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門鎮

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下轄鎮

孟門鎮,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地處柳林縣西北部,東與王家溝鄉、成家莊鎮接壤,南與賈家垣鄉、薛村鎮為鄰,西與陝西省榆林市隔河相望,北與臨縣磧口鎮毗連,距柳林縣城約23千米,區域總面積73.6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9125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春秋徠戰國時期,孟門鎮一帶為趙國邊邑藺;1984年7月,由孟門公社改為孟門鎮。截至2020年6月,孟門鎮下轄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孟門村。

歷史沿革


山西省歷史文化名鎮、柳林縣四大古鎮之首。
《穆天子傳》中有西周穆王西見西王母曾途經此地“北登孟門”的記錄。這裡還有龍山文化遺址。春秋戰國時期為趙國邊邑
大禹治水第一門·孟門(山西柳林)
大禹治水第一門·孟門(山西柳林)
藺。漢元朔三年(前126),漢武帝封其代共王子熹為藺侯;元朔四年(前125),置西河郡。北周大象元年(579)置定胡縣,兼置定胡郡。唐武德三年(620),置西定州;貞觀二年(628),廢西定州,改定胡縣為孟門縣;七年(633)廢孟門縣,置孟門鎮;八年(634)廢孟門鎮,復置定胡縣。是地跨今柳林、離石、臨縣(臨縣三交以南大部分,包括今天著名的磧口在內)以及陝西省吳堡縣全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到金至元年間(1264一1294),廢孟門縣。原轄河東部分的青門、文北二都劃歸石州;招賢、豫居二都劃歸臨縣;源遠、福祿二都劃歸寧鄉(今中陽。此二都大部分境域在1971年設柳林縣時劃歸柳林);河西部分劃歸陝西吳堡。又在孟門設巡檢司。此前,為縣治、州郡治駐地達700餘年。清雍正元年(1723),黃河大水,孟門遭淹。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十六日,天降暴雨,黃河泛濫成災,孟門古城“舟行於街,濤響於市”。南山寺八景毀壞大部。咸豐六年(1856),因連下數日暴雨,孟門鎮連雲廣廈倏爾陷入狂濤巨浪之中,200餘孔窯洞、l000多間房屋被水沖光。《柳林縣誌》載,孟門古有河灘水地千餘畝,遍植桑棗。紡織品行銷黃河兩岸,西通“絲綢之路”,而今桑田也已毀於洪災。此後,集市貿易移向距離原孟門古城南1公里的棗峁上村。群眾依靠手工挖煤運炭、植桑養蠶、出售紅棗重建家園,而以出賣勞力為生的縴夫、艄公、趕牲靈的人也很多。因而孟門至今仍保留了一部分明清民居,有關專家稱:多次黃河水毀后的孟門能在短時間內再次崛起,這幾乎是個奇迹!1958年,組建孟門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於棗峁上,遂易村名為孟門。1964年8月12日晚,黃河沿岸突降傾盆大雨,黃河漫溢,孟門、軍渡二公社水毀嚴重。1977年孟門、軍渡黃河防護壩被衝垮。1984年5月12日,經省政府批准,孟門廢社設鎮。2001年1月,吉家塔鄉併入孟門鎮。2002年,吉家塔鄉與孟門鎮合併,稱孟門鎮。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孟門鎮地勢東高西低,地形分為山地、丘陵、殘塬;主要山脈有呂梁山,境內最高峰康家梁山頂位於石安村,海拔1100米;最低點黃河灘位於孟門村,海拔649米。

自然資源


孟門鎮境內礦藏資源主要有焦煤。2011年,孟門鎮有耕地約為3.29萬畝,人均1.85畝。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時間區劃沿革
2001年1月增設吉家塔、后南坡、宋家溝、耀頭、穆家坡、車家峁、柳家莊、柳家坡、馮家莊、石洞門、白家墕、白家坡、小塔、馬家塔、興庄則、和尚峁、后坪、郭棗林、小東庄、大東庄、曹家寨、羅家坡、下峁、勺子峁、崖窯上25個行政村,孟門鎮下轄58個行政村。
2002年9月撤併村組,佃則村併入西坡村,蘇家灣村併入薛家坪村,嶺上村併入郭家山村,高上、高下2個村合併為高家塔村,地龍堡、小圪垯2個村併入郭家塔村,和尚峁、興庄則2個村合併為和睦村,崖窯上、小塔、勺子峁3個村併入馬家塔村,后坪、白家坡2個村併入白家村,崖窯峁、楊家墕、王廟3個村併入車家村,宋家嶺村併入五里后村,李家塔、喬則溝2個村併入前馮家溝村,劉家塔、塔上2村併入孟門村,封加速庄村併入柳家坡村,宋家溝、石洞門2個村併入后南坡村,孟門鎮下轄30個行政村。
2011年末孟門鎮下轄孟門、西坡、石安、車則坂、后馮家溝、小垣則、賀龍溝、劉家圪達、薛家坪、王坪墕、高家塔、郭家塔、王家墕、郝家塔、郭家山、前馮家溝、柳家坡、五里后、柳家莊、小河溝、穆家坡、和睦、白家也、馬家塔、大東庄、羅家坡、耀頭、郭棗林、后南坡、吉家塔30個行政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孟門鎮下轄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孟門村。
轄區詳情
西坡村小垣則村賀龍溝村薛家坪村王家也村李家塔村
孟門村郭家山村高家塔村郭家塔村吉家塔村后南坡村
柳家坡村白家焉村馬家塔村大東庄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孟門鎮總人口1780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817人,城鎮化率15.8%;總人口中,男性9118人,佔51.2%;女性8689人,佔48.8%;人口均為漢族。2011年,孟門鎮人口出生率7.89‰,人口死亡率2.69‰,人口自然增長率5.20‰,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20人。
截至2017年末,孟門鎮常住人口為18708人。
截至2018年末,孟門鎮戶籍人口為19143人。
2021年6月,柳林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孟門鎮常住人口9125人。

經濟


綜述

2010年底,孟門鎮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5.59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實現4780元,年均遞增37.5%。
孟門鎮經濟以紅棗和煤焦為兩大支柱產業,勞務輸出次之;農業居其末,盛產穀子和豆類。2011年,孟門鎮農民人均純收入6111元。
2018年,孟門鎮有工業企業2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6個。

