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延河的結果 展開

延河

黃河支流

延河,昔名區水、去斤水、洧水、延水等。是黃河的一級支流,為延安市第二大河。也是陝北第二條大河,全長286.9公里,源於白于山附近,由西北向東南注入黃河。

延河發源於靖邊縣天賜灣鄉周山,由西北向東南,流經志丹、徠安塞、延安、於延長縣南河溝涼水岸附近匯入黃河,全長286.9公里,流域面積7725平方公里。

由於延安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根據地,延河被稱為“中國革命母親河”,寶塔山和延河水是延安最具體的形象。

幹流概況


延河。延河歷史上雖多次易名,但在較長時間裡一直叫清水河,戰國時期叫區水,西漢時期叫洧水,南北朝西魏時改名叫清水,以後也間斷地叫筋水、濯筋水等,只是到了近代才叫延河。
全長286.9公里,流域面積772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2.93億立米,平均比降3.26‰,總落差860米,水力蘊藏量5.580萬千瓦。
延河源頭靖邊天賜灣
延河源頭靖邊天賜灣
延河,源頭位於靖邊縣天賜灣鎮周山,自源頭出發,由西北向東南流經城前河村,至安塞縣境,靖邊縣境長約20公里,全部位於白于山河源區。海拔1600~1823米之間。梁頂寬平,寬達400~500米,長1000~3000米,樑上排列山峁,坡折明顯,一般為50°~60°。河谷上游多呈“V”形,水系發育,暫時性水流沖刷強烈,水土流失嚴重。
延長河位置及走向
延長河位置及走向
在安塞縣境內,延河幹流由鐮刀灣鄉楊石寺入縣境,經鐮刀灣、化子坪、譚家營、真武洞、沿河灣5個鄉(鎮),至沿河灣羅家溝出境。境內河長90公里,流域面積2649平方公里,佔總流域面積的34.29%,流速0.8米/秒。有長流水支流58條,河流切入基岩深達30至50米,河谷由窄深逐漸變為寬淺,呈V型窄谷。化子坪鄉郭家鋪村以上河槽窄深,平均溝寬10至50米,深10至30米。郭家鋪以下河槽寬淺,平均寬40米,深10米。河道轉灣110多處。
在延安市境內,延河幹流,由西北流向東南,從河庄坪鄉李家灣村入境,沿途流經橋兒溝、川口、李渠、姚店、甘谷驛等鄉(鎮),到西溝門出境,境內長62公里,流域面積2203.68平方公里。由於近代侵蝕加劇,河流地表形態相當破碎,溝壑密度每平方公里3.04~6.34公里,河底高程882~994米,比降1.8‰左右,河流切入基岩深達1~10米,河谷平均寬600米,河道彎曲係數1.47~1.5,有10個大彎,將左右兩岸川地分割成38塊,最大的一塊80畝,最小的僅100多畝。
延長縣境內,西由黑家堡鎮蓋頭坪村接甘谷驛入境,東至南河溝鄉涼水岸匯入黃河。境內流長144公里,集水面積1724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8‰。蓋頭坪至火焰山一段河谷平均寬度1500米,河床寬150米;火焰山至涼水岸一段,河谷縮窄,僅30~100米,呈陡壁峽谷。入口處海拔488米。縣內流經黑家堡、七里村、延長鎮、家灘、趙家河、安河、羅子山8鄉鎮63個村莊。黑家堡鄉、七里村鄉、延長鎮、張家灘鎮4鄉鎮政府坐落在延河川道。境內匯入延河5公里以上的支流21條。

