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翼飛機
三角翼飛機
徠三角翼飛機的英文名稱為:delta-wingairplane,三角翼飛機是機翼前緣后掠、后緣基本平直、半翼俯視平面形狀為三角形的飛機。機翼重量輕、剛度好,有利於收置起落架,安放燃油和其他設備。
這種飛機機翼具有後掠角大、展弦比小和相對厚度小等特點。主要優點是機翼重量輕、剛性好、容積大等。分為有平尾式和無平尾式兩類。
機翼前緣后掠,后緣基本平直,半翼俯視平面形狀為三角形的飛機。三角翼又稱為懸掛式三角翼,具有硬式基本構架,用活動的整體翼面操,為安全救助還配有備份傘。它構造簡單、安全易學,只要有合適的山坡、逆風跑5-6步,即可翱翔天空。當它與空氣做相對運動時,由於空氣的作用,在傘翼上產生空氣動力(升力和阻力),因而能載人升空進行滑翔飛行。縱,由塔架、龍骨、三角架、弔帶四部分組成,各部分由鋼索連接。
機翼平面形狀呈三角形的飛機。機翼前緣后掠,后緣基本平直,半翼俯視平面形狀為三角形。這種飛機機翼具有後掠角大、展弦比小和相對厚度小等特點。主要優點是機翼重量輕、剛性好、容積大等。三角翼飛機在超音速飛行時氣動阻力小;從亞音速過渡到超音速飛行時,機翼壓力中心位置變化較小。而在亞音速飛行時,氣動特性不夠好,升力線斜率平緩,起降性能差(對無平尾三角翼飛機影響更加明顯),大迎角誘導阻力大,使飛機作穩定盤旋的能力不足。
優點主要是翼面積大,機翼油箱大,翼載低,水平機動性能好,而且後掠角大,阻力小。機翼重量輕、剛度好,有利於收置起落架,安放燃油和其他設備。三角翼超聲速阻力小,從亞聲速過渡到超聲速時機翼壓力中心向後移動量小,這對於舵面平衡能力比較差的飛機尤為重要,所以無尾飛機和鴨式飛機基本上都採用三角翼。
超聲速飛機也常用三角翼的形式,但由於超聲速三角翼飛機展弦比較小,亞聲速飛行時的升阻比低,故亞聲速巡航特性不好。小展弦比的三角翼只有在大迎角下有足夠升力係數,因飛機著陸前迎角不能很大,故其著陸性能較差。翼面積大,機翼油箱大,翼載低,水平機動性能好,而且後掠角大,阻力小,缺點主要是,翼尖會產生氣體分流,造成機翼顫動,而且持續盤旋時大面積機翼會造成大阻力,急劇消耗能量,造成持續盤旋能力低,而且在降落時需要機頭上揚,飛行員難以觀察地面情況。但無尾三角翼布局在低速情況下表現很差,如在起飛、降落和低空對地攻擊的時候。這使得這種布局的飛機需要更長的跑道,且不適合近距空地遮斷任務。另外一個重大問題就是無尾三角翼布局飛機不適合用在航母上,因為航母的跑道長度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法國海軍航母使用60年代初研製的美製F-8“十字軍戰士”戰鬥機(A-7“海盜”的前身),且長期得不到一種新的先進戰鬥機用以換代。
三角翼飛機分為有平尾式和無平尾式兩類。有平尾式,如殲-8、米格-21、蘇-15殲擊機等;無平尾式,如“幻影”Ⅲ型殲擊機和“協和”式超音速客機等。採用雙三角翼(即機翼前緣成折線)或加裝前緣縫翼等氣動措施,可改進三角翼飛機的起降和穩定盤旋性能。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採用電傳操縱和放寬靜安定度等技術可明顯改善三角翼飛機的飛行性能,如“幻影”2000型殲擊機。
動力三角翼可以用來觀光、休閑、越野飛行、公安外勤、部隊任務、緊急救護。
動力三角翼飛行速徠度慢、高度低、體積小、佔地少;不需專業機場、機庫。開放式座倉,全景式飛行。機翼可摺疊,易轉場運輸。起降距離短,不需專用跑道。整機價格低廉。屬懸掛運動器材,不用通用航空執照。駕駛操縱簡單,有極佳的安全性。
著裝要有專用頭盔、飛行服、手套、護墊(用於膝蓋和肘部)。最適宜飛行風速≤6米/秒,能見度≥2公里,嚴禁在雲、霧、降雨等不利氣象條件下飛行。由於三角翼是無動力飛行,首先要由勢能來換取動能,然後再去尋找上升氣流做長時間飛行。因此,一般都在山區進行活動。
