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達伯拉象龜
龜鱉目陸龜科動物
亞達伯拉象龜(學名:Geochelone gigantea)是龜鱉目陸龜科阿爾達布拉象龜屬的爬行類動物,也是陸生龜類中最大的物種。雌龜比雄龜小,平均甲殼長90厘米,體重160千克。亞達伯拉象龜頭大,頸長,具有高而粗的圓頂甲殼,背甲中央高隆,椎盾5片;緣盾每側9片,前後緣略呈鋸齒狀,微向上翹起,頸盾1片;四肢粗壯,柱狀;背甲、四肢和頭尾均青黑色,每片椎盾和肋盾均有不規則黑斑,皮膚松皺。亞達伯拉象龜背甲長可達1.8米,最重達375千克,以植物為主食,有時也會食用動物死屍。
棲息於各種各樣的生境中,包括灌木林、紅樹林沼澤、沿海沙丘和海灘。主要在清晨和傍晚不到4個小時的時間內活動。這些活動包括嘗試交配、伸展、行走、進食、睡覺和排便。在一天的剩餘時間內休息。休息時,它們的腹甲(殼的腹側部分)貼在地面上,四肢和頭部略微縮回。該物種是草食性動物,主要以當地木本植物的莖、葉、芽等為食,偶爾也會食用腐肉。由於在自然棲息地很少有新鮮的水可以供亞達伯拉象龜飲用,因此,它們多從食物中獲得大部分身體所需的水分。
400多年前,西班牙人在赤道附近的一座孤島上發現了一種巨大的龜。它甲殼長達1.5米,重量約250千克,長著又粗又壯的腿,酷似大象的巨足,所以稱為“象龜”。西班牙人還將這個島取名為“加拉帕戈斯”,意思是“龜島”。象龜最喜歡吃多汁的綠色仙人掌,每天可食10千克以上。因為它平時在體內積蓄了大量的食物,所以長時間不吃不喝,也不會餓死。它的壽命很長,可活到到三四百歲。象龜雖然生活在海島上,但只喝淡水。有時為找淡水解渴,能爬行好幾千米尋覓水源,喝水時將大量的水儲藏在膀胱內。當地人缺水時常常將象龜膀胱內的水放出飲用,以解乾渴之急。象龜害怕強烈的陽光,喜歡在樹蔭下生活。當蒙蒙的雨季到來時,象龜就從山上爬下來棲居。旱季降臨時,又爬到多霧的叢嶺中去。它每天能爬行6千米,即使兩個人站到龜背上,它也照樣能爬行。
在塞席爾,有一個龜島舉世聞名,龜島屬於亞達伯拉環礁,位於馬埃島西南,它是塞席爾群島中的最大島嶼,也是世界上的第二大珊瑚環礁。島長30餘公里,寬15公里,地勢僅高出海面1-2米,四周水流湍急,暗流密布,人所難及。這裡棲息著大約15萬隻大陸龜,由於它的體形巨大,被人們稱為“亞達伯拉象龜”。
世界上保留這種原始龜的地方只有兩處,另一處在東太平洋的科隆群島(即“加拉帕戈斯象龜”)。16世紀時,塞席爾群島、留尼汪島和模里西斯島都盛產這種陸龜。後來由於法國、葡萄牙、荷蘭和美國殖民者的大規模捕殺,除亞達伯拉環礁外,其他島上的陸龜群均瀕臨滅絕。塞席爾獨立后,亞達伯拉環礁被劃為原始生物保護區,並設立野生動物管理站,對亞達伯拉象龜進行科學管理、觀察研究。
亞達伯拉環礁由四個珊瑚環礁小島組成,位於非洲東岸馬達加斯加島的北方。這個區域曾經分佈有18種象龜,但在18-19世紀間大量滅絕而只剩下唯一的亞達伯拉種,故以環礁名命名。此物種因其原始標本實際上屬於黃腿象龜而備受爭議,但是仍然作為一個獨立的物種保存下來。該物種在陸龜科下曾經隸屬於不同的“屬”,在歷史上留下了很多同義學名。起初是“亞達伯拉象龜屬”(Aldabrachelys、Dipsochelis、Megalochelys),也曾劃分於“陸龜屬”(Testudo),1996年最終劃歸“象龜屬”(Geochelone)。
學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
---|---|---|
1 | Aldabrachelys arnoldi | Austin, Arnold & Bour, 2003 |
2 | Aldabrachelys arnoldii | Le, Raxworthy, McCord & Mertz, 2006 |
3 | Aldabrachelys daudinii | Austin, Arnold & Bour, 2003 |
4 | Aldabrachelys dussumieri | Orenstein, 2001 |
5 | Aldabrachelys elephantina | Iverson, 1986 |
6 | Aldabrachelys elephantopus | Claude & Tong, 2004 |
7 | Aldabrachelys gigantea | Percy, 1970 |
8 | Aldabrachelys gouffei | Austin, Arnold & Bour, 2003 |
9 | Aldabrachelys grandidieri | Bour, 1980 |