流域概況


流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勢形態明顯地表現為三種類型。河源至真武洞的上游,為峁梁丘陵溝壑區,梁多而峁小,河床比降大,植被稀少,侵蝕強烈,水土流失嚴重;真武洞至甘谷驛的中游,為峁狀丘陵溝壑區,梁窄峁小,河谷寬闊,階地發育,侵蝕不如上游嚴重;甘谷驛至河口下游,為破碎原區,原面窄小,沖溝發育,水土流失不如中上游嚴重。
延河屬於中游發達的河流,河道特徵有下述特點。上游山大溝深,坡陡谷窄,灘多水急,河床比降平均為4.4‰,下蝕強烈,河谷主“V”字型,河道彎曲,僅大溝村至鐮刀灣村之間,14公里的距離就有72道彎,河床最窄處僅10米左右。
真武洞至甘谷驛的中游,河谷開闊,呈“U”字型,河谷平均寬約800米,最寬可達1200米,河流兩岸階地寬廣平坦,支流眾多。
甘谷驛至河口,河流深切基岩,構成谷窄、岸陡、灘多水急的曲流峽谷。從火焰山到河口的20公里距離,兩岸懸崖陡壁,谷寬只有20~30米,逐漸變為線型河谷,著名的險灘有張家灘、閻家灘,跌差可達4~5米。
延河水繫結構呈樹枝狀,主要支流有杏子河、平橋川、西川河、南川河、蟠龍川等,特別在中上游明顯,河網密度為3.4公里/平方公里,較大支流均分佈在此段。下游支流短小,呈羽狀水系。流域平均寬度為29公里,最大寬度80.2公里,河口段寬度最小,僅有7公里。

主要支流


延河長度在2~10公里的小支溝155條,其中左岸有93條,右岸有62條,0.5公里以下的支毛溝共達7706條。長度在10公里以上、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22條。
在安塞縣境內,支流有:
杏子河,俗名“西川水”,又名“渾洲川水”,發源於靖邊縣大路溝鄉關聖塌。由王窯鄉井庄入境,經王窯、招安、沿河灣3個鄉(鎮),至沿河灣鎮黃崖根匯入延河。全長106公里,流域面積148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佔93%。本縣河段長40公里,為延河一級支流,流域面積610.7平方公里,佔總流域面積的41%。有常流水支流26條,年平均徑流量0.23億立方米,河床寬度25至35米,流速0.7米/秒,常流量為0.8至1.5立方米/秒。
西川河,位於本縣南部,因在延河西部而得名,發源於志丹縣曹新莊。由西河口鄉的李盆窯子入境,由西向東流經西河口、磚窯灣、高橋、至郭家砭出境,於延安市蘭家坪匯入延河。年平均流量為0.20億立方米,縣境內河長4.13公里,流域面積644.9平方公里,河寬15至20米,流速0.8米/秒,有常流水支流19條。
小川河,位於本縣北部,因在小川而得名。發源於王家灣鄉郝家圪台,由北向南流經坪橋、郝家坪至劍華寺溝岔匯入延河,全長39.3公里,為延河支流。流域面積337.8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0.17億立方米,常流量0.5至0.6立方米/秒,流速0.4米/秒,河床寬18至22米。
小溝河,位於縣城以北偏東,屬延河支流。發源於郝家坪鄉大理溝,由東北向西南流經該鄉9個村,至劍華寺入延河。全長10公里,河寬15米,屬常流河。
延河在延安市境內的支流長10公里,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1條,一級支流左岸有豐富川、蟠龍川和五陽川,這些支流發源和流經地段均為黃土堆積區,已無天然林,只有部分稀疏退化的草場,水土流失嚴重。支溝中上游段滑坡體發育,大川、大溝有常流水,大部支流和毛溝均為季節性水流。
右岸有西川、南川、馬四川,均發源於嶗山天然次森林區邊緣,流域內森林覆蓋率達34%,人口較稀,多為徑流,以上6條大川流域面積和徑流量分別占延河總量的(境內部分)25.4%(包括過境水)
延長縣境內匯入延河5公里以上的支流21條。
岳口溝河。發源於黑家堡鄉碾子坬渠和后張羅溝,全長12公里,流域面積45.4平方公里,流量0.0269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84.96萬立方米,占徑流總量57%。
郭旗河。發源於郭旗鄉樊家圪台,全長17.5公里,流域面積103.8平方公里,河床寬10~50米,流量0.023351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73.64萬立方米,占徑流總量的5%,匯入1.5公里以上小河5條,沿岸坐落郭旗鄉15個村莊,於丁旗匯入延河。
鄭庄河。發源於鄭庄鎮后董台,全長24.3公里,流域面積175.3平方公里,河床寬15~60米,流量0.0517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63.23萬立方米,占徑流總量11%,匯入5公里以上支流3條,沿岸坐落鄭庄鎮14個村莊,於楊家溝注入延河。
關子口河。發源於七里村鄉楊寺坡,全長19公里,流域面積88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20.5米,流量0.01671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52.7萬立方米,占徑流總量3.6%,匯入2公里以上支溝13條,沿岸分佈七里村鄉、延長鎮24個村莊,於延長鎮槐里坪匯入延河。
西河子溝河。發源於黑家堡鄉賢村坬,全長13公里,流域面積44平方公里,河床寬13.5米,流量0.02829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89.23萬立方米,占徑流總量的6%,沿岸分佈黑家堡、七里村鄉12個村莊,於縣城西延長大橋處匯入延河。
煙霧溝河。發源於劉家河鄉孫家塌,全長22.4公里,流域面積122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43米,流量0.081451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256.86萬立方米,占徑流總量17.4%,沿岸坐落劉家河、七里村鄉29個村莊,於呼家川煙霧溝口入延河。
孫家河。發源於安河鄉楊道原北溝,全長10.4公里,流域面積36.8平方公里,流量(0.03069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96.8萬立方米,占徑流總量6.5%,於孫家河溝口入延河。
安溝河。發源於安溝鄉后岔口溝掌,全長18.9公里,流域面積135.6平方公里,流量0.0437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38萬立方米,占徑流總量9.3%,沿岸坐落安溝鄉9個村莊,於董家河匯入延河。
暖泉窯子溝河。發源於張家灘鎮碾子河溝,全長13公里,流域面積40.4平方公里,流量0.012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38.47萬立方米,占徑流總量的2.6%,於暖泉窯子溝口入延河。
薛家河。發源於張家灘鎮艾團東南溝,全長12.5公里,流域面積39.63平方公里,流量0.012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38.47萬立方米,占徑流總量的2.6%,於薛家河村入延河。
月余溝河。發源於交口鎮下房家原村東南側井溝,全長14公里,流域面積43.3平方公里,流量0.01389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43.81萬立方米,占徑流總量的3%。
趙家河。發源於張家灘鎮柳卜崾嶮東溝,全長15公里,流域面積74.1平方公里,流量0.02504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78.98萬立方米,占徑流總量的5.3%,於趙家河溝口入延河。