農業

2011年,孟門鎮農業總產值4194.8萬元,比2010年增長25%,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2.45%。孟門鎮糧食作物以穀物、豆類、薯類為主。2011年,孟門鎮生產糧食2058.3噸,人均115.6千克。孟門鎮主要經濟作物以穀物、豆類、薯類、油料作物、蔬菜為主。孟門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孟門鎮生產肉類280噸;畜牧業總產值13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1%。2011年,孟門鎮水果種植面積11265畝,產量1954.7噸,主要品種有紅棗。

工業

2011年,孟門鎮工業總產值為16.6億元,比2010年增長4%;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8.9%。2011年,孟門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職工1.2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6.64億元,比2010年增長2.18%。

商貿

截至2011年末,孟門鎮有商業網點186個,職工558人。2011年,孟門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758.4萬元。比2010年增長0.14%;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385.6萬元,比2010年增長1.2%。

郵電業

2011年,孟門鎮郵政業務收入為11.2萬元;電信業務收入為200萬元。

文化


孟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地名由來
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秦朝丞相呂不韋編撰的《呂氏春秋》中寫道:“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由此引出孟門一詞,沿用至今。

禹鑿孟門

據《呂氏春秋》、《屍子》、《永寧州志》等文獻記載和孟繁仁、白禮昌等著名專家的考證,孟門是大禹治水的第一門戶,這裡還保留著據說是大禹當年佇立指揮治水時留下的印有深深腳印的“禹王石”。戰國屍佼《屍子》記載有“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龍門、呂梁、孟門和壺口是大禹治水的四項重點工程。這裡的孟門就是指今山西省柳林縣黃河東岸的孟門鎮,即陝西吳堡縣東臨黃河之古隘道,大禹治水在定湖西南劈開蛟龍壁謂之孟門也。在夏禹治水之前,因今孟門村西南蛟龍石壁將黃河東西兩岸的石山連接成一個天然的黃河大石壩,擋住了黃河的去路,形成湖海,有所謂“定湖”之稱。若遇淫雨,“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大禹治水(前2243—前2230年)在孟門村西南劈開蛟龍壁,河水順流而下,形成“孟門十景”之一的“黃河洪濤”。所謂“孟門”,是大禹治水之黃河河道上的第一個大門,故因以命地名矣。也有專家認為,所謂孟門之名,涵蓋今柳林孟門至河津之黃河段的河道兩側,柳林孟門乃其北起,河津龍門是其南止。而柳林縣的孟門又位於最上游,所以稱作黃河第一門——孟門。
西周穆王時代(前1009—前954年在位),山西呂梁武當山(今方山縣北武當山)玄武道場,為了祭祀鯀、禹治水之功績,在孟門的庄王山麓大禹石附近創建了孟門道院,主殿“源神殿”內,供奉著夏帝禹和禹之父神鯀;這裡現還有國家一級文物“無頭神鯀”石雕坐像:底座長0.98米、寬0.40米、全高1.25米、胸圍0.92米、膝部周圍1.50米,左臀部還有一“鯀”字。原來是在源神殿神鯀泥塑像內取出來的。唐貞觀十三年(639),唐太宗巡遊孟門時,敕賜尉遲恭又在道院旁修建了南山靈泉寺。寺側有巨石“禹王石”和《大禹治水》殘碑,大雄寶殿內有刻於清嘉慶九年的(1804年)《南山靈泉寺始末碑記》,碑記稱:南山上“有禹王石,相傳神禹停憩息山之半”。

孟門關

孟門關東依寨東烽台,西為天塹黃河,南靠軍渡要塞,北鄰黃河“二磧”。地處秦晉通衢,地理險要,是控山帶河的重要關隘。曾與晉東娘子關齊名,有“東有娘子關,西有孟門關”之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孟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為趙國藺邑,秦國多次攻打,直到趙武靈王十三年(前313)才“拔我藺”。據傳秦庄襄王曾在此安營紮寨,並將孟門南山巒改名為庄王山。隋唐時期則是河西綏州與河東石州的交通要衝。孟門關附近的地龍堡,宋初建堡,曾由楊家將把守。清同治年間,武將劉山大鎮守黃河時也住此堡,居者自喻地龍,因名地龍堡。

孟門古渡

孟門古渡,隔黃河為陝西吳堡縣薛下村鄉。因其東據孟門關,又是陝北與晉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隔河的吳堡縣曾屬孟門,所以更是形成了重要的黃河渡口。北朝時設有孟門津,隋唐時期是河西綏州與河東石州的交通要衝。抗戰時期,孟門的三大古渡:孟門古渡口、小垣則古渡、橋則溝古渡,為支援和保護中共中央所在的陝北革命根據地起到極大的作用。至今,兩岸村鎮仍以船為主要交通工具,這客觀上延續了孟門古渡的“壽命”。

南山靈泉寺

孟門南山寺,又名靈泉寺。位於孟門古城以南的南山,又名庄王山。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門南山寺
孟門南山寺
西周穆王時代(前1009—前954年在位),山西呂梁武當山玄武道場,為了祭祀鯀禹治水之功績,在孟門的庄王山麓禹王石附近創建了孟門道院。史料記載,唐貞觀十三年,唐太宗駕幸於此,甚感壯美,敕賜尉遲恭監造此山樓台殿宇數百處,有“九曲黃河第一剎”、“晉西第一叢林”、“五龍聖飛之地”等的美譽。曾為山西永寧州(今呂梁)唐代官建八大寺院之首,統領山西、陝西兩省今離石、柳林、中陽、臨縣和吳堡、綏德六縣的一百多處寺廟。該寺為群體建築,坐北向南,有山門、觀音殿、聖境殿、古佛殿、普慧院、靈泉別院、友雲亭、祖師堂等殿宇,均建造恢宏,金碧輝煌,總佔地面積8250平方米。唐太宗曾駕臨該寺並降諭旨,宋仁宗、金世宗、明仁宗分別為其敕賜“靈泉寺”額,並為寺中兩位高僧賜號及佛乘,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曾在此為僧。王庭筠、傅山、楊金等文人大家也先後來此,並留有詩作。
南山峰巒若壁插天,山腰開闊平緩,透宛迴環,若涌若連,若盤若躍,甘泉飛瀑山椒,翠柏雲屏,下臨洶湧黃河,設險據勝,乃一方之大觀。該寺建築年代久遠,自然風光優美,景緻甚多,昔人以其形勝,列有十景:黃河晚波、孟門煙雨、翠柏雲屏、東流環碧、靈泉吐玉、鍾綻神文、深林玉帶、秋鳥歸山、端陽花信、柏抱蓮盆
距南山寺東南方向百米處,亂石叢中,有一塊2米高光禿的獨石上生長著一顆約20年左右樹齡的神奇柏樹。在嚴重缺乏生長所需營養及水分的條件下,植株依然生長茂盛。寺域還有一千多座僧塔、一百多塊石碑組成的塔林、碑林;山門口有兩株參天翠柏;靈泉別院旁有一株五圍古柏等。
孟門還有定湖廟、將軍廟、財神廟等眾多大大小小的寺廟星羅棋佈於孟門各個古村。