第一個採用三角翼設計的是亞歷山大里佩希,他從1918年起在德國齊伯林公司擔任工程師,他設計的動力三角翼於1931年首飛。
三角翼造型給作戰飛機帶來兩種重要氣動品質。在超音速飛行中,機鼻形成的衝擊波到達三角翼的大后掠前緣時,會使三角翼產生非常高的氣動效率。在大攻角飛行時,三角翼的前沿還能產生大量渦流,附著在上翼面,能提高升力。攻角這個術語是指飛機的前進方向與機翼之間的夾角。
雖然三角翼在高空超音速飛行時非常理想,但在低速機動時卻成了累贅,它給飛機油耗和低速機動性帶來不利影響。三角翼原來就是為高速的截擊機和轟炸機設計的。隨著三角翼概念的發展,產生出一種複合三角翼。這種外形是在主翼前加上大傾角的三角翼,以減少在低速時的劣勢。
在現代戰鬥機中,就有一種從複合翼發展出來的結構,叫作LEX(邊條翼)。這種小“翼”在安裝在主翼(這時不一定非是三角翼喲)的前緣根部,它在巡航飛行時保持突出狀態,用於在大攻角飛行時產生出附著於主翼面上的高速渦流(貝奴利定理)。這就使翼面上方出現低壓區,它能帶來額外的升力,與純三角翼能帶來的是一樣的。
現代戰鬥機採用的是各種鴨翼、尾翼和複合翼的組合。現代俄國飛機,如蘇35,採用了三翼面布局,其中三種翼型特點都有。其它飛機,像米格MFI,則採用典型的帶鴨翼的典型三角翼。與三角翼所取代的常規布局中的尾翼不同,這種鴨翼是能產生正升力的。在做高攻角機動時,鴨翼面會首先失速。這就使機鼻下壓,從面避免主翼失速——對於戰鬥機來說,這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性特。
與此同時,鴨翼面產生下洗氣流,它使主翼效率下降。鴨翼也很難做成可動式的:正常情況下,多餘的翼動會使機鼻產生向下運動,這尾翼上獲得了抵消。然面,多數採用鴨翼設計的飛機沒有尾翼,沒什麼能抵消掉鴨翼的動作。因此,許多帶鴨翼設計的飛機是不可動的。也有些例外,如最新型號的蘇27系列戰鬥機即有鴨翼也有尾翼。
三角翼還有另一種對戰鬥機很有意義的特點:這種翼形因加強了結構和氣動穩定性,從而提高了生存力。從資金的角度看,三角翼的生產起來很便宜,這就是為什麼在颱風、陣風和鷹獅這樣的出口型飛機上看到這種翼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首架民用型三角翼飛機首飛:
2006年10月18日,一架民用型動力三角翼飛行器在飛翔。
當天,哈爾濱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生產的FY550型動力三角翼飛行器首飛成功。這是中國首架自主研製生產的民用型動力三角翼飛行器。動力三角翼飛行器能夠短距離起飛和著陸,具有良好的超低空飛行性能,操作使用簡單、易學,便於快速裝配和車載運輸。
米格-21是朝鮮戰爭的產物。根據朝鮮空戰經驗,蘇聯認為自己需要一種輕型單座防空截擊機,而且要具有很高的超音速機動性。共訂製了兩架原型機,均於1956年完工。其中一架代號“面板”,機翼後掠角極大,但是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
另一種的前兩種生產型(“魚窩”-A和“魚窩”-B)只進行了少量生產,這兩種早期生產型是短程晝間戰鬥機,安裝兩門30毫米NR-30機炮;而下一型號米格-21F(“魚窩”-C)可以攜帶兩枚K-13“環礁”紅外跟蹤空對空導彈,換裝了改進型圖曼斯基R-11渦噴發動機,航電設備也進行了改進。
Su-15在作戰半徑上有所不足,但其他方面都被證明是極其優秀的。政府的委任於1965年4月3日下發,次年Su-15開始批量生產,並在1967年裝備蘇聯防空軍,用以替代Su-9,Su-11和Yak-25。最初的Su-15被北約稱作“細嘴瓶-A”。不裝雷達或不能裝備武器的教練型,Su-15UT(北約代號“細嘴瓶-C”),也在1970年開始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