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
漢族江浙民系的分支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移民蜂擁進入上海(國外租界和華人上海縣城)。1949年前的老移民主要由江蘇、浙江兩省的人構成,當時上海城區話與今上海郊區話四分之三相同,1949年後的在上海的人的籍貫和成分更多元,此後上海城區話深受寧波話等其他方言的影響,上海城區話與今上海郊區話為四分之一相同,基本鑒定了今天上海市區話的方言特點。屬漢族江浙民系,通行吳語上海話。
相關主詞條:方言、本地人、籍貫
上海人
人們習慣把上海叫“上海灘“,可見這片土地是從昔日的海灘演化過來的。大約在一萬年前,地球上的氣候由人冷變暖,大量冰雪融化,使得海平面不斷上升,當時的上海還是一片汪洋。7500年前上海地區的海岸線在假定的金山——方泰——松江——奉賢——閔行一帶,那時長江在鎮江,揚州附近入海。大約在六千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左右。
原住民
(1)西元四、五世紀時的東晉,松江(又名)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簡略“扈”為“滬”。
吳國的在今松江縣始建。戰國時期。上海屬於越國.
(2)秦漢時期:秦.上海地跨會稽郡婁縣、由拳、海鹽三縣大部分。三縣縣均在今上海境內,會稽郡郡治在吳縣,今蘇州。其中秦朝至東晉屬於婁縣、海鹽兩縣,西漢時期會稽郡改名,郡治在吳縣,今蘇州。的時期,吳郡改名蘇州。
漢代的上海地區。據最近在佘山廣富林村考古發現建築遺址.
(3)南北朝時期:三國時期。瀘江太守陸康。遣陸遜把陸氏家族從郡城蘇州遷到今黃浦江上游的華亭谷。后陸遜因戰功封華亭侯,建莊園,辟墓地,又晉封婁侯,令松江變得相當繁華。至今,該地區仍留有普照寺等遺址,後上海地區郡縣建制變遷頻繁.
南朝梁朝中大同元年,西元546年,析海鹽縣東部)置胥浦縣,上海東部、南部開始置縣。
隋朝大業八年(西元612年),胥浦縣改名崑山縣。
(4)隋唐時期:唐代。浦東已成陸。崇明已漲出沙洲。今浦東嚴橋在考古發掘中,曾發現唐代的陶片,說明當時該地已是小漁村,唐天寶十年(西元751年),吳郡崑山縣析出置華亭縣,治所在今松江區,建有城池,上海地區屬華亭縣,
現簡略今的松江區。
此時到民國初,華亭縣一直存在,直到江浙等處行將華亭縣東北的5個鄉析出設立上海縣,明嘉靖二十一年,析華亭縣的北部。上海縣的西部共5個鄉另設青浦縣,清乾隆時期再析縣。從民國元年,華亭、婁縣合併為華亭縣,仍然為江蘇省轄地。
民國3年因與甘肅省華亭縣同名,才改名松江縣。
1958年,江蘇省松江專區劃歸上海市,1998年,松江改縣為區,成為上海市區之一。
婁縣演變為今江蘇省的崑山。由拳。海鹽轉為今浙江省的嘉興和海鹽.
(6):當時。今天的上海市區只是吳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旁的一個漁村。早期的上海就是在上海浦邊發展起來的。至宋。漁村逐漸發展為一個繁華的港口.
北宋時期分屬兩浙路蘇州和秀州,秀州駐地在嘉興縣。南宋改屬於兩浙西路。
北宋天聖年間。官府設立上海務。收取酒稅.
自宋以來。吳淞江下游泥沙淤積嚴重。水道逐漸變窄。海岸線日漸東移.
宋淳化二年(西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灘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
南宋咸淳三年(西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這是上海作為鄉鎮一級政權建置名稱的開始。元至元二十九年(西元1292年),元朝江浙行省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准上海設立上海縣,標誌著上海建城之始。
南宋嘉定十年。析崑山縣東5個鄉置嘉定縣.吳淞江以北地區均在嘉定縣境.
元至元十四年。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升華亭縣為府。次年改為松江府。下轄有華亭縣。到元至元二十九年.
將華亭縣東北的5個鄉析出設立上海縣,歸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松江府管轄,上海縣的縣衙門就設在今黃浦區小東門內的光啟路。元至明300年間。上海地區的農耕棉織日益發展。逐步取代漁業和鹽業.
從元朝到清朝,上海地區大部分屬於松江府。清朝分別屬於蘇松太道(蘇松道)松江府和。
(7)明清時期:明初。置崇明縣。因吳淞江瀉水不暢。太湖下游之水移瀉於上海的另一條河流黃浦。黃浦江越來越寬。後來上海浦也被黃浦江浸沒。黃浦江取代吳淞江成為縱貫上海地區的第一大江。上海縣的航運日益發展.