孔子來孟門

據國際考古專家、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院士白禮昌教授從諸史料中考證,有明確記載孔子在公元前496年來到山西並遊覽、拜祀呂梁山諸地。駁斥了有關人士提出的孔子未遊歷山西的觀點。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晉國趙鞅,即趙簡子派使者到魯國聘請孔子為師。孔子臨晉陽聞趙簡子已殺竇鳴犢、舜華二位晉國賢大夫。孔子“不應而去”,自太原到呂梁北武當山、臨縣磧口,沿黃河水邊到石樓縣,又沿黃河順流而下,經壺口、過龍門,而後回到魯國。
《呂氏春秋》曰:“孔子將西適晉,見趙鞅,至河而返”。《史記-孔子世家》曰:“孔子既不得用於衛,將西見趙簡子,至於河而聞竇鳴犢、舜華之死也。臨河而嘆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
趙簡之的行為,孔子聞之而避,不願仕於之。孔子即從太原到呂梁北武當山祭玄天大帝后,西行柳林朝拜孟門源神殿,隨行弟子記載下《孔子觀呂梁》之名言,沿黃河邊順流而下,環流九十里到臨河縣(今山西石樓縣),祀後土寺和禮拜姜太公祠,在《論語》中有“入太廟,每事問”之記載。

呂梁小延安

1935年3月,中共吳堡縣委派拓萬英(李德亮)來孟門薛家坪村發展黨員,組建中共河東支部。書記為孟門薛丕華。同年,中共河東支部就發展黨員90多人,黨的工作擴展到孟門薛家坪周圍20多裡外的村莊。1936年5月初,中共河東區委在孟門薛家坪建立,轄1個總支和10多個支部。1937年10月,中共薛家坪黨支部動員出500多元銀圓,買了100套軍裝和手槍1支、步槍4支,組成有250人參加的地方保衛隊,同閻錫山潰軍展開鬥爭。
1938年2月22日,離石縣國民政府在縣長武尚仁帶領下撤出縣城,遷駐蛤蟆塌(今屬孟門),取安如磐石、離石安定之意,廣貼告示,改蛤蟆塌為石安(今孟門鎮石安村)。同年,中共離石縣委遷駐西坡(今孟門鎮西坡村)。3月上旬,中共離石縣委在西坡村召開擴大會議,並成立離石縣游擊支隊。孟門、薛家坪農民抗日自衛隊和磧口商團武裝編為第三大隊,主要負責維持磧口、孟門地方治安。
1940年1月中旬,離石縣抗日民主政府在石安(今孟門鎮石安村)成立,首任縣長梁延檀。3月,離石縣抗日民主政府在孟門等地建立了3所民族革命小學。1942年孟門西坡人、女參議員——王月仙,創辦了離石縣第一個紡織合作社,參加婦女143名。1943年4月19日,柳林日偽軍數百人“掃蕩”石洞門(今孟門鎮石洞門),殺死群眾44人,致殘9人,十幾名青年女子受害,製造了震驚省內外的“石洞門慘案”。同年,中共離石縣武委會幹部任仰山在西坡村創辦軍火廠。1944年秋,美軍觀察組卡斯少校和記者參觀團一行數人,在三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白堅陪同下參觀了二區的封鎖線,看了吉家塔(今屬孟門)的地洞,表示非常讚賞。

河防保衛戰

1939年6月6日,日軍進犯孟門等地,八路軍陝北河防部隊在中共河東支部(設在孟門薛家坪)的協同下與日軍在孟門古渡激戰三晝夜,粉碎日軍渡河計劃。8月,陝甘寧邊區黃河防線上的八路軍哨所以約1.5萬人進佔孟門、磧口,以飛機向河西李家溝(孟門對岸)等陣地進行轟炸,企圖強渡。八路軍河防守備部隊經三晝夜隔河頑強抗擊,迫使日軍退至軍渡後山。與此同時,駐孟門的河東八路軍襲擊日軍側后,破襲交通運輸線,使日軍腹背受擊,迫其退至柳林、大武。11月下旬,日軍萬餘人,附炮30餘門,分4路向孟門、磧口合圍。佔領孟門、磧口兩鎮后,在炮火掩護下以2000餘人集結磧口河灘,實施漕渡。第359旅集中火力予以阻擊,並以一部兵力東渡,襲擊日軍側后,經5小時戰鬥,擊退日軍進攻,殲其百餘人。粉碎了日軍對河防的進攻,保衛了陝甘寧邊區。