10 | Aldabrachelys hololissa | Austin, Arnold & Bour, 2003 |
11 | Aldabrachelys ponderosa | Austin, Arnold & Bour, 2003 |
12 | Aldabrachelys sumeirei | Austin, Arnold & Bour, 2003 |
13 | Dipsochelis elephantina | Rogner, 1996 |
14 | Dipsochelys arnoldi | Bour, 1982 |
15 | Dipsochelys daudinii | Bour, 1982 |
16 | Dipsochelys dussumieri | Gerlach & Canning, 1996 |
17 | Dipsochelys dussumieri sumeirei | Gerlach, 2004 |
18 | Dipsochelys elephantina | Bour, 1982 |
29 | Dipsochelys elephantina elephantina | Bour, 1988 |
20 | Dipsochelys elephantina sumeirei | Bour, 1988 |
21 | Dipsochelys elephantopus | Gerlach, 2004 |
22 | Dipsochelys gigantea | Gerlach & Canning, 1996 |
23 | Dipsochelys grandidieri | Bour, 1982 |
24 | Dipsochelys hololissa | Bour, 1982 |
25 | Dipsochelys resurrecta | Gerlach & Canning, 1996 |
26 | Dipsochelys resurrecto | Ferri, 2002 |
27 | Dipsochelys sumeirei | Bour, 1984 |
28 | Dipsochelys sumierei | Chambers, 2004 |
39 | Emys gigantea | Grandidier, 1868 |
30 | Geochelone (Chelonoidis) gigantea | Fitzinger, 1835 |
31 | Geochelone daudinii | Farkas & Sasvári, 1999 |
32 | Geochelone dussumieri | Farkas & Sasvári, 1999 |
33 | Geochelone elephantina | Pritchard, 1967 |
34 | Geochelone gigantea daudinii | Pritchard, 1967 |
35 | Geochelone gigantea elephantina | Honegger, 1980 |
36 | Geochelone gigantea gigantea | Pritchard, 1967 |
37 | Geochelone gigentea | Sharma, 1998 |
38 | Geochelone gouffei | Pritchard, 1967 |
39 | Geochelone grandidieri | Loveridge & Williams, 1957 |
40 | Geochelone hololissa | Farkas & Sasvári, 1999 |
41 | Geochelone sumeirei | Pritchard, 1967 |
42 | Geochelone sumeiri | Loveridge & Williams, 1957 |
43 | Geochelone sumieri | Crumly, 1982 (ex errore) |
44 | Megalochelys gigantea gigantea | Obst, 1978 |
45 | Megalochelys gouffei | Obst, 1985 |
46 | Megalochelys grandidieri | Obst, 1985 |
47 | Megalochelys sumeirei | Obst, 1985 |
48 | Testudo arnoldi | Paull, 1999 |
49 | Testudo daudini | Mertens, Müller & Rust, 1934 |
50 | Testudo daudinii | Duméril & Bibron, 1835 |