明嘉靖二十一年。析華亭縣的北部。上海縣的西北隅共5個鄉另設青浦縣.
清順治年間1655年,將華亭西南諸鄉復設婁縣,雍正年間1724年起,分華亭縣設奉賢縣;
分婁縣設金山縣;分上海縣設,分青浦縣設福泉縣,分嘉定縣東部設寶山縣,這樣上海淞南地區有8個縣,淞北地區有3個縣。1743年,撤福泉縣重併入青浦縣。
到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上海縣縮小至6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浦東新區大部、大部。縣城為今南市區人民路、中華路環線內區域。
清順治年間1655年,又將華亭西南諸鄉復設婁縣,。雍政年間1724年起,於是分華亭縣設奉賢縣;
分婁縣設金山縣;分上海縣設南匯縣,分青浦縣另設福泉縣,分嘉定縣東部設寶山縣,這樣上海淞南地區有8個縣,淞北地區有3個縣。1743年,撤福泉縣重併入青浦縣。
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道光二十五年上海縣洋涇浜以北一帶劃為洋人居留地,后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以虹口一帶劃為美租界。道光二十九年以上海縣城以北、英租界以南一帶為法租界。同治二年(1863年),英、美租界合併為英美公共租界,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又改稱為上海國際公共租界。此後,租界多次擴大。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正式成立。裁松江府、太倉州,上海地區屬江蘇省,有上海、華亭(后改名松江)、嘉定、寶山、、南匯、奉賢、金山、青浦、崇明等10縣。
1914年,江蘇省保留為滬海等5道,其中原蘇松太道---滬海道駐上海縣,轄今屬上海市的上海縣、松江、南匯、青浦、奉賢、金山、川沙、嘉定、寶山、崇明等縣以及今屬江蘇省的海門縣。
1925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為淞滬市。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直轄於中華民國北洋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轄市一級建置。
1928年春,上海特別市宣布租界為特別區。7月,接收上海縣屬上海(滬南)、閘北、蒲淞、洋涇、引翔港、法華、漕河涇、高行、陸行、、楊思和寶山縣吳淞、殷行、江灣、彭浦、真如、高橋等17市鄉,為上海特別市的實際境域,面積494.69平方公里,不含租界。並改17市鄉為17區,上海始有區一級建置。
上海地區的上海、嘉定、寶山、松江、川沙、青浦、南匯、奉賢、金山、崇明10縣仍隸屬江蘇省。1930年7月,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
1938年12月,江蘇省川沙、南匯、奉賢、崇明、寶山、嘉定等縣和上海縣浦西地區劃歸汪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上海市政府管轄。
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汪偽中華民國政府宣布“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1945年11月24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宣布接收、法租界,歷時近百年的上海租界結束。
1945年8月,上海市仍為民國16年的17個區和特別區。1947年全市面積617.95平方公里。
1949年9月設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區,駐松江縣,管轄松江、上海、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嘉定、寶山9縣,
1953年蘇南行政公署與蘇北行政公署、南京市合併為江蘇省建制,松江專區屬江蘇省。1951年以嵊泗列島特區設松江專區嵊泗縣,1953年,將嵊泗縣劃歸浙江省舟山專區。
1958年1月,松江專區上海縣、寶山縣、嘉定3縣改划入上海,同年3月松江專區改名蘇州專區,管轄松江、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6縣,同年11月又將蘇州專區的松江、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6縣划入上海市,1958年12月崇明縣划入上海,此時上海市有14個區、11個縣。1960年1月,有12個區和11個縣。如今上海地圖的市中心區域,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異類,就是由人民路和中華路所組成的一個環形馬路。過去的環城公共交通11路線以為起點和終點,而車輪碾過的地面,人們穿行的腳下,最重要的是南大門,而最繁忙的出入口則是北門,位於當時法租界主幹道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的盡頭。城牆在民國1912年開始拆除,於1914年冬天全部完工,由於上海當時已經是租界當道的年代,作為華界的老城廂。