民俗文化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俗文學學會副會長段寶林曾說,如果我們國家每個縣有一個孟門,我們的民族民俗文化保護就完全了。
大禹文化、黃河文化、佛道文化均為黃河古鎮孟門的民俗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孟門的年俗文化不斷發展、完善,形成獨特的區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孟門也是傘頭秧歌之鄉:孟門的傘頭秧歌歷史悠久,臨縣秧歌、陝北秧歌便是由當時晉西與陝北的中心孟門(古代定胡郡、孟門縣的治所在今孟門)輻射開來而流行一時,進而各成一體的。
過年鬧秧歌是孟門群眾的傳統習慣,在當地人的傳統觀念中,鬧秧歌是豐收富裕的展示,和睦興旺的象徵,太平吉祥的保證。所以人們又把鬧秧歌叫做“鬧太平”、“鬧平安”。每年正月里,村民們自願組織起秧歌隊,男女老少幾乎人人參與,可以說是處處鑼鼓響,遍地秧歌聲,人們載歌載舞盡情地表露內心的喜悅。
孟門是黃河流域農耕文化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原生態文化極其豐富。《柳林縣誌》載,孟門栽桑養蠶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有河灘地千餘畝,遍植桑棗。紡織品行銷黃河兩岸,西通“絲綢之路”。
柳林縣首屆黃河人家(孟門)文化藝術節
柳林縣首屆黃河人家(孟門)文化藝術節
前後馮家溝原生態俗文化最使人感到珍貴。在那裡,人們還保留了今天在其他地方久已消失的原生態傳統生產、生活方式。人們還用碾盤碾谷,磨盤磨面。至於造紙,則襲用古代的方式、方法,從剝下桑皮、經籠蒸、深漚、棰搗、入池,到造漿,再抄成紙上牆曬乾,製成祭祀用的孟門桑皮紙。二十多道工序幾乎無一不是傳統的方法。時間在這裡好像倒退了千餘年,人們彷彿都回到了蔡倫造紙的時代。
孟門鎮上最為熱鬧有趣的年俗活動要數“轉九曲黃河陣”了。“轉九曲”又稱“九曲會”,也叫“燈游會”。是黃河流域元宵節前後的歲時民眾活動。入夜,在火爐的照耀下,人們手持香火,在鑼鼓、嗩吶的吹打聲中,由傘頭秧歌隊率領,走進傳說為姜子牙傳下來的“九曲黃河陣”,據說只要能順利從陣中走出來,來年就能轉大運。所謂“九曲黃河陣”,是以365根竹竿栽插在廣場上,暗喻一年的365天,用繩索相連,構成曲折、通斷相間的固定通道,並在四周設定東、西、南、北等九個出口,號稱九門連環。好看的是在每根竹竿的竿頂,都裝有一盞小花燈,在轉九曲的隊伍里,一會兒跟著走,一會兒停下來等前邊的人走動,人們看著九曲陣里燈火明滅,暗自許下來年轉運的心愿。

年俗文化節

“嗩吶吹起來,秧歌扭起來”。
2006年2月9日,“中國首屆黃河黃土高原柳林·孟門年俗文化節”在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孟門南山寺開幕,來自國內外的90餘名國內外民俗專家、學者匯聚一堂,研究和探索如何保護和發展中國傳統年節文化,特別是推動黃河中游及黃土高原腹部區際間民俗文化及年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孟門鎮地處晉陝黃河峽谷中段、黃土高原腹部,是華夏黃河母親河上“大禹治水第一門戶”,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其民俗文化積澱深厚,每到傳統年節,這裡的人們都會舉行豐富多彩的年俗文化活動,如火爐則、傘頭秧歌、天官會、轉九曲、吹打樂等,其獨具特色的年俗文化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腹部有很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開幕式上,孟門鎮被授予“中國民俗文化保護之鄉”的稱號,並被確定為“南京大學民俗教研基地”。
此次年俗文化節由中國民俗學會、國家紐帶工程東方文化館、東西方藝術家協會(紐約)民俗藝術委員會、柳林縣人民政府等單位主辦,活動將全面真實地展示黃河黃土高原原生態的民俗文化藝術和歷史文化遺跡.
中國民俗學會會長,民俗學家,民間文藝家和各界人士深感中華傳統年節文化急需保護,全體通過了《保護中國傳統年俗文化孟門宣言》。

地方小吃

孟門熬
孟門熬實際上是一種經濟小吃,做起來又很方便,通俗地講就叫豆腐熬餅子。與隔河陝西的“羊肉泡饃”有相似之處。先把鮮嫩豆腐切成如燉肉大塊狀,用少許蔥油小炒幾下,然後添上開水,加精鹽佐料,坐火上熬一陣子,再買幾個三角“油斜”餅,每個用手扳成十來小塊、放鍋內一起熬片刻,加上一些鮮蕪美,再澆幾滴香油盛在碗內,就可以上飯桌了。吃起來滑膩可口,食后回味無窮,尤其當作冬春早點最上口,既經濟又實惠。
關於“熬”,在孟門流傳著這樣一種傳說:明朝末年,陝北李自成揭竿起義,當時的孟門設置定胡縣城,距李自成的老家米脂只有百十里,消息傳來,人們紛紛投到李闖王帳下。他們強悍矯健,勇猛異常,能征慣戰,殺得明軍聞風喪膽。戰報傳到京城,崇禎帝龍顏大怒,視定胡為“闖賊窩”,欽命一名封號“靈顯將軍”的武將,帶兵去剿滅。
官兵到后,發現身強力壯的人都已投奔了闖王,村社十室九空,不但找不到人,連可吃的東西都找不到,人們把各種糧食都製成麵粉,煎成餅,隨身做了乾糧。後來搜到一些婦儒老叟,人們跪地求饒,懇請靈顯將軍寬恕這方人,頭都磕出了血。人們又用豆粉湯熬煎餅為官兵煮飯吃,沒有蔬菜,就加點鮮蕪善當菜。一邊看看老百姓孤苦伶仃的樣子,一邊看兵士們狼吞虎咽的樣子,靈顯將軍動了惻隱之心。他思前想後,給崇禎帝寫了一道奏章,其中對孟門人大加褒揚,尤其借豆湯熬餅子在“熬”字上大作文章,苦諫明廷赦免這方人的“罪”。靈顯把奏章託付給副將,撥出寶劍自刎身亡。後來,副將帶著靈顯將軍的首級和奏章回朝交了旨,從此朝廷再沒派人來剿滅。
孟門碗脫
(屬正宗柳林碗脫)
闊口淺底碗里,一層銀圓般薄厚略發烏色的面結晶,使鋼鋸條磨成的小刀,把碗里那淺淺的一層麵食割成自己喜歡的形狀,拌以邊上小碟里的辣椒油、香醋,進口,咀嚼,柔韌、滑膩、筋道、香辣,霎時間酸甜咸辣味溢滿口腔。
碗脫屬麵食系列,用蕎麥麵製成。碗脫的製作很講究,先要凈化麥粒,將干蕎麥入碾脫落雜質簸去塵土、麥柄,入渲籮用濕布擦之,多次換洗濕布,以求擦凈。並將擦后的麥粒趁濕復入碾機脫皮出機後用細籮篩面,將篩上的皮渣簸去,帶皮粉粒再次入機磨之,過籮,皮則凈除、將兩次脫皮后的麥粒共入磨機,篩面即可。
麵粉內和入適量的食鹽、姜粉,用涼水和為硬麵糰,然後稍加冷水,揉為均勻的麵條硬度,不斷用力揉搓,使其盤‘性”。待麵糰光亮利手“性”盤好后,以些許冷水不斷搓揉,使其稀釋,變成稠糊漿,再用手朝同一方向不時加水連續攪動稀釋到麵糊能掛住勺碗為宜。
麵糊調好后入碗上鍋、碗多為細瓷,以底淺容積小者為宜,麵糊入碗前,先將碗置鍋內蒸熱,用濕布擦去碗內汽水,將麵糊舀入碗內。每碗只盛八成,加蓋以武火蒸之。蒸約二十分鐘即熟.趁熱取碗出鍋,用雙筷朝一個方向飛速攪動,攤貼至碗口邊緣,使碗內呈凹形狀,置於涼處令冷即成碗脫。
碗脫還有一種做法,比較原始,是把熬煮好的蕎麵糊糊盛放於碗內,晾涼即成。以小碗盛麵糊,上籠蒸熟晾涼食用,是後來的規模化方法,比較適合於飯店批量製作。
碗脫多為冷食,切條、就碗刀扎而食不拘。調料有蒜泥、辣椒、上好陳醋,也還可以配以薑末、香油。愛辣者注意,此辣椒最好選取頭茬椒,曬乾研末,在把麻油燒熱后。放入蔥少許,待蔥發黃時,倒入辣椒粉,用鐵勺攪勻,或者,把辣椒粉放入熱油鍋內翻炒,均可。油多辣椒少,遂成稠漿,裝入瓶、缽備用。
嚴冬季節,可配豆芽炒食。炒瓢內放點油,待油冒煙時,放入蔥,蔥發黃,把豆芽倒入,豆芽炒到八成熟倒入切塊的碗脫,澆上蒜、醋、辣椒,撒上鹽、薑末、味精,倒入碗內即可食。也有把碗脫與羊雜割混炒者,其味更長。碗脫四季食用,老幼皆宜,吃起來堅韌、醇香,已成為人們特別是小孩、學生的常食零食。

