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餒

飢餒

飢餒,漢語辭彙,拼音:jī něi,釋義為:1.飢餓。2.指飢餓的人。

詞語釋義


1.飢餓。
①《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夫輕忍飢餒之患,而必全壺餐,是將不以原叛。”
②《世說新語·德行》:“與孫恩戰,敗,軍人潰散,遁入山澤,無以為糧,有飢餒而死者。”
③《魏書》卷十一:“詔曰:狂蠢肆暴,陵竊北垂。雖軍威時接,賊徒懾遁,然獯虐所過,多離其禍。言念斯弊,有軫深懷。可敕北道行台,遣使巡檢,遭寇之處,飢餒不粒者,厚加賑恤,務令存濟。”
④唐韓愈《鬥雞聯句》:“裂血失鳴聲,啄殷甚飢餒。”
⑤《隋書·食貨志》:“老弱耕稼,不足以充饑餒,婦女紡織,不足以贍資裝。”
⑥《隋書》卷七十四:“弘嗣飢餒,抽衣絮,雜水咽之。其妻詣闕稱冤,上遣考功侍郎劉士龍馳驛鞫問。”
⑦《資治通鑒·隋煬帝大業五年》:“山路隘險,魚貫而出,風雪晦冥,文武飢餒。”
⑧宋周淙撰《乾道臨安志》卷第二:“《隋志》曰: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魚稻富饒,不憂飢餒,信鬼神,喜淫祀。又曰:吳郡餘杭,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商賈並湊。其人君子尚禮,庸庶敦龐,故風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風氣所尚也。”
⑨元高明《琵琶記》:“怎的把糠來救得人飢餒?”
⑩《皇明本紀》:“時諸軍飢餒久矣,一視糧食孳畜,盡意欲取,意在盈舟而歸。”
⑪《三國演義》第三回:“帝與陳留王伏於河邊亂草之內。軍馬四散去趕,不知帝之所在。帝與王伏至四更,露水又下,腹中飢餒,相抱而哭;又怕人知覺,吞聲草莽之中。”
⑫《三國演義》第五十回:“(曹)操教走南彝陵。行至葫蘆口,軍皆飢餒,行走不上,馬亦睏乏,多有倒於路者。”
⑬明屠隆《考磐餘事》:“欲教以舞,俟其飢餒,置食與空野,使童子拊掌歡顏、搖手起足以誘之,彼則奮翼而唳,足而舞矣,習之熟,一聞拊掌則即起舞,謂之食化”。
⑭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十卷:“老軍道:‘忒過分了!’父子二人正在飢餒之時,拿起飯來,狼餐虎咽,盡情一飽。”
⑮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三十八卷:“依著大路,走上十四五里,腹中漸漸飢餒,路上又沒一個人家賣得飯吃。”
⑯清謝樹瓊《詠懷》:“腹中雖飢餒,飲啄猶自閑。”
⑰清張廷玉等《明史》列傳第二百八:“遼民迫於飢餒,散布村落,強者攫奪,弱者丐乞。”
⑱《豫省災況紀實》:“其輾轉外徙者,又以飢餒煎迫,疾病侵奪,往往橫屍道路,填委溝壑,為數不知几几。”
2.指飢餓的人。
①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水旱不調,年穀不登,人民飢乏,道薦饑餒。”
②《後漢書》桓帝紀第七:“詔曰:‘朝政失中,雲漢作旱,川靈涌水,蝗螽孽蔓,殘我百穀,太陽虧光,饑饉荐臻。其不被害郡縣,當為飢餒者儲。天下一家,趣不糜爛,則為國寶。其禁郡、國不得賣酒,祠祀裁足。’”
③《北史》卷八十六:“綱紀謂瓊曰:‘雖矜飢餒,恐罪累府君’”
④《舊唐書》:“出私財造水碾磑,稅其利以養飢餒,宅側起舍十餘行以居之。”
⑤《太平廣記》卷第四百九十三:“分為三分,一分供養天下伽藍增修之備,一分以施天下飢餒悲田之苦,一分以充供養無礙。”
⑥《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一回:“文種再拜稽首曰:‘大王哀越而救其飢餒,敢不如約。’”
3.飢,通“飢”。
《資治通鑒·隋煬帝大業五年》:“山路隘險,魚貫而出,風雪晦冥,文武飢餒。”謝樹瓊《詠懷》:“腹中雖飢餒,飲啄猶自閑。”

關聯詩句


• 《鬥雞聯句》韓愈(唐)大雞昂然來,小雞竦而待。崢嶸顛盛氣,洗刷凝鮮彩。高行若矜豪,側睨如伺殆。精光目相射,劍戟心獨在。既取冠為胄,復以距為鐓。天時得清寒,地利挾爽塏。磔毛各嘌癢,怒癭爭碨磊。俄膺忽爾低,植立瞥而改。腷膊戰聲喧,繽翻落羽皠。中休事未決,小挫勢益倍。妒腸務生敵,賊性專相醢。裂血失鳴聲,啄殷甚飢餒。對起何急驚,隨旋誠巧紿。毒手飽李陽,神槌困朱亥。惻心我以仁,碎首爾何罪。獨勝事有然,旁驚汗流浼。知雄欣動顏,怯負愁看賄。爭觀雲填道,助叫波翻海。事爪深難解,嗔睛時未怠。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頭垂碎丹砂,翼拓拖錦彩。連軒尚賈余,清厲比歸凱。選俊感收毛,受恩慚始隗。英心甘鬬死,義肉恥庖宰。君看鬬雞篇,短韻有可采。
• 《自述(二首)》戴良(元末明初)事業此生休,遑遑今白頭。一年看又盡,數口轉多憂。躋憶山公騎,寒悲季子裘。妻兒重相見,說著也堪羞。家無十日程,歸計苦難成。為客憂飢餒,頻年仗友生。剛腸隨世屈,白髮向人明。爭似湖居好,扁舟載月行。
• 《杏簾在望》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盛世無飢餒,何須耕織忙。(《紅樓夢》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倫樂寶玉呈才藻》中元春省親令大家作詩時林黛玉代賈寶玉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