老移民
上海開埠后至民國的1920、30年代,逐步發展成為“遠東第一大都市”,在此期間移民的數量遠遠超過世居於此的原住民。他們來自於中國各地,但是其中來自江蘇、浙江兩省者佔到80%以上,佔據很多優勢,各自約在數十萬至百萬人以上不等。另有約3%的安徽籍以及約1%的廣東籍。這部分族群成為當時的“上海人”,他們及其後代構成了當今上海人的主體,是近代以來的老上海人。今日居住的大都是這些移民後代。"上海人"的籍貫一般是杭州、嘉興、寧波、紹興、餘姚、蘇州、常州、常熟、慈溪、無錫、現上海郊縣等地,蘇北則以揚州、鹽城祖籍為最多。隨著上海舊城改造全面展開,一些原本居住在中心城區的老移民都被搬遷到了郊區。
自上海開埠以來至1949年的一百多年間上海一共經歷了三次龐大的移民浪潮。從移入方式上看,多屬零散、自發、非組織性移民,而不是古代那種以宗族為單位的集團性移民。按1950年1月的統計,人數最多的是江蘇、浙江人,均超過百萬。這麼多的外地移民湧入上海,迅速地改變了上海的人口結構,使得客籍即非上海籍人口遠遠多於上海本地人口,因此在當時,上海籍人口僅佔15%。
上海近代第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最初源於太平天國戰爭時期,1860年代初太平軍大規模進攻蘇杭地區,這期間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是江、浙、皖一帶的大批佔據社會各階層的難民躲入有外國勢力保護的租界,直接造就了租界的繁榮,並為日後源源不斷地吸引移民奠定了基礎。從1855年到1865年,上海人口一下子凈增90萬。第二次則是日軍侵華期間,上海兩租界人口增加78萬。第三次是期間,上海人口增加208萬。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上海市的人口遷出量甚大,但流入量則大為減少,現代上海人的群體逐漸穩定下來。這一情況直到1990年前後才被徹底改變。
A——江南浙江移民
近代第一批移民主要來自浙江省和江蘇南部的,其中一般又按照清代府屬細分為寧波人、紹興人、蘇州人等,他們構成了上海中心城區居民的主體,其中尤以寧波籍為最多。清末年間,由於社會的急劇動蕩,浙江和蘇南一帶大量佔據社會中上層移民流入上海尋求庇護,同時一些中下層階級也隨之進入上海工作生活,希冀安穩。當時寧波人利用地緣和語言優勢,迅速勝過廣東籍買辦,成為上海最有影響的商。上海話中的“阿拉”即是來自於寧波話。當時有寧波人掌金融,無錫人掌實業之說。
寧波籍的著名人士眾多,如嚴信厚、、秦潤卿、、董浩雲、“阿德哥”、五金大王、鋼鐵大王余名鈺、企業大王、顏料大王周宗良。寧波商人執當時上海的航運業與錢莊之牛耳,長期控制。寧波商人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華人銀行——,第一家五金店、南貨店、綢布店、火柴廠、染織廠、化學製品廠、印刷廠、燈泡製作廠、日用化工廠、機器染織企業、國藥店、鐘錶店,第一套中山裝,中國第一艘輪船,第一條公共汽車線,最早的民營儀錶專業廠,甚至最早的保險公司,房地產公司,證券交易所,最大的計程車公司,中國農業銀行。就連“大世界”遊藝場都是在寧波人的手裡誕生的。
而無錫實業商幫在上海灘也擁有顯赫的地位與勢力,尤其以中國首富家族(、榮宗敬等)為翹楚,還有上海灘煤鐵大王無錫人周舜卿(中國私營銀行創始人,雷雨周朴園原型)。上海其他的幾個實業大王也有一些無錫人,如電氣大王,呢絨大王,桐油大王,電池大王,洋鐵皮大王等。
由於那個時期上海的迅速發展,這一批人也接收了一些先進思想,開闊了眼界,很多都從事商業貿易的活動。作為祖輩的他們積累了一定的財富,這使得他們的下一代大多都接收過相對較好的教育並繼承了蘇浙一代人精明的傳統。到了上世紀初,這些第一批移民的後代產生了許多教師、帳房先生、醫生、律師、建築師、工頭、銀行公司職員、記者、城市小資產業主、商人等等。他們以及他們的後代主要居住在上海最早開始發展的黃浦、靜安、盧灣、徐匯這幾個區,也就是上海人常說的上只角地區。其中黃浦、靜安屬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於1863年合併而成;而徐匯、盧灣則屬上海法租界。
總體而言,來自吳語區移民經濟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生活條件遠高於江淮官話區移民(即蘇北人或稱江北人),傳統上優越感較強,而後者則經常感受到歧視。來自其他各省的移民數量相對較少,其中較為重要族系來自廣東省的移民,人數約有數萬。移民的數量遠遠超過世居於此的本地人,客觀上造就了一個當時的新上海。
B——蘇北移民