詩詠孟門

詠孟門風俗
李景韓
此地民情從昔厚,而今猶作古來看。
樓傳遺韻讀方罷,窗透餘明織未闌。
到處逢人皆勸酒,誰家有客不留餐。
小兒更喜忘拘束,拍手林前說是官。
註:李景韓,河南息縣舉人,試用知縣。嘉慶癸亥甲子(1803—1804)奉委查鹽孟門。
徠傅山詩作
自青龍驛過靈泉寺
傅山
寺遠吾儕僻,秋高獨往盟。
柏來花眼翠,霞上老心明。
凈界悲文藻,威河響甲兵。
顢頇僧榻借,壁壘夢經行
1674年(甲寅年)8月,傅山遊歷孟門南山靈泉寺,而作此詩。
游靈泉寺二首
謝汝霖
其一
翠柏森森野寺幽,隋唐遺跡僅山丘。
門前一點靈泉發,獨對黃河萬古流。
其二
漫道蘭亭好,山中景亦幽。
清風來四座,黛色豁雙眸。
茶煮靈泉水,鐘鳴古寺樓。
諸公當此際,一望解頤不。
行次孟門
高首標
春日盡憑弔,輕鞭指孟門。
望煙迷舊堞,穿樹見孤村。
來山色,回濤咽水痕。
疇桑千桿潤,岸柳一天蕃。
辨籀尋荒碣,嗽醪愛木樽。
俗茸耕鑿味,人絕布塵論。
坐久看去亂,行遲聽鳥鳴。
避煩堪歇此,何必問桃源。
註:高首標,本地人。清順治己亥(公元1659年)徐文元榜進士。初任江西廣昌縣、廣東陵水縣知縣,行取吏部主事,行至江南病故。在任廉潔,以致柩不能歸,幸於成龍助葬得旋。
大雪題南山寺
永寧州知州王繼賢
石州第一此叢林,無事來游帶鶴琴。
翠柏參天觀地氣,靈泉發地見天心。
千秋檀象崇香火,萬里河流自古今。
俯瞰仰瞻形勝慨,不勝雪裡漫行吟。
嘉禾記
(金)姜國器
天地之間賦象成形者,有萬不同,而以罕見者為祥,如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上則慶雲甘露,下則醴泉芝草,類皆不常出,則所以為瑞也。賞考諸圖牒,即其實而較之,獨嘉禾最為上瑞。何則?嘉禾者谷之精也,谷者民之生命、有國之寶、政之急務也。夫谷之精英者出,則百物阜成其可知也。借使年穀不登,民有飢色,雖麟麟在郊藪、慶雲甘露出於天、芝草醴泉出於地,則將何益?是知嘉穀之為瑞大矣哉!然則彼物果何為出也,是豈人力之所能致也?是豈造物之偶然也?蓋賞聞之和氣致祥;又日聲和則天地之和應。今夫一郡一邑間豐凶之不同,災祥之各異,無不系百姓之休戚。百姓之休戚,無不系吏政之賢否。吏政之失則百姓受弊,怨懟充積,邪氣茹其間,不能無妖孽之作也;吏政之善則百姓受賜,歡欣交通,流為葉氣,不能無祥物之應也。昔魯恭為中牟令,政有異績,是歲嘉禾生。河南袁安以檄勞之日:“君以名德,久屈中牟,豹產之化,流行天降,休瑞應行而生。”乃上書言狀,帝為之異。是以自古言賢令者,莫不以魯恭為首。定胡小邑,僻在一隅,河濱山嶠間,鳳薄俗鄙者久矣。加之素乏賢令尹,恩澤不流,教化不宣,挾奸肆巧,愁恨嘆息之聲,稔聞于田里。故向者旱乾水溢之患無歲無之。大定甲午(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文林郭君,河間人,諱震字伯起者,奉命來宰是邑,痛矯前弊。其用心也,公,其從政也,果;其憂民也,切。弱者扶之,強者抑之,奸民無所容其跡;巧吏不得措其手。未幾三載,政平訟理。向之乖爭凌犯者,化而為禮義;昔之愁恨嘆息者,易而為謳歌。是以和氣薰蒸,陰陽調,風雨時。一方之民,薦獲豐稔。丁酉(1177)石州六縣被災者太半,獨此一邦,歲則大熟。俄而有鄉人白廣、王詔,同日詣廳而告日:“有異谷二本,相隔數隴,合為一穗。”令瞿然而語曰:“信如是說,豈非嘉禾也!"乃率僚屬,趨而往視之,果祥物也,迎之以歸。於是闔境喧傳,觀者如堵。白臾黃童,無不舉手加額,皆日:“昔之水旱相仍,家屋不保。今則樂,歲終身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而又祥物顯應者此,非吾縣大德政之所感,其誰之力輿?”翌日,士民相率趨廳,奉酒而賀,不知手舞足蹈,而歌詠滿前。已而,令乃顧謂士民日:“此一境間,兩獲上瑞,所謂美之又美者,非吾敢擅其美。今明天子在上,眾賢和於朝,萬物和於野,日月之所臨,舟車之所至,無不被潤洽而大豐美。故天不愛道,地不愛寶,所以嘉禾為時而出,當與斯民同鼓舞太平,歌詠聖德而已,豈敢貪天之功為已力?吾聞善則稱君,人臣之義也。昔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周公旅天子之命作嘉禾,名之書篇,炳如日星,輝映千載。今歸美報上,適其時矣。”乃緘禾於匱,仍圖其象,具表以獻。先聞於部刺史,部刺史達於州,自州而達於京師。上自侯王貴戚、縉紳士流;下達民庶,爭先睹之為快。咸謂此瑞天下和同之象。今存薦二本,乃太和之和也。自春官用事,從而太常禮官採摭故實,聞之朝堂。乃於正月上日,稱觴之次,寶而進之,使驚動萬國耳目,為一代美事,先以照符用下本所獻者迥,具聞前議,邑人相告日:“茲者上瑞,併產吾土,曠百年未易逢此。上以見聖朝格天之德,高於西周;下以見吾縣大夫政跡之異,不減魯恭之治中牟。使千世後知吾縣有是美瑞,吾縣長揚休天子表獻之力”。可不備記,以示諸后?
註:該碑文刻於孟門南山寺大雄寶殿古碑,殿內現存四塊完整古碑,立於石鰲之上。

