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菜
私家菜
私家菜,顧名思義,是私人的菜私家的菜。就是在別人家裡吃到的由主人做的拿手好菜。私家菜通常對外無店面招牌,無固定菜單,不設專職服務員,但這些菜的烹調技法往往是祖傳的,有獨特風味,而且限量供應,在市面餐館無法吃到。
據說這種菜館多源於古時的深宅大院,位置比較偏僻,各具特色,並且相對低調。
私家菜起源於古時深宅大院中的美味佳肴,當年高官巨賈們“家蓄美廚,競比成風”,互相攀比著自己在人生第一要義“吃”上面的品位。在他們的“名品”和自家的名廚的共同作用下,一道道名菜便產生了,由於極其具有自家特色,因此形成了私家菜。
私房菜不是大菜,不過“善烹小鮮,可治大國”。其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源於清末,指的是在很私密的自家廚房裡炮製出來、無宗無派的菜肴。吃私房菜,也就是大家擠在一個類似家的地方,吃主人的拿手菜,席間或吃罷,主人會出來應酬片刻,幾次交道打下來,食客和主人就結成了好友。現在許多名菜其實都是從私房菜演變過來的,比如譚家菜、孔府菜、段家菜等。
另一種說法,稱其乃官府菜的一種延伸。從前官府的廚子,製作菜式均圍繞“細緻”兩個字,環節相當之繁縟。離開府邸后,他們流落於民間,民間的大戶人家,吃飯同樣講究個氣派,擁有家廚,尤其是擁有官府里出來的家廚,是他們財富與身份的象徵。這些家廚在官府菜的製作基礎上,為迎合主人的口味,進一步將烹飪技術融會發揮。久而久之,自成一種類別。
私家菜最為風行時,應屬晚清和民國時期,形成了好幾大家族,有錢力也有精力去開發自家的私家菜。那時在北京除了“譚家菜”還有段家菜、任家菜、王家菜。
現在好吃的私家菜應該是在民間,很多擁有著自己獨特烹飪技術的普通百姓,但是要吃到他們所做出來的私家菜很難,這就是真正的私家菜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