第二批老移民來自江蘇北部的江淮官話區和中原官話區,被江南的蘇南、浙江人稱為江北人,傳統上大多聚居於蘇州河以北西北部的閘北、;也有不少人住在城市東北部的楊浦、虹口,與來自浙江寧波等地的移民雜居。老城廂南市等區域也有部分蘇北移民遷入。這些地方大致上就是上海人傳統觀念中的“下只角”區域。在大上海,這個城市曾經有一個公開的秘密,也是這個城市的標記:全城歧視蘇北人。即使在當今,這種歧視依舊存在,根深蒂固。所以在上海,“蘇北人”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族群的分類概念,而是一個社會階層的分類概念了。
這一般以寧波人和紹興人的後裔地位為最高,蘇北的為最低,這種局面幾乎是要持續至上世紀的八十年代。隨著九十年代浦東開發,社會變化的加快,時代的進步發展以及移民城市內各群體之間的不斷交流與融合,彼此之間的社會關係正不斷趨向緩和,曾經有過的歧視與偏見逐漸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趨於消解,但是在中老一輩之間還是大量存有這種觀念。
郊區人
從1843年開埠至今的漫長歲月中,上海行政區域的劃分經過多次更迭,城市區域不斷擴張,人口也隨之急劇變化與增加。秦漢時期,上海地區隸屬江蘇為中心的海鹽縣,明清時期,上海隸屬江蘇為中心的松江府,1912年後,上海一度為江蘇的滬海道。“身世複雜”的上海城區和上海郊區相比,郊區人口變動相對較小。浦東、奉賢、青浦、松江、崇明、金山、嘉定、寶山、松江、閔行等,基本上都保留者固定的本地話,這些方言和上海市區話已有明顯的不同,從口音上可以分辨。因為上海城區話的變化大,市區人難聽懂郊區話,而郊區人卻可以通過轉音變調與市區人簡單交流,從中也可看出,上海市區方言的巨變。
上海因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埠而發展成為遠東第一大城市和當時全球的第三大金融中心(另外兩個是倫敦和紐約),也是當時"全球四大名都"之一,堪稱""。
1942年至1945年間,由於孫中山於1922提出的“”的實施,使得嘉定、浦東、閔行、奉賢、寶山、崇明和南匯地方(如右圖)一度在這段時間又併入了上海的郊區版圖。而在1945年日軍投降后,國民政府在接手上海后未能接續計劃,因而這些郊區又從上海的版圖中撤離。直到解放后的1958年的行政劃分調整中,這些地區才再次併入上海的版圖。
上海作為一個現代化城市,1843年上海開埠是起點之一的。以租界、華界為主體逐步發展成為遠東第一金融中心,城市中的居民以“城裡人”(祖上基本來自外地)、“上海人”自稱,而原上海縣城廣大地區及周邊農村的居民則被稱為“鄉下人”以示區別,這就是“上海寧/鄉窩寧(“鄉下人”上海話發音)”之爭最初的起源。由於郊區人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和大多數中國其它地方的農民並沒有什麼兩樣,因而在市區人的眼中,他們不過就是些“鄉巴佬”。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的地位甚至還不如第二代蘇北移民,所以“本地人”這個詞其實是稍帶有輕視性質的詞眼。但隨著現今郊區經濟水平的發展、各個新城的建設、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上海移民因拆遷而移居郊區、以及1990年後新老上海移民的矛盾加深后,這類現象正在逐步消失,原本兩極化的差異也在慢慢縮小。
新移民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改革開放,特別是1990年代上海開發浦東以來,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新移民紛紛來到上海工作、生活。新移民和外來人員的部分區別在於籍貫地和老家是哪裡的。這批新時代的移民當中很大部分是沒受過基礎教育的低素質人群。不過有些老移民認為:只有真正受過上海海派文化熏陶,講上海話,擁有上海精神的才算是上海人。與此同時一些老移民也質疑新移民和外來人員中有一些低素質人群不僅破壞上海環境,而且行為舉止不文明,還擠占廉價勞動力市場,穿著也骯髒土氣不得體,破壞上海的城市形象。而一些新移民認為部分上海人以偏概全的看法是對他們的歧視,並且對老上海人逐漸形成反感情緒。
新老移民的衝突,基本存在於民間,在網路較為激烈。這種衝突一般被官方媒體刻意忽視淡化。上海一些本土論壇時常有網民鼓吹各類老上海人聯合起來抵抗“新移民”和外地來滬人員。而新移民則經常稱老上海人為“土著人”,無論是否對方是“原住民”、“本地人”還是“老移民”,並通過貶低他們試圖塑造老上海人“小氣”、“排外”、“刻薄”的負面形象,同時誇大自己對上海的貢獻。一些外地人有時也會被這些論調欺騙,在不了解上海人,甚至根本沒有去過上海的情況下就對上海人產生莫名的反感。這是文化衝突、人口遷徙、社會轉變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結果,但在抵觸中存在融合,在相斥也有包容。
媒體上公開的衝突事件也有發生,其中較為著名的是“圓潤離開事件”。2009年12月23日,上海東方廣播電台動感101《音樂早餐》的主持人用上海方言和另一位主持人聊天,收到一位聲稱“討厭上海話和上海人”的聽眾的簡訊后,在直播節目中直接做出回應——“請你以一種,團成一個團的姿勢,然後,慢慢地比較圓潤的方式,離開這座讓你討厭的城市,或者離開你討厭的人的周圍。”這個委婉說“滾”事件引發了廣泛的社會爭議與關注。