交通


截至2011年末,孟門鎮有鄉級公路4條,總長39千米。孟門鎮有沿黃旅遊公路南通柳林軍渡、陝西吳堡宋家川,北通柳林王家溝鄉、臨縣磧口鎮、臨縣城、陝西佳縣,山西省沿黃公路縱貫而過,西有黃河渡口可達陝北吳堡寇家塬鎮;有山西中南鐵路通道、太中銀鐵路呂臨支線經過境內,並設孟門貨物集運站。

社會


鄉鎮建設

“十二五”期間,孟門鎮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工業
強鎮、農業立鎮、旅遊興鎮、商貿活鎮”的發展思路,全力抓好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旅遊產業化、商貿集群化、鎮村生態化,加速社會各項事業建設步伐,全面強化安全穩定工作和新時期黨的建設,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力爭把孟門建設成為柳林轉型跨越的一流鄉鎮,為全面建設富裕、文明、穩定、和諧的新孟門奠定堅實基礎。在全省上下全面貫徹第十次黨代會精神,搶抓機遇,謀求超跨的關鍵時刻,孟門鎮領導班子在2011年描繪出的孟門未來發展的藍圖。
在過去的五年裡,該鎮在柳林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鎮黨委、鎮政府團結帶領全鎮幹部群眾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全鎮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呈現出了蓬勃向上的良好態勢。到2010年底,全鎮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5.59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實現4780元,年均遞增37.5%。
“十二五”期間,孟門鎮將緊緊抓住全縣建設現代煤化工基地和建立主焦煤循環開發試驗區的戰略機遇,按照“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思路,全力推進西坡400萬噸、雙柳300萬噸、柳家莊120萬噸、大東庄90萬噸礦井改擴建步伐,實現重組礦井規模化、節約化生產。要按照延伸煤、超越煤的循環發展模式,依託大企業、大集團,積極引進先進工藝和技術,逐步優化工業產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升產品附加值,實現優質資源循環節約高效利用,打造全鎮工業結構調整、轉型跨越發展的新支撐。
在農業方面,該鎮按照“突出特色、優化布局、做大規模、做強龍頭”的思路,堅持園區引領、龍頭企業帶動,在統籌發展中全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要依託小塬則紅棗示範園區,積極推廣棗樹嫁接換優,改造低產棗園,加強田間管理,提高紅棗抗災避災能力,穩定紅棗產量,提升紅棗品質。要繼續擴大郝家塔、郭家塔核桃林園區種植規模,開闢農民致富的新渠道。要充分利用黃河攔河淤地、打壩造地、黃河提水工程灌溉等有利條件,大力發展溫室大棚蔬菜和旱地蔬菜種植,打造全縣一流的蔬菜種植基地。要利用溝壩地、機耕地、旱塬地等優質農田,擴大全鎮小雜糧種植面積。在大力發展規模養殖業,擴大雞、豬養殖規模,積極發展肉牛、圈養羊等養殖業。要依託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組織,扶持上馬紅棗、核桃、小雜糧、豬羊屠宰等深加工項目,提高農副產品的市場化、組織化程度,提高市場佔有份額,實現農副產品經濟效益最大化。
孟門鎮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自然地理資源,該鎮將抓住被省政府批准命名的“山西省歷史文化名鎮”和“省級生態園林鄉鎮”和正在著手建設的“省級水利風景區”的有利契機,深度開發孟門鎮以“大禹文化”為主品牌,以定胡郡縣文化、南山寺佛教文化、黃河民俗文化等為輔助的旅遊資源,積極發展旅遊產業。同時,要依託連接晉陝的區位優勢,新建山西中南鐵路通道、沿黃公路、吉孟公路、北山循環公路、孟門黃河大橋等交通優勢,以及孟門商貿街市場、孟門鐵路貨物集運站、紅棗加工廠等優勢,逐步做大全鎮物流產業,建設先進的現代物流產業園區。
賈立堅說:“通過全鎮幹部群眾的奮力趕超跨越,到“十二五”末,我們力爭全鎮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42億元,糧食產品穩定在123萬公斤,紅棗產量力爭達到118萬公斤,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實現翻番目標。”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孟門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351人,專任教師13人;小學10所,在校生904人,專任教師107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89人,專任教師5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孟門鎮有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31個;文化行業從業人員31人。截至2011年末,孟門鎮4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50%。截至2011年末,孟門鎮廣播綜合覆蓋率87%,有廣播喇叭120隻,通響率100%;有中央、省、市、縣等42個電視頻道在該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數為20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0%。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孟門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0個,其中衛生院1所;病床23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29張;專業衛生人員15人,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0.84人。2011年,孟門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0.6萬人次,出院病人0.15萬人次。2011年,孟門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7807人,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孟門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43戶,人數1004人,支出175.3萬元,比2010年增長58.2%,月人均145.45元,比2010年增長50.55%;農村五保集中供養23人,支出9.66萬元,比2010年增長2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72人,支出30.23萬元,比2010年增長20.04%;農村臨時救濟121人次,支出3萬元。

