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霧水葛的結果 展開

霧水葛

霧水葛

霧水葛,中藥名。為蕁麻科植物霧水葛Pouzolzia zeylanica(L.) Benn.的帶根全草。分佈於甘肅、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四川、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清腫排膿,利水通淋之功效。用於瘡瘍癰疽,乳癰,風火牙痛,痢疾,腹瀉,小便淋痛,白濁。

別名


地消散、膿見消、吸膿膏、田薯、石薯、水麻秧、拔膿膏、山參、糯米草、山三茄、生肉葯。

入葯部位


帶根全草。

性味


味甘、淡,性寒。

歸經


入脾、大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清腫排膿,利水通淋。

主治


用於瘡瘍癰疽,乳癰,風火牙痛,痢疾,腹瀉,小便淋痛,白濁。

相關配伍


1、治外傷骨折(複位后,小夾板固定),癰瘡:霧水葛鮮葉適量搗敷患處,或用乾粉調酒包敷患處。(《文山中草藥》)
2、治硬皮病:霧水葛葉、葫蘆茶葉,和食鹽搗爛外敷;並用霧水葛莖和葫蘆茶煎水洗擦。(《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含漱。

使用注意


瘡瘍無膿者勿用之,以免增痛。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洗凈,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性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或漸升,高12-40厘米,不分枝,通常在基部或下部有1-3對對生的長分枝,枝條不分枝或有少數極短的分枝,有短伏毛,或混有開展的疏柔毛。葉全部對生,或莖頂部的對生;葉片草質,卵形或寬卵形,長1.2-3.8厘米,寬0.8-2.6厘米,短分枝的葉很小,長約6毫米,頂端短漸尖或微鈍,基部圓形,邊緣全緣,兩面有疏伏毛,或有時下面的毛較密,側脈1對;葉柄長0.3-1.6厘米。團傘花序通常兩性,直徑1-2.5毫米;苞片三角形,長2-3毫米,頂端驟尖,背面有毛。雄花有短梗:花被片4,狹長圓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長約1.5毫米,基部稍合生,外面有疏毛;雄蕊4,長約1.8毫米,花藥長約0.5毫米;退化雌蕊狹倒卵形,長約0.4毫米。雌花:花被橢圓形或近菱形,長約0.8毫米,頂端有2小齒,外面密被柔毛,果期呈菱狀卵形,長約1.5毫米;柱頭長1.2-2毫米。瘦果卵球形,長約1.2毫米,淡黃白色,上部褐色,或全部黑色,有光澤。花期秋季。

生長環境


生於潮濕的山地,溝邊和路旁或低山灌叢中或疏林中。分佈於甘肅、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四川、雲南等地。

藥材性狀


乾燥帶根全草,根系細小,主莖短,分枝較多,疏被毛,紅棕色。葉膜質而脆,易碎,葉柄纖細。氣微,味淡。

相關論述


1、《嶺南採藥錄》:“取莖葉搗爛,敷癰疽及火瘡,消腫散毒排膿。”“又能治白濁,濕熱痢,取其根煎服。牙痛,煎水含之。”
2、《廣東中藥》:“解毒,祛濕,敷瘡有吸膿之功。治風火牙痛,眼熱,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