截至2012年6月,上海實有人口已達2433.4萬,來滬人口已達到982.3萬,比2000年增長了183%。
上海人口
人口綜述
1949年以前,上海被稱為“十里洋場”,租界內曾經吸引了很多外國僑民定居。其中上層僑民(主要來自英美兩國,共有1萬多人)大多居住在2個租界的中西部以及越界築路地段。在20世紀20、30年代,隨著大批因國內動蕩而到上海法租界尋求庇護的聖彼得堡貴族們的湧入,在法租界中段迅速形成了十分繁華且富有濃郁異國情調的高雅商業街——。天主教神職人員在當時的上海也占很大比重。而各種各樣的中下層僑民如日本人、、部分白俄難民、二戰期間的猶太人難民以及在公共租界擔任巡捕的印度錫克人,都主要聚居在蘇州河以北的。這些外國人在1949年以後,幾乎全部離開了上海。
最初開埠時的上海人口不足10萬;至1949年為520萬人;至2007年末,全市戶籍人口已增加到1378.86萬人,是解放初期的2.7倍,佔全國總人口的1%。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303萬人。其中,戶籍常住人口1371.04萬人。全市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272人。
全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2.72‰,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0.75‰,上海是中國第一個出現人口自然變動負增長的省級行政區;人平均期望壽命81.08歲;婦女0.95;全市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86.83萬人,占戶籍人口20.80%。上海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在中國居第一位。2007年上海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就已經達到了81.08歲,其中男性78.87歲,女性達到了83.29歲。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終身教授、上海市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桂世勛表示,上海人平均預期識青年運動中,很多上海的青年被發放到大陸各地,也改變了其他地區的人口組合。文革結束后,上海的知青又陸續調回上海。1990年代後期,上海再次成為移民城市的目的地。大陸各地有很多人搬遷居至上海。台灣、香港人在滬常住的數目亦眾多。由於很多外國公司在上海常年設有辦事處,所以很多外國人也常年定居上海。小部分猶太人也仍然在上海經營家族生意,為上海帶來了更多商機。
上海身份證號碼人口、上海身份證人口、上海戶籍人口和上海人口的部分關係
在上海出生並取得上海戶口的人只能稱為是上海戶籍,只有某人的曾祖父及以上——最少第四代及以上祖先的長久居住地在上海當今的範圍內,某人方能稱為上海人,而上海人眼中真正意義上的“本地人”,則更早,是指在1843年蘇松太道松江府上海縣開埠以前就已經定居於上海當年的核心───原華界南市老城廂內的原住民。上海市區人大多三代以上為外地(主要為江浙地區)戶籍。
人們日常談論和迷惑的人口概念無非就是這些:一個地區的人口、戶籍人口、身份證人口、身份證號碼人口。
從法律上而言,在上海行政區域內定居或出生並且取得戶口的人都稱為上海人。但從人口來源上說,上海人人口仍有若干分類與區別,基本可以分為原住民、郊區人、老移民、新移民四大類人口。
但在計算上海人口時還要包括來滬的外來流動人口,這樣就誕生了上海人口。
2010年末,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上海人口為23019148,約230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412萬人,來滬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890萬人。上海城市總人口位居全國第二位(僅次於重慶)。(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使用的常駐人口=戶口在本轄區人也在本轄區居住+戶口在本轄區之外但在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戶口待定(無戶口和口袋戶口)+戶口在本轄區但離開本轄區半年以下的人。)
2302萬是上海人口,1412萬是上海的戶籍人口。原住民、郊區人、老移民以及新移民構成了上海的戶籍人口。其餘的上海人口則是未獲得上海戶籍的流動人口構成,他們同樣是上海人口。雖然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上海人,但只要對上海有歸屬感和認同感,那麼不必拘泥於表面的名稱符號,上海人口也有你的一份,你也是上海人。所謂一個城市的海納百川也就是這樣的意思。