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孟門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00千米,投遞點59個;鄉村通郵率57%;全年征訂報紙10.2萬份、期刊5.7萬冊;有固定電話用戶2180戶,行動電話用戶1.5萬戶。

基礎設施

橋樑
截至2011年末,孟門鎮有橋樑14座,總長度560米。
供電
截至2011年末,孟門鎮有35千伏變電站1座,有主變壓器2台;綜合電壓合格率98%,供電可靠率99%。

代表人物


古代

黃河長流,千年古鎮孕育了千年文化,造就了無數歷史名人和英明人物。
藺相如
古藺國(今柳林孟門)人,藺首侯藺康(原姓韓,韓康是大將韓厥的玄孫,后以封地為姓,遂改藺)六世玄孫。戰亂時南遷,先在趙國做家客,後為趙國大臣。有“將相和”故事留傳至今。病逝于山西古縣藺子坪。
劉熹
漢代共王劉登之子,代孝王劉參之孫,漢文帝劉恆之曾孫。漢武帝於元朔三年(前126年)巡視河東各郡縣與黃河各縣,頒詔書封代共王子劉熹為藺侯(藺,今柳林孟門)。
郝戭
字伯牙,北宋石州定湖(今柳林孟門)人。以孝義著稱鄉里,卒后,司馬光為其撰寫墓誌銘。
高岱
明代石州孟門鎮南鄉高家塔高氏第五代族人,授山東觀城知縣。其子崇熙著《南山寺修建始末記》,崇慶著《啟聖祠記》,其孫高金累官按察司使,孫高第為順天府知事,孫高薦謁忠效國,授都憲之職。
高金
自號“孟門先生”,明代石州孟門鎮南鄉高家塔高氏第七代族人。嘉靖五年(1526年)高中頭榜進士,授官兵科給事中。史書稱他“直道彰於諫垣,仁政流於畿捕,持正不阿,撫台監司交章累薦,且為大用”。石州專為他建起“科第名家坊”。因直言不諱,令嘉靖皇帝畏憚,而被稱為“天下直臣”。
高崇熙
(?——1516)明代石州孟門鎮南鄉高家塔人。年少時就讀於孟門南山寺。官至四川巡撫、都察院右都御史,蔭世襲錦衣衛千戶。其事迹湮失,著有《南山寺修建始末記》。
高崇畀
明代石州孟門鎮南鄉高家塔高氏第六代族人。上而至宰相。

