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點

萌點

萌點(moe point )就是指一部動畫里有哪些萌的元素吸引人。

什麼是萌


近年來,我們可以發現ACGN迷中,尤其是動畫與電腦遊戲迷之間發生了個新的共通語“萌”。這個原指“草木的發芽”與“事物的發生”,基本上只當作動詞用的萌字*注1,在這兩年產生於中文之中產生了新的變化。實際上,這個新型的“萌”在輸入國的日本,也是一個產生至今僅約十年左右的新語詞。然而,對“萌”究竟為什麼意思還是一頭霧水的人想必還是佔大多數的。所以這次還希望試著從語意、語源與演化來觀察,與各位一同探探“萌”的世界。
於是我們問,什麼是“萌”?也許會有人會覺得這有什麼好問,就是“好喜歡”呀…其實說實話我心底也是這麼想,但如果“萌”真的只是等於“好喜歡”,那為什麼要用“萌”而不直接說“好喜歡”?所以我們只好很無奈地承認,“萌”跟“好喜歡”之間是有點那麼個差異的。
“萌”,日文作“萌える(MOERU)”,是為動詞,與中文同樣是指草木的發芽。而今天我們所要來談的“萌”,除了表記為“萌える”也同作動詞使用之外,亦有“萌え(MOE)”或“萌え萌え(MOEMOE)”這樣屬於非動詞,接近形容詞的表記。根據三省堂《デイリー新語辭典》的解釋,“萌え(MOE)”是指“對於某個人或物抱持著極強烈執著的樣子;而執著對象不僅限於真實存在的人與物,涵括動漫ACGN中出現的角色等架空的人物”。然而,對照2典*注2或是同人用語の基礎知識等對於動漫同人事情以及網路慣用語較為熟悉的用語集,及一些以“萌”為主題收集的網站,我們可以發現《デイリー新語辭典》似乎把“萌え”解釋得略顯得含蓄;在平面或是網路可見的日文里之實際哂蒙希?該趣ā古c其說是指“抱持著強烈執著”,不如說是“熱愛到醉心於是,幾近痴狂”較為接近。另外,被作為“萌え”對象的人物主要以低年齡層的(中學生以下)動漫ACGN角色,或是實際存在的少女歌手、童星為主,而觀察這些萌的對象所包含的構成要素,則是呈現“可愛>俏麗>>美艷”*注3的分佈,甚至嚴格點地來檢視的話,我們甚至可以說“美艷”根本不存在於“萌え”的要素之中。
又,正如因為從形容熱血澎湃之亢奮狀態的“燃える( MOERU ,原意為燃燒)”一詞變換失誤而形成“萌える”的動詞用法般(容待後述),“萌える”亦應是一種亢奮的精神狀態,只是對象有異;若是說“燃える”是看著熊熊烈火充滿上升氣流而感到血脈賁張,那“萌える”便是因為見幼苗欣欣向榮(?)而獲得的幸福感受造成的面紅耳赤。
而綜合以上的分析,來試著對於“萌”下個操作型定義的話,雖有點略嫌粗俗,但個人是認為用“不伴隨性慾衝動之一種狂熱的愛戀,與以其為起因而導致的興奮狀態”注4來解釋“萌”,也許應該是可以為這意義十分複雜,且其實仍尚在變化中的“萌”字,作個較為完整的概念說明。而在翻譯上,雖然單純只是我個人的意見,但在不直接使用“萌”字的情況下,我是認為用“心花怒放”應是可以顧及“萌える”原來的詞義,也算是接近要表達之語意的…只不過“萌え萌え”還是很難簡略翻譯就是了。

萌點的意義


萌點
萌點
就本質來說,“萌點”總歸是“萌”的人物所具有的特點。然而有趣的是,此特點卻未必一定是傳統意義上“可愛”的。如果一個人(準確地說是一個女生)天性無邪,那麼是天然萌。如果外冷內熱,那麼是傲嬌萌。如果精明幹練,就是帥氣萌。但是相反,如果如果如果此人心思縝密,不擇手段,那麼便是“腹黑”萌。如果話語凌厲,口無遮攔,便是“毒舌”萌。如果摒棄溫良,轉而狂暴,便是“黑化”萌。中性特徵雙馬尾,貓耳,女僕裝,魔法少女之類的就更不用說了。總之只要萌,什麼特點都可以算是萌點。大概除了年輕貌美不是萌點--因為這是萌的必要條件。銀魂中的凱瑟琳這個貓耳大媽就是例子。所以寧勿說,萌點就是除了年輕貌美外的任意特點。
當某位作者創造了一個萌並且喜歡吐槽角色的同時,也創造了“吐槽”這個萌點。所以萌點自然是由角色“喜歡吐槽”的這個“個性”而生,而不用管之前相聲已經流傳了數百年。但是某種意義上說,“萌點”也是抹殺個性的存在,同樣是傲嬌,翠星石遠坂凜御坂美琴、鏡、三千院等等各有各的不同,很多人會喜歡其中一些,而不喜歡,甚至討厭另一些。僅僅用萌點概括本應該豐滿的人物性格就顯得是極其粗糙的做法了。而且當人物性格被貼上標籤時,快餐化和泡菜化的味道也逐漸濃郁。一旦某種類型的人物受到歡迎,具有類似特點的人物就會大量湧現,第一個無口的被看作女神,而隨後的大量模仿則很難說不帶有庸俗化和商業化的味道。但另一方面,星野琉璃或者長門等等無口系人物能夠收到廣泛的熱愛,顯然是因為各自獨立的人格魅力,簡單貼上無口的標籤,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萌點的產生,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一個角色受到歡迎,必然因其某方面突出的個性。這自然很快會被人們歸納,也會被其他創作者學習。萌點本身是中性的存在。然而,徒具萌點毫無內涵的“廢萌”卻也是其必然的副產物。花間詞的靡顏膩理雖然促成了形式美的極致,但最終使得這個詞派變得空乏而千篇一律。“萌點”對於萌文化又究竟會是怎樣一種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