在這1412萬的戶籍人口中新移民由於出生地非上海,所以沒有上海身份證號碼(不包括他們新出生在上海的後代)。因而上海身份證號碼人口必然是低於1412萬的戶籍人口。至於上海身份證人口就是戶籍人口,因為你的戶籍或者說戶口落在上海后,你的身份證的一些信息(簽發機關,有效期限等)就徹底上海化了(尤其是二代換證時),也就是上海身份證了。至於身份證上的公民身份號碼還是表示出生地的信息,而非遵循上海的公民身份號碼的規則(如開頭號碼等)。
故上海的人口≈籍貫上海人人口+上海身份證人口+上海身份證號碼人口(上海戶籍人口)+非上海身份證號碼的大部分新移民人口+外來流動人口。
總之,影響著上海身份證人口數的因素有:歷史變遷,上海飛地,上海知青等。
轄區身份證
身份證補註:
310102上海市黃浦區(原南市區)
310103上海市黃浦區(原)
310108上海市靜安區(原閘北區)
310109上海市虹口區
310110上海市楊浦區
310111上海市寶山區(原吳淞區)
310119上海市浦東新區(原南匯區)
310220(原上海市)
310221上海市閔行區(原上海縣)
310222上海市嘉定區(原嘉定縣)
310223上海市寶山區(原寶山縣)
310224上海市浦東新區(原川沙縣)
310225上海市南匯區(原南匯縣)
310226上海市奉賢區(原奉賢縣)
310227上海市松江區(原松江縣)
310228上海市金山區(原金山縣)
310229上海市青浦區(原青浦縣)
310230上海市崇明縣
上海由於多次經濟規劃和行政規劃(如並區和撤區,區域資源整合等),上海居民身份證號碼呈現不連續的現象。若今在晉朝的衣冠南渡、兩宋之間等時期,都曾有中原人大規模移民江南。在南宋時,設立了上海鎮,元朝時設立了上海縣和松江府近代以來逐漸成為一個國際大都市。
轄區劃分
中心城區
上海城區 | 面積 | 第六次人口普查 | 第五次人口普查 | 郵政編碼 | 區人民政府地址 | 身份證區分 |
黃浦區 | 20平方千米 | 67.8670萬 | 92萬 | 200001 | 延安東路300號 | 310101 |
徐匯區 | 55平方千米 | 108.5130萬 | 90萬 | 200030 | 漕溪北路336號 | 310104 |
長寧區 | 38平方千米 | 69.0571萬 | 61萬 | 200050 | 愚園路1320號 | 310105 |
靜安區 | 37平方千米 | 107.7264萬 | 101萬 | 200040 | 常德路370號 | 310106 |
普陀區 | 55平方千米 | 128.8881萬 | 87萬 | 200333 | 大渡河路1668號 | 310107 |
虹口區 | 23平方千米 | 85.2476萬 | 79萬 | 200080 | 飛虹路518號 | 310109 |
楊浦區 | 61平方千米 | 131.3222萬 | 108萬 | 200082 | 江浦路549號 | 310110 |
註釋:上海七大中心城區的身份證排列是以黃浦區為原點,順時針旋轉一圈來劃分的,原南市區、盧灣區已和黃浦區合併,原已和靜安區合併。
郊區
上海郊區 | 面積 | 第六次人口普查 | 第五次人口普查 | 郵政編碼 | 區人民政府駐地 | 身份證代碼 |
閔行區 | 372平方千米 | 242.9372萬 | 91萬 | 201100 | 莘庄鎮滬閔路6258號 | 310112 |
寶山區 | 300平方千米 | 190.4886萬 | 85萬 | 201900 | 密山路5號 | 310113 |
嘉定區 | 459平方千米 | 147.1231萬 | 54萬 | 201800 | 博樂南路111號 | 310114 |
浦東新區 | 1210平方千米 | 504.4430萬 | 269萬 | 200135 | 世紀大道2001號 | 310115 |
金山區 | 586平方千米 | 73.2410萬 | 52萬 | 200540 | 金山大道2000號 | 310116 |
松江區 | 605平方千米 | 158.2398萬 | 55萬 | 201600 | 園中路1號 | 310117 |
青浦區 | 676平方千米 | 108.1022萬 | 46萬 | 201700 | 公園路100號 | 310118 |
奉賢區 | 687平方千米 | 108.3463萬 | 52萬 | 201400 | 南橋鎮解放東路120號 | 310120 |
註釋:原南匯區於2009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併入浦東新區。
縣
上海郊縣 | 面積 | 第六次人口普查 | 第五次人口普查 | 郵政編碼 | 縣人民政府駐地 | 身份證代碼 |
崇明縣 | 1185平方千米 | 70.3722萬 | 69萬 | 202150 | 城橋鎮人民路68號 | 310230 |
其他飛地
除上述行政區域,上海在江蘇和安徽尚有行政上完全屬於上海市管轄的數塊飛地。當地居民擁有上海戶籍,通用上海話,參加上海市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統一考試。
1.上海梅山