現代

薛玉龍
(1919-1988),孟門鎮薛家坪村人。19歲就擔任離石縣四區委書記。後任八路軍718團游擊隊指導員、115師獨立支隊二大隊指導員。后歷任甘肅省西固縣公安局局長、新疆區地地質分局書記、地質中學書記兼校長。1988年病故於烏魯木齊市。
白憲淵
陳黎云為孟門“禹黃石展”撰聯
陳黎云為孟門“禹黃石展”撰聯
(1919-1988),孟門鎮小垣則村人。21歲即任離石縣委委員、組織部長,後任山西省社會處處長。
穆樹旺
1918年生,又名穆峰,孟門鎮穆家坡村人。民國29年(1940年)任離石縣抗日民主縣政府民政科科長。建國后,曾任北京衛戍司令部政委、中央人民政府華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職務。
高世華
(1920-2002),男,孟門薛家坪村人,抗戰時期任中共石樓縣抗聯主席,建國後任中共垣曲縣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薛引俊
(1923-1942),女,孟門薛家坪村人,曾任中共中央保密局局長。
薛玉清
(1930-1948),女,孟門薛家坪村人,曾任廣東省委常委、婦聯主席。
李汝平
(1932-2000),男,孟門鎮車則坂村人,1946年2月參加革命,歷任呂梁軍區獨立10團勤務員、晉綏3分區供給處司務長、解放軍總財務部外匯局科員、總後勤部第一物資計劃部助理員、中央財政部軍管會業務組副組長、國務院計劃起草小組生產組組長、中央財政部黨的核心小組辦公室主任、解放軍總後勤部供應部辦公室負責人、總後北京物資供應站站長、總後物資部機電設備局局長(正師職)。2000年6月在北京病逝。
薛引俊
(1923-?)女,柳林縣孟門鎮薛家坪村人。曾任中共中央保密局局長、國家輕紡工業部副部長、中央候補委員。
王萬冰
(1921-),孟門鎮楊家焉村人,曾任解放軍空軍上海政治學院(今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政委,開國中校,被稱“無銜將軍”。
陳向林
(1928~1993),男,山西省柳林縣孟門鎮孟門村人。1944年5月參加革命,1950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陝西省商業廳廳長、陝西省人民政府財貿辦公室主任、陝西省烹飪餐飲行業協會顧問、陝西省諮詢委員會委員。1993年11月在西安病故,享年66歲。
吉振貴
(1930-1947),男,孟門鎮吉家塔村人。曾任北京總參參謀。
吉振庫
(1911-1940),男,孟門鎮吉家塔村人。曾任中共雲南省委常委、雲南省財貿部長。
白毅
(1922-1937),男,孟門鎮高圪庄村人,曾任陝西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省宗教事務局副局長。1986年4月離職休養。2009年7月11日,因病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享年86歲。
穆生武
(1928-1943),男,孟門鎮穆家坡村人,曾任北京空軍司令部副局長。
白志錫
(1918-1939),男,孟門鎮小垣則村人。曾任南京工學院院長。
穆嘉安
男,孟門鎮穆家坡村人。曾任蘭州軍區政治部主任。
高向謙
(1930-1948),男,孟門鎮高家塔村人。曾任大港油田總指揮。
馮其祿
(1920-1936),男,孟門鎮前馮家溝村人。曾任陝西省漢中地委宣傳部長。
高慶峰
(1926-1940),男,孟門鎮西坡村人。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糧食廳廳長。
郭尚榮
(1927-1941),男,孟門鎮嶺上村人。曾任國家儲備金屬局總庫黨委書記。
高澤德
男,孟門鎮孟門村人,曾任成都市保險公司總經理。
吉丕禮
(1921-1940),男,孟門鎮大東庄村人。曾任廣州市商業廳副廳長。
柳聚英
女,1918年生,孟門鎮柳家莊村人。曾任西安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李文才
(1919-1939),男,孟門鎮馮家莊村人。曾任四川省總工會組織部長。
郭明道
(1923-1940),男,孟門鎮郭家山村人。曾任四川省涼山地委書記。
高開榮
(1925-1940),男,孟門鎮高家塔村人。曾任電子工業部天津器材公司經理。
陳成喜
男,孟門鎮塔上村(原籍孟門村)人。抗美援朝志願軍607團戰士,1951年犧牲在朝鮮金城南。
朱學崗
男,1923年生,孟門鎮石安村人。八路軍115師戰士,1940年犧牲在河南范縣。
劉世海
男,孟門鎮佃則村人。柳林縣一屆人大當選為副縣長,后歷任柳林縣政協一、二、三屆主席和黨組書記。1965年被選為“全省糧食系統政工骨幹”,受到毛澤東主席、劉少奇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併合影留念。
王玉山
男,1926年生,孟門鎮橋則溝村人。曾任中陽縣糧食局局長、呂梁建築公司黨委書記、呂梁行署煤炭局局長。
劉兒
男,(1920-1934),14歲流浪乞討到孟門,后請求加入陝北紅軍第四支隊並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在一次智繳閻匪河防軍槍支準備西渡黃河時,不幸被逮。嚴刑拷問而寧死不屈,最終以“赤匪”將其處決。行刑前,面隊孟門群眾和敵人,高呼“共產黨萬歲!”、“紅軍萬歲!”後來陝北紅軍第四支隊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在中共七大召開時,黨中央授予其“離石縣出色的一顆紅星”。
薛步庭
(1910-1953),男,孟門鎮薛家坪村人。畢業於山西大學。曾任山西省國民政府教育廳廳長。
高有鳳
(1959-1990),女,孟門小河溝村人,教師。在她的艱苦努力之下,將落後不堪的薛村鄉后大成小學發展成為中心小學,校舍煥然一新,教學成果亦由1986年時的全鄉倒數第一上升為1990全鄉第一名。她本人也被評為“模範教師”、“教學能手”。她不僅每天接送學生、照顧家裡,而且還努力的幫助村裡孤寡老人。1990年春患病,但她仍然堅持上課。同年11月7日,高有鳳正在上課,突然暈倒在講台上,村委聞迅立即找車送往醫院急救,但因疲勞過度,心肌撕裂,無法救治而逝世,年僅32歲。后大成村人無不嗚咽、痛哭。柳林縣人民政府、縣教育局為高有鳳在後大成村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中共薛村鄉黨委追認其為中共正式黨員。后大成村民委員會特立“優秀教師高有鳳紀念碑”。12月12日,《山西日報》頭版頭條以《高有鳳抱病授課殉職講台》為題作了報道,緊接著《呂梁報》、山西電視台也分別作了專門報道。12月17日,柳林縣教育局開展向高有鳳學習的活動。1991年1月22日,呂梁行署教育局發出全呂梁地區教師向高有鳳學習的號召。3月,中共呂梁地委、呂梁行署授予高有鳳同志“呂梁英雄”金字匾和榮譽證書。3月17日,《中國教育報》以《鳳落山鄉》為題,對高有鳳先進事迹作了整版報道。高有鳳英名傳遍祖國各地。其事迹編入《當代呂梁英雄傳》一書。
陳步亮
全國勞模·陳步亮
全國勞模·陳步亮
男,1933年6月19日生於孟門劉家圪垯(陳家寨)村。他在34年的教學事業上就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績,曾被評為“山西省教育先進工作者”,受到省委書記陶魯笳的接見。1986年,陳步亮因病退休,回村休養。但村裡落後貧窮的面貌深深觸動了他,便擔任了村支部書記。帶領支部成員和村民們一起,走出了一條呂梁山村的小康路。村裡先後贏得省、地、縣的表彰30餘次,他本人也被國家和省地縣表彰獎勵110餘次。200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在人民大會堂受到江澤民、朱鎔基、溫家寶、胡錦濤等的接見,原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和山西省委書記胡富國、田成平、張寶順等領導在任時,也曾多次下榻孟門考察慰問。他也是山西省第十五屆人大代表、“全國老有所為奉獻獎”獲得者。
陳富生
(1923-2002),男,孟門石洞門村人。四川省西昌技專化學工程科畢業后留校任助教。1975年,52歲的他申請調回柳林一中任化學教師,直到1988年光榮退休。經過十年的反覆試製和改制,他自製的“半微量中學化學學生實驗玻璃儀器”基本定型,經專家鑒定,具有儀器小、易操作、反應快、污染小、用藥少、使用方便、效果明顯等優點。1986年,榮獲國家教委會“優秀自製教具三等獎”。
車育
男,字劉造。孟門車家峁人。1979年-1994年任柳林一中校長長達15年之久,是一中建校50年中任期最長的一位。在他任校長的1982年和1988年高考中,一中學生考進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全國最高學府,結束了柳林人對清華、北大望塵莫及的歷史。
陳鴻志
男,1975年生於孟門鎮李家塔(陳家旺)村,山西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畢業。
1995年畢業於呂梁技工學校,同年12月參軍服役於河北省保定市武警支隊,1998年12月退役回鄉創業,先後擔任柳林縣星火建材廠廠長、柳林縣星火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長、柳林縣凌志煤焦有限公司董事長、柳林燎原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現任山西凌志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榮獲“呂梁市青年創業明星”、“山西省優秀企業家”、“社會扶貧功臣”、“捐資助教先進個人”、“山西省社會扶貧先進個人”等稱號。
車安奎
男,孟門鎮耀頭村人。曾任山西柳林富安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華安母棗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現任柳林縣富安基金會。榮獲“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第三屆中國民營企業十大新聞人物”、“第十三屆中國傑出青年農民”、“社會扶貧狀元”等稱號。2011年,斥資一億元創辦了山西華安扶貧基金會。
馮高明
男,呂梁市華僑大廈老闆。
宋桂英
女,孟門鎮孟門村人,民間剪紙大師、山西省民間剪紙藝術家協會會員、柳林文化研究會剪紙課題研究組副組長。
陳繁昌
男,孟門鎮劉家圪垯村(陳家寨)人。曾任中共柳林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現任柳林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白海峰
男,2008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文博學院,現任陝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保護規劃所所長。
陳明軒
男,孟門鎮塔上村人。曾任柳林職中、柳林二中校長,現任中共柳林縣委委員、柳林縣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體辦公室主任。
陳明華
男,孟門鎮塔上村人。山西省呂梁市中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陳明澤
男,孟門鎮塔上村人。山西省陽泉市地稅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