水文特徵


徑流量

延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93億立米,徑流的地區分佈差異較大,從上游到下游,徑流量是逐漸減小的。上游多年平均徑流深大於45毫米,中游地區介於30~45毫米之間,延長以下低於30毫米,徑流主要來源於上游。城峁徑流模數為1.48升/秒·平方公里,延安為1.44升/秒·平方公里,甘谷驛只有1.26升/秒·平方公里。
延河徑流的年內分配是不均勻的,主要集中於夏季,夏季徑流占年徑流的51% ~60%;冬季徑流最少,只佔年徑流的6%~7%,秋季徑流略多於春季。秋季徑流從上游到下游增加,冬夏徑流則相反。各年流量過程線明顯的表現出夏汛突出,春汛不顯,兩汛之間,有冬季枯水和夏季枯水。夏季枯水短暫,冬季枯水較長。最大月徑流一般出現在7月或8月,最小月徑流通常出現在1月。
延河徑流的年際變化較大,變差係數為0.37~0.47,最大年徑流與最小年徑流的比值為2.9~4.2,最大年變率為1.93~2.14,最小年變率為0.51~0.68。

泥沙量

延河流域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很大,各站多年平均含沙量為244~311公斤/立方米,延安站實測最大含沙量1300公斤/立方米(1963年6月17日),閻家灘實測最大含沙量為1100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為7160萬噸,占黃河陝縣站16億噸的5.0%。
延河泥沙來源有明顯的地區差異。含沙量和輸沙模數都是從上游到中游減少的,延安站多年平均含沙量284公斤/立方米,輸沙模數為12400噸/平方公里。從延安到甘谷驛,含沙量減少到243公斤/立方米,輸沙模數減少到9270噸/平方公里·年,到閻家灘輸沙模數略增加到9730噸/平方公里·年。延安—甘谷驛之間的輸沙模數為5764噸/平方公里,甘谷驛—閻家灘區間的輸沙模數為11588噸/平方公里·年。說明延河上、下游水土流失嚴重,中游相對較輕。除了暴雨因素外,與上游坡大溝深的丘陵溝壑地形,土壤抗蝕力差;下游農業行動頻繁,又缺乏植被保護;中游植被較好,特別是延安以南地區梢林廣布等因素有關。

