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峰鎮

福建省南安市下轄鎮

樂峰鎮位於南安市東北部,東接泉州市洛江區,西南、西北分別與羅東鎮向陽鄉毗鄰,北有小部分與仙游縣接壤,鎮政府駐爐中村市內洋。縣道X332(梅仙公路)貫穿全境,另縣道X334以鎮區為起點。全鎮面積64.4平方公里,屬典型的丘陵地帶,山地資源豐富,蘊藏著較為豐富的葉臘石礦藏。轄8個行政村,人口約5萬人(2016年末)。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6768公頃,常住人口33078人。

歷史沿革


樂峰鎮名稱根據“樂山”而來。據傳唐末贛中名士李元溥,看破紅塵,隱居此山,有人請教其隱居緣故,李答:“仁者樂山”,這就是樂山名稱的由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在樂峰建鎮之前鎮政府所在地附近區域民間稱之為“樂峰”。
唐時名“爐內”。元、明、清稱七都、八都。民國17年置爐內鄉,至民國35年期間先後屬三區、二區。民國35年置樂峰鄉。
1961年改屬梅山區管轄的樂峰公社。1965年併入羅東公社。
1999年由羅東鎮劃出設立樂峰鎮,轄爐山村、湖內村、爐星村、福山村、飛雲村、潭邊村、厚陽村、爐中村等8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區劃名稱
爐山村湖內村爐星村福山村
飛雲村潭邊村厚陽村爐中村

經濟


經濟以手工業為主,全鎮企業逾30家,以針織品、石板材加工為主,年工業總產值已近達7000萬元。知名企業有新源織造廠、中玉針織廠。鎮辦二個企業,其中華溪電站年發電量420萬千瓦,印山林場擁有森林面積1萬多畝、果樹1000多畝,種有蘆柑、枇杷、楊梅、橄欖等名優水果及近千畝的速生豐產林巨尾桉,現已初步建成四季有佳果的綜合性林場。境內風景秀麗,有市級管理單位筍塔水庫及潘明繼先生興建的"明英苑"。兩者與印山林場構成樂峰生態旅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文化


民俗風情

在新加坡,有一支由樂峰鎮“爐內潘氏”移民的後裔。還有一間繼承爐內潘氏香火的橫山廟。位於新加坡義順鎮的橫山廟每年農曆九月二十七日都有慶祝“潘府大人”潘季馴寶誕千秋。

社會


科教文衛

樂峰教育及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全鎮現有一所中學爐邨中學(現改名為樂峰中學),小學10所,教育設施比較齊全。文化設施不斷完善,有鎮級文化中心,集休閑、娛樂、健身於一體,僑聯中心大廈,有線電視站,群眾文化生活不斷豐富。現有鎮級醫院一所(樂峰衛生院),醫療設備較為完善,村級衛生所遍布各村,為群眾提供較好的醫療保障。

代表人物


樂峰鎮
樂峰鎮
現近5萬多人口中,姓氏以潘姓為主,佔80%以上,其次為黃姓,以爐星村、潭邊村村民為主,約佔15%,除外有少數吳、佘、許、林、謝等姓氏分佈於全鎮各村,合佔不足5%。樂峰民風淳樸,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擁有海外僑親3萬多人,鄉賢在海內外從商從政,湧現了一批較為著名的人士,其中有新加坡“國寶”、著名書法家、詩人、教育家潘受;香港明報總編輯兼總經理,香港作家聯會執行會長潘耀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復旦大學台港文化研究所所長潘旭瀾;在我國醫學界享有盛譽的腫瘤專家潘明繼;暨南大學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國際儒商學會會長潘亞暾;以及寓居上海的新銳女作家潘向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