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疳

外科病症名

外科病症名。①見《霉瘡秘錄》。②見《醫宗金鑒》卷43。即筋疝,為下疳別名。

解讀


1、指發生在男女陰部的早期梅瘡。又名妬精瘡、疳瘡
2、《醫宗金鑒》中下疳,指筋疝。表現為陰莖疼痛急縮,或癢或腫,或潰破流膿,或兼陽萎,並有白色粘液隨小便排出。

中醫應用


1、妬精瘡、疳瘡:是由於男女不潔性交而得。其症發於陰莖、龜頭、包皮,女子大、小陰唇、陰道等處。初起時患處生出豆粒大小硬結,不痛亦不破潰,形似小瘡,即硬性下疳;以後小瘡逐漸破潰,疼痛明顯,即軟性下疳。治宜清熱瀉火解毒。內服楊梅一劑散或土茯苓合劑。外用鵝黃散。
2、筋疝:由肝經濕熱,房勞傷腎所致。症見陰莖疼痛急縮,或癢或腫,或潰破流膿,或兼陽萎,並有白色粘液隨小便排出。治宜清熱利濕為主。方用龍膽瀉肝湯黃連解毒湯。腫潰者外用黃連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