洪水災害


延河幹流的洪水災害較多,這在歷史文獻中都有記述。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七(8)月,延洲水丈余入城,壞倉庫廬舍;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八(8~9)月,延洲南北兩河水溢入城,壞官寺民舍;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六(7)月,延安大雨3日,洪水發三關盡沒,死者百餘人;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六(7)月初四大水入城,沖漂北門;清嘉慶五年(1800年)七(8)月內,河水漲發,沖塌城身、堤數十丈,水流入北門,至北什字並北倉外。本世紀以來,延河發生了數次洪水災害,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嚴重損失,尤其是1977年7月6日延河洪水淹沒了延安城,造成房屋倒塌,人畜傷亡。
延河水系洪水主要發源於白于山區,由於受地形及水汽來源的影響,暴雨走向大部分為西北東南向,基本上與河流方向一致,暴雨常常籠罩比較長的河段。加之延河上游水系網呈扇形展布,容易造成洪水集中。干支流洪水經常發生相遇,如1917年、1933年、1944年、1977年幾次大洪水,都與各支流洪水相遇有關。
1977年延安特大洪水,暴雨中心位於招安以北附近,暴鬲呈西南—東北向。中、上游各河幾乎同時漲水,使延河幹流出現一個洪峰后,緊接著又是一個更大洪峰,過程線上呈明顯的雙峰型,形成延河流域自1800年以來的稀遇洪水(200年一遇)。延安市洪峰流量達到8960立方米/秒,淹沒、沖毀耕地18萬畝,倒房屋5000多間,死亡134人,沖毀小水庫200多座,洪水流進延安城。