相關詞目:上海、本地人、本籍、原住民、、、新上海人、海派、外地人。
基本含義
在上海出生並取得上海戶口的人只能稱為是上海戶籍,只有某人的曾祖父及以上——最少第四代及以上祖先的長久居住地在上海當今的範圍內,某人方能稱為上海人。
上海“本地人”
上海人眼中的近代“本地人”,是指在1843年上海開埠以前就已經定居於上海當年的核心區域───原劃界南市(原上海市南市區)老城廂內的原住民。
上海“郊區人”
居住在上海郊區,擁有上海戶籍的農村和城鎮民眾則被稱為“郊區人”。“”內涵:主要是指改革開放以後定居上海的人。新上海人都是從除了上海從中國其他地區移民進來的人。
1、改革開放后,國外或者國內其他省市來上海工作並取得上海戶口的第一代人。
2、改革開放后,長期在上海有穩定居住的工作生活及社交圈的無上海戶口的外省市來滬人員。
上海於1843年開埠后至今,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移民蜂擁進入上海,老移民主要由江蘇、浙江兩省的人構成;而如今的“新上海人”,則來自四海之內。
上海人移居他鄉
上海是座移民城市;據
1950年統計,客籍人口佔全市總人口85%,而所謂的本籍者,也大都是歷史上的客籍移民。綜觀上海人口移人的軌跡,有突變式的急劇湧進,又有漸變式的逐步推進。
上海最早的姓氏大都來自上海郊區。每當中原或上海周邊各省,發生戰亂災荒,就有人流湧向上海。諸如12世紀后的宋靖康之亂,元兵南下,,倭亂和清軍人關、小刀會和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及進軍蘇常、抗日戰爭等等,都形成了大規模的向上海移民的高潮。當然,早在晉永嘉之亂、唐安史之亂和唐末五代中原混戰時,也都有一些士族庶民進入上海地區,但規模與數量還不能與後來幾次相比。
對上海地區影響大且深遠的移民活動,具有劃時代性的應推北末未年的。其時,康王“泥馬渡江”,中原大批官宦平民扈從陸續南下。據譜牒、史志及有關金石,共收輯有上海大族百家之多。如談怡,四川青城人,南渡后居華亭;洛陽邵氏經丹徒轉遷上海;呂氏,本山東萊州人,初遷,轉遷嘉定川沙里;翟允高,南渡定居嘉定封溪;少師凌哲,自開封遷華亭。
其他如宋末儲昱,本魏人,遷居今上海三林塘。元末,無錫華文謹、太倉馬、宿縣石國英、金華洪恕等,移居松江;成廷於揚州遷居上海;鮑興從鄒平,魏瑤自山東遷居吳淞;湯吞自句容移崇明,邱貴五定居嘉定茭門涇。明末馬晟先人由吳縣東山移居松江廣富林。清咸豐年間,歸安鄭移居新場,蕭山韓仰文遷三墩,妻女自南十五年,政府設崇明天賜鹽場,發浙西、青浦、江灣的亭戶;宋末、崇明新沙陸續冒出水面,朝廷又從句容以“三丁抽一”的政策,徵調農民前去墾殖,從而形成崇明人大多源句容的特點。
(2)居民自發圍墾活動。唐萬歲通天元年(696),董、黃、顧、宋、陸、施6姓,成為崇明最早的居民;宋天聖三年(1025)姚、劉2姓遷人崇明新沙,地名姚劉沙;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朱、張、陳3姓自句容遷人崇明新漲三沙;近代,浦東新漲沙田多為海門、蘇北來的居民開墾,如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南通茅紀卿舉族遷三團,墾荒成市,今為奉賢茅家鎮。
(3)流配。這是政府組織開發的一種形式。南宋時,浜海之地為朝廷流配罪民之地,曾有楊、王、李、鍾4姓,被徙今奉賢七明鄉地,后開發為楊王鎮。
(4)留仕。例元初羅壁,鎮江人,任上海參軍總制,遂家;北宋末,浦城章為華亭稅監留仕居青浦,“青浦有章氏自始”;明洪武年問,昝任黃渡河泊所大使,留仕,今崇明有昝氏,清末有著《崇明鄉土志》的昝元愷,今人有上海市中學化學特級教師昝泰昌。
(5)別業。上海距杭州、南京頗近;南宋都臨安,明初都南京,遂有顯官於上海構營別業,派員護守。宋張浚、韓胄構別業於崇明,葉氏有別業在上海吳會,臨安邵氏有別業於華亭。
(6)守廬。如杭州鹽務大使黃紳,營墓江東(今高橋),派翟姓仆世守;明三林巡檢司、閩人蕭國漳歿后,子定居守制。
(7)戍守。宋寶慶元年(1225),顧涇水軍寨設置(今嘉定鎮北),募浙閩粵籍兵士2500人,稱正兵、奇兵,採用屯墾形式,兵地合一、明初,設金山衛指揮使,下轄青村、松江、南匯、川沙、吳淤、寶山等堡、所,所授千戶、百戶均為世襲軍籍,僅吳淤一所就有張、車、劉、庄、王、謝、宗、陶、高、馮、許、陸、卜、吳、徐、哈等16姓。再如金山衛的西賢,盯胎人,為金山衛指揮使,遂定居金山。
(8)經商。明清時,上海多徽商,近代則又多洞庭東西山、寧波、紹興等地商人。如耿光覲於馬橋、程振榮於北六灶、屠王畿於朱里、程嘉賓和畢尚於嘉定,都是經商定居,除屠王畿為吳人外,均是。
(9)遊學。桐鄉人貝瓊,於元末追隨求學,遂家上海胥浦(今金山)。
(10)分戶。如歸姓,自唐代遷蘇州,繼移崑山,自明初至明末,漸至、嘉定、、真如,以分戶漸次東進。
(11)避禍。如蕭氏,為避宮廷政變,匿至奉賢蕭塘;又如元末,為避張士誠的裹脅,以舟為家,飄泊九峰三泖之間。
(12)流落。宋元以降,或,或上海鎮,都為海運大港,或因政局,或因經濟,一些旅寓者、經商者被迫流落定居;有或因其他意外事故,流落滬地,如浦東倪氏即因海難流落斯地,詳見《倪》姓一文。
