材方面,孫先生運用傳統筆墨對山水畫注入了新的意境,技法自如嫻熟,北骨南風,充滿著生活情趣,使我們得以欣賞到自然本體和精神理念的完美結合,領略大師筆下的縱橫吞吐、逶迤連綿的北國風光,以及閑適空靈、散淡無為的江南詩意。循古法而出新意,這是孫先生對中國繪畫的傑出貢獻。
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孫天牧先生的藝術人生,與吉林也有很深的淵源。他在吉林工作生活達10年之久,在此期間系統總結完成了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北派山水畫論,並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進行實際應用,將理論付諸實踐,對自己提出的北派山水畫論身體力行地進行了探索和應用,對我省畫壇產生過特別而深遠的影響。
孫天牧畫作
孫天牧先生師從陳少梅先生,多年研習自唐、宋以來傳統山水畫名家的技法和風格,並潛心研究北派山水畫,其山水畫工細瀟灑,清麗典雅,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溫家寶總理高度評價了孫天牧先生的藝術成就,“循古法而出新是先生對中華繪畫的重要貢獻”,“看了先生題畫,如見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