開發利用


排灌工程

1958年,國家投資680萬元,建成了灌溉萬畝多耕地的配套工程延惠渠。為了解決水源問題,在支流上又修起了八一、馬寺川等百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20世紀末期延惠渠灌溉面積12500畝,已成為畝產千斤的灌區。
延惠渠是境內第一個石砌骨幹大灌區。1958年2月組織全縣人民修築渠道、乾渠和灌區工程,1960年10月竣工,投入運用。在施工中,缺乏機械動力,主要靠群眾一副肩膀兩隻手。工地缺少物資,自力更生生產白灰9051噸、水泥260噸、火藥炸藥172噸,還培訓技工760名,為國家節約資金70多萬元,佔總投資的5.8%(國家投資660萬元、群眾投資540萬元),受到了上級表揚。《人民日報》1959年12月社論中指出:“陝西延安修建延惠渠工程時,發揚了延安精神。提出八自給,解決了技術、材料缺乏,加快了工程進度,節約了資金,是一個高工效工程。”延惠渠是以滾水壩抬高水位自流取延河水,澆灌延河兩岸川地。灌區兩岸以黃土丘陵構成了天然界線,地勢順延河從上向下傾斜。乾渠貫穿石砭與川地交替之延河凸岸的沖積灘地,形成帶狀的灌區。土壤多系沖積性砂質土壤,土層厚度0.8~1.5米,孔隙率為49.9%。氣候乾旱多變,年平均雨量380毫米,分佈不均勻,多集中在7、8、9三個月。最大暴雨強度62.1毫米/小時,29.5毫米/10分鐘。灌區最高氣溫39.7℃,最低氣溫負25.4℃,平均溫度9.4℃。無霜期162天以上(5~10月),結凍期100天(10月中旬至次年3月),冰凍線深度80~100厘米。延惠渠流經河庄坪、棗園、橋溝、川口、李渠、姚店6個鄉(鎮)29個行政村,灌12500畝農田,其中:有效灌溉面積9257畝,未配套959畝,河灘造地2128.4畝。農作物種植以玉米、穀子、小麥、蔬菜為主。建渠前平均畝產150~200公斤,建渠后糧食畝產400公斤、蔬菜5000公斤。
1943徠年,毛澤東親自率領當地人民在西川河修築了一條幸福渠,澆灌西川河沿岸1000餘畝耕地。20世紀70年代又進行了擴建,乾渠長5公里,實灌面積1100畝,畝產達600多斤。
王窯渠,1972年10月動工修建,1974年7月建成,位於支流杏子河中游,引水於王窯水庫。乾渠總長27公里,流經安塞縣王窯、招安、沿河灣3個鄉鎮,至雲坪村進入杏子河。乾渠渠道設計流量1.05立方米/秒,實引流量0.6立方米/秒。流程內5次橫跨杏子河。有支渠5條,總長13公里。全渠設計灌溉面積0.8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0.62萬畝,保灌面積0.5萬畝。乾渠全部漿砌為石渠,有斗渠26公里,與12個村委會相連。全渠有大小建築物278座。其中橋式倒虹4處、大小渡槽50座、排洪橋81座、人行橋16座、石隧洞1處、分水閘5處、暗洞14處、跌水37處、涵洞15座、退水29處,其它建築物27座。全渠興建用工94.2萬工日,投資12.64萬元。
真武渠,真武渠始建於1957年,1958年竣工。渠首位於安塞縣城北約7.5公里西營村,採用築壩截引延河水入乾渠以施灌溉。壩高4.84米、長80米,乾渠長20公里。流經真武洞和沿河灣兩鎮,至沿河灣的范家溝退入延河。乾渠設計流量1.0立方米/秒。有支渠7條,長3.6公里。全灌區設計面積5373畝,有效灌溉面積4949畝,受益範圍為23個自然村。渠道有大小建築物203座,其中倒虹13座、渡槽6座、排洪橋49座、退水15處、跌水11處,其它建築物109座。全渠投工45.4萬個,投資131.5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30.8萬元。該渠供水後於1961年開始向受益者收費。因渠道水源受乾旱等影響,且渠道走向複雜,致使灌區下游用水無法保障。
杏子渠,1956年3月動工,1958年7月竣工。渠首位於沿河灣鎮茶坊村山下,乾渠全長10公里,取杏子河水入渠,渠經沿河灣鎮的雲坪、候溝門、閆家灣、黃崖根、碟子溝5個村委會、15個自然村。設計流量0.67立方米/秒,實引流量0.5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積和設計灌溉面積均為2200畝。該渠有乾渠1條、支渠1條、斗渠28條,大小建築148處。築攔河壩1座,有進水閘、沖沙閘各1座,渡槽11座,倒虹2處,退水16處,排灌橋38座。1971年和1977年,該渠進行過兩次大的維修。第一次是因河床升高而加高大壩;第二次是1977年7月因水毀大堤而重建大壩。該渠共投資53.7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8.02萬元,受益區群眾集資5.68萬元。投工6.784個,完成土石方1.25萬立方米,建成後效益甚好。
沐浴渠,又名譚惠渠,位於本縣譚家營鄉境內,渠首設在孟新莊村,取水於延河。1955年8月興建,1961年10月竣工。乾渠全長7公里,流經孟新莊、沐浴、喬家窯、龍安等4個村委會、6個自然村。設計灌溉面積450畝。共有大小建築物35座,包括滾水石壩1座、大小渡槽5座、倒虹2處、排灌設施15座、跌水12處。該渠共設資29.1萬元,完成土石方30萬立方。因設計不周等原因,效益不佳。雖經1965年、1971年兩次維修,均未取得效益。到1989年底,全縣有自流引水渠道17條,有效灌溉面積16669畝。
1985年,延長縣投資70萬元建設引延灌溉。主體工程包括渠首、乾渠、倒虹和退水閘、退水渠道等系列工程,渠首利用李家灣水電站引水渠。灌溉工程全長12.9公里,8次跨越延河,共設倒虹8處,其中乾渠長12.1公里,倒虹800米,控制灌溉面積7100畝。1986年4月開始動工,1987年底累計投資34.64萬元。相繼建成1、2、3、4號倒虹4處,配套乾渠3000米,砌石襯渠道1500米,建成何吉坪灘、黑家堡灘、中村灘、康家坪灘的渠系配套工程,有效灌溉面積2422畝。1988年,完成倒虹工程1處,開挖配套乾渠480米,乾渠襯砌480米,田間渠道1700米,恢復小型自流引水渠2條1650米,恢復抽水機站8處,新增有效灌溉面積600畝。1989年對黑家堡引延自流灌溉工程進行完善配套,完成配套工程16座,修補自流引水壩2座,恢復抽水站2處,新增流動泵站8處,修復灌溉渠道2.04公里,清淤渠道3公里,恢復有效灌溉面積1529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632畝。

