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玻璃器

中國古代玻璃器

中國發現最早的玻璃器始於春秋末、戰國初。這個時期的玻璃器數量少,品種單一,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劍格上的小塊玻璃。戰國早期的玻璃器數量有所增加,仍以蜻蜓眼等小型珠飾為主。

戰國中晚期玻璃器的數量及品種增加,除了珠、管小型裝飾品外,增添了璧、劍飾、印章等典型中國式樣的玻璃器,這個時期一般的士和庶民也可以用玻璃器隨葬。

漢代


漢代玻璃器繼承了戰國玻璃器的傳統,數量和品種都有所增加,並開始製造玻璃容器。東漢初年的墓葬中還發現有羅馬玻璃。西漢玻璃器玻璃璧分佈範圍較廣,器形 一般大於戰國璧。東漢玻璃器以廣東、廣西墓葬中所發現的較多,以單色玻璃珠為主,還有少量的玻璃耳璫。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玻璃製造和西方玻璃進口到中國的一個重要時期。根據考古資料,最遲在北魏時期,中國已掌握玻璃吹制技術,可以吹制器形較大的薄壁玻璃容器。玻璃成分也發生了較大變化,漢代常見的鉛鋇玻璃不再出現,代之而起的是不含鋇的高鉛玻璃和鉀玻璃。這時期的玻璃器比較常見的是玻璃珠、環等小型裝飾品。

唐宋時期


隋 玻璃杯
隋 玻璃杯
中國唐代玻璃器繼承了隋代的傳統,有高鉛玻璃和鹼玻璃兩種類型。宋代玻璃器數量、品種增多,但質量並沒有超過隋唐產品,以高鉛玻璃和鉀玻璃為主。西方玻璃器仍然受到上層社會的歡迎,尤其在晚唐和宋遼時期,精美的伊斯蘭玻璃器皿曾大量輸入中國。玻璃舍利瓶是唐代玻璃的代表作。葫蘆瓶是宋代最常見的玻璃器。遼代墓葬中也出土有典型的伊斯蘭玻璃。中國還沒有發現早於宋代的玻璃作坊遺址。

元明清


中國元、明、清時期玻璃生產更加普及。清康熙時清宮設玻璃廠,集中了山東顏神鎮和廣州的優秀工匠,使用西方傳教士和技術人員,引進西歐玻璃製造技術,創造了一大批玻璃新品種。元代和明代的玻璃器生產文獻中都有記載。元時已設立了製造玻璃的官辦作坊,玻璃生產保持有較高的水平。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記載了當時玻璃製作的全過程。明代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器不多,僅有玻璃圍棋子和玻璃帶板。這是由於玻璃器已在民間普及,達官貴人不再珍愛的緣故。
清代玻璃器除清宮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外,已知的民間玻璃產地還有山東博山、廣州、北京和蘇州等地。博山在光緒年間每年向外地輸出玻璃品 7千餘擔,產品有青簾、佩玉、屏風、棋子、念珠、魚瓶、簪珥、葫蘆、硯滴、佛眼等幾十種。有些玻璃珠飾曾出口到東南亞各國,有些珠子還被轉銷到北美洲,受到印第安人的歡迎。清宮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成立,清亡(1911)時止,在長達兩百多年中製造了大量玻璃器。西方傳教士汪執中、紀文等人都曾參與並指導內廷的玻璃生產。康熙時的玻璃器渾樸簡古,已能生產水晶玻璃、灑金藍玻璃和套色玻璃,今故宮博物院藏有 1件帶“康熙御制”刻款的玻璃水丞。乾隆時的玻璃器型華麗,花紋精美,是清代玻璃生產的極盛時代。當時已能生產金星玻璃、纏絲玻璃和三、四種顏色的套色玻璃。裝飾技法多採用雕刻、描彩、泥金和琺琅彩,代表性的作品有“古月軒鼻煙壺、纏絲玻璃瓶等。嘉慶以後,清宮玻璃走向下坡路,器物顏色混濁,器型不正,雕刻粗糙,款識潦草。由於清宮玻璃器具有獨特的中國風格,工藝精美,所以深受各國人民的讚賞。歐洲和北美的一些大博物館都收藏有中國清代宮廷玻璃器,尤其是乾隆時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