(13)隱居。宋有呂良佐居住金山,今地名;宋亡,淳安人邵桂不願仕元,隱於青浦小蒸;明末,魯之嶼抗清殉難蘇州后,家人隱於崇明。
(14)入贅。元王逢有《浦東女》詩,稱“丁男殉俗各出贅”,可見入贅者頗多。大約是新移民需立足之地,一般又以青壯年男性居多,而舊移民需增加人丁,這是移民社會的普遍規律。過遴之父,明初入贅華亭顧氏;同時無錫華岳人華亭蘇氏;明末嘉興包汴先人入華亭,吳興人鄭文舉人金山,都是入贅的。
(15)謀生與發展。清末,鹽城人底奇峰來滬謀生;清初蘭溪林氏,持醫術遷崇明,以謀發展。
評價上海人與新上海人
主詞條:“新上海人”、“上海”、“鄉下人”和“城市人”。
許多外地人認為認為上海人崇洋媚外,對中國其他地區的居民缺乏文化認同感,對一切不是來自上海的事物都進行貶低,老上海人在逐漸被新移民排擠的情況下仍然自持清高等等。因此上海人與外地人在網路甚至是現實世界中經常出現互相攻擊的現象。
2009年,口在文化、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上的較大差異,由於這種差異造成了上海人和許多中國其他地區的民眾格格不入,進而會發生種種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其他地方的民眾思想逐步解放(當然這需要很長時間),這種矛盾會逐漸消解。
此外教授亦指出:上海人的特徵,是一種文化特徵。或者用的術語說,是一種“社區性的文化特徵”。它表現為一整套心照不宣和根深蒂固的生活秩序、內心規範和文化方式,而且這一整套東西是和中國其他地方其他城市大相徑庭甚至格格不入的。事實上,不管人們如何描述上海或上海人的社區特徵,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這些特徵十分鮮明,而且與全國其他地區相去甚遠。也就是說,與其他社區相比,上海社區的異質程度很高。而在對於上海人的非議和閑話,其實至少有一半左右是出於一種文化上的偏見,而且未見得有多麼準確和高明。說得難聽一點,有的甚至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即以一種相對落後的文化觀念去抨擊上海人,或者對上海的先進與文明(比如上海人特有的“經濟理性”、“個體意識”甚至“衛生習慣”等等)“看不慣”或“看不起”。
上海城市居民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市人均指標很多,無非就是:①人均GDP,②人均可支配收入。統計的總體有:①大陸的地級以上城市,②中國的地級以上城市兩類。組合一下總共就有四種統計結果。
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較貼近現實,且國內一般不大統計港澳台的城市,所以綜合考慮就是大陸的地級以上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這個組合比較有價值,與老百姓的實際生活有關。如果可以的話當然是每個市都要算一下,比如像崑山市等縣級市發展得不亞於地級以上城市,也為蘇州市的GDP貢獻了一份力。
網上還有一些統計結果如大陸的地級以上城市人均GDP排名中2010年鄂爾多斯市(內蒙古)以人均16萬為第一名,可是在2010年中國大陸的地級以上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才為24728元,位列28名。
城市(地級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0年中國大陸城市(地級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50強
001東莞市35690(粵1)002深圳市32302(粵2)003上海市31838(滬)004溫州市31201(浙1)
005廣州市30658(粵3)006寧波市30166(浙2)007紹興市30164(浙3)008杭州市30035(浙4)
009廈門市29253(閩1)010蘇州市29219(蘇1)011北京市29073(京)012台州市28583(浙5)
013南京市28312(蘇2)014無錫市27905(蘇3)015嘉興市27410(浙6)浙江平均27359
016佛山市27245(粵4)017舟山市26848(浙7)018常州市26220(蘇4)019包頭市25860(蒙1)
020湖州市25572(浙8)021珠海市25382(粵5)022中山市25356(粵6)023濟南市25304(魯1)
024呼和浩特市25085(蒙2)025金華市25029(浙9)026泉州市24975(閩2)027青島市24893(魯2)
028鄂爾多斯市24728(蒙3)029天津市24293(津)廣東平均23898030東營市23796(魯3)
031南通市23567(蘇5)032惠州市23565(粵7)033煙台市23288(魯4)034馬鞍山市23159(皖1)
035鎮江市23085(蘇6)江蘇平均22944036福州市22723(閩3)037麗水市22495(浙10)
038西安市68(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