水庫

孫台水庫,位於蟠龍川上游的雷鼓川,壩址孫台村前,距蟠龍鎮5公里,這個庫是蓄攔水洪、調節水源,保證蟠龍、青化砭、姚店三鎮6600畝川台地灌溉和沿川工礦企業和群眾用水的中型水庫,可控制下坪鄉76.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主溝長17公里,常流量70立方米/秒。屬黃土丘陵溝壑區,植被很差,水土流失嚴重,侵蝕模數為1.5萬噸/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500毫米。河床比降1/100,基岩外露,河床穩定。1972年10月20日動工,1980年10月竣工。1973年攔蓄洪水,1974年底完成土壩卧管工程,開始投入運用,起到了供水灌溉作用。泄洪洞1976年全部打通,1977年正式澆築。總計完成土方工程167.86萬立方米,用工176.4萬個,國家投資445.3254萬元,補助糧51.65萬公斤。

水電開發

二十里鋪小水電站,是由國家投資,二十里鋪、川口、劉萬家溝、柳樹店4個大隊投勞,於1959年1月動工,1960年竣工投入運用。裝機75千瓦,利用延惠渠2.0立方米/秒流量、跌差10米的水能來發電,年發電2000度。專供4個隊300多戶和周圍群眾米面、餎餎、飼料加工,運用正常,大大地方便了群眾,使更多的人力畜力投入農業生產。1963年底,由於延安火力發電廠的擴建,發電機組增加,供電範圍覆蓋整個東川農村和姚店鎮等地,這個水力發電站才停止發電。
1964年延長縣城西門外動工修建第一座水力發電站——西門水電站,1965年底竣工投產發電,水電站配備55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兩套,容量110千瓦,主要供城內工業和縣城照明及槐里坪抽水站灌溉用電。1965~1975年機組運轉正常,1975年8月電站對面西河溝天壩墜毀,洪水將電站引水渠道沖壞,水電站停產。
1970年黑家堡公社李家灣大隊、七里村公社楊家溝大隊動工修建兩座水電站。李家灣水電站兩次上馬,6年苦戰,投工6萬多,國家投資70萬元,1976年竣工發電。安裝3台125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引用水頭12米、流量5立方米/秒,總機容量375千瓦。1976年下半年與35千伏線路併網。1974年楊家溝水電站竣工發電,投工20多萬個,投資48萬元,安裝200千瓦水輪發電機2台,引用水頭10米、流量5立方米/秒,總機容量400千瓦。1971年七里村公社呼家川水輪泵站改為發電、抽水兩用水輪泵站。西門水電站和呼家川水輪泵站在35千伏高壓電網未輸入延長前,是縣城工業、農產品加工和照明的主要能源。1977年7月7日延河特大洪水,4座水電站的水壩、水渠和機房沖毀。災后縣政府積極組織生產自救,修復4座水電站,並採取防洪加固措施。1978年李家灣水電站恢複發電;1977年11月22日,楊家溝水電站恢複發電施工中因發生重大施工質量事故被迫停頓,1979年二次施工,1980年恢複發電;1984年西門水電站恢複發電;呼家川水輪泵站未恢復。3座水電站恢複發電后全部併入35千伏線路電網。

河道治理

1959年,又開始全面治理延河及其支流,經過20多年的治理,共砌威石堤34.6公里,造地0.34萬畝,保地0.7萬畝,共移動土石方494.4萬立方米,投勞286萬個工日,投資498.6萬元。1991年,在聯合國的資助下,延河流水治理工程正式啟動,解決泥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