51 | Testudo dussumieri | Gray, 1831 |
52 | Testudo dussumieri | Schlegel, 1831 |
53 | Testudo elephantina | Duméril & Bibron, 1835 |
54 | Testudo elephantine | Chambers, 2004 |
55 | Testudo gigantea daudini | Rothschild, 1906 |
56 | Testudo gigantea daudinii | Mertens & Wermuth, 1955 |
57 | Testudo gigantea elephantina | Rothschild, 1897 |
58 | Testudo gigantea gigantea | Rothschild, 1897 |
59 | Testudo gigantea soumeirei | Rothschild, 1906 |
60 | Testudo gouffei | Rothschild, 1906 |
61 | Testudo grandidieri | Vaillant, 1885 |
62 | Testudo hololissa | Günther, 1875 |
63 | Testudo hololissa | Günther, 1877 |
64 | Testudo ponderosa | Günther, 1877 |
65 | Testudo sumeirei | Sauzier, 1892 |
66 | Testudo sumieri | Gerlach & Canning, 1996 |
人騎著亞達伯拉象龜
巨型的龜只是這個地球上最長壽的動物,亞達伯拉象龜亦被認為平均壽命會超過200歲,但是這是難以驗證,因為他們往往活得比他們的觀察員長久。阿德維塔據說是英國水手在18世紀從塞席爾群島作為禮物送給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羅伯特·克萊芙,並於1875年來到加爾各答動物園。2006年3月,它在印度加爾各答(加爾各答)動物園死亡,阿德維塔據說是有史以來最長龜只,它死時的年齡為255歲(1750年出生)。
亞達伯拉象龜背甲高隆
成年雄龜的甲殼平均長度為120厘米,體重達250千克。雌龜比雄龜小,平均甲殼長90厘米,體重160千克。頭比較小,尖,被鱗片覆蓋。具有高而粗的圓頂甲殼,背甲中央高隆,甲殼在頭部隨著長度而變低,靠近尾部的地方越來越寬,尾巴更長,更粗。該物種龜殼(或上殼)有一個通常可見的小頸板,這是其他巨龜中所不具備的特徵。雄性有一個凹陷的腹部殼,有助於交配。它們的脖子長,有助於食物收集。背甲、四肢和頭尾均呈深灰色、青黑色至黑色。每片椎盾和肋盾均有不規則黑斑,皮膚松皺。四肢和頭部被骨鱗覆蓋。它們是行動緩慢的動物,四肢短而粗壯,後腿像大象一樣呈圓柱形和柱狀。厚實,通常是骨鱗片覆蓋。腳趾短而兩節。短而圓,幾乎是扁平的腳,有助於在沙地上行走。
該物種的殼型主要有兩個類型。在棲息地提供的食物主要是在地面上取得時,脖子上的殼會呈一個圓頂形與頸部可向下延伸。在棲息地提供的食物主要是在更高的環境取得時,頂殼會更平坦,以方便頸部自由向上延伸進食。
幼龜甲殼是黑色且有光澤。隨著它們的生長,龜殼體組織會同心地添加,並以徑向條紋或生長環為特徵。隨著生長的繼續,頭部向外突出,而四肢則變得更大,更結實。
形態最大甲長105公分。體形僅次於大象龜,鼻孔呈縱向細長狀。
亞達伯拉象龜是陸生動物,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生境中,包括灌木林、紅樹林沼澤、沿海沙丘和海灘,每種地區都有各自獨特的植被。在稱為“白金”(platins)的草原上發現了最多的陸龜。由於長期的大量放牧,某些地區已發展出一種被稱為“烏龜草皮”(tortoise turf)的棲息地,其中生長著多種草和草本植物,是幾種較小物種的天然棲息地。
休息的亞達伯拉象龜
亞達伯拉象龜主要在清晨和傍晚不到四個小時的時間內活動。它們在這些時期從事各種活動,包括嘗試交配、伸展、行走、進食、睡覺和排便。在一天的剩餘時間內休息。休息時,它們的腹甲(殼的腹側部分)躺在地面上,四肢和頭部略微縮回。大型雄龜的甲殼高出地面,四肢完全垂直伸展。在食物豐富的地區,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中都可以看到亞達伯拉象龜。受到威脅時,亞達伯拉象龜會迅速撤下頭走開。該物種在瀏覽時會完全伸開脖子,偶爾會靠在樹上。已知亞達伯拉象龜會在棲息地之間季節性移動。在乾旱季節,則會平均分散在各個生境中。第一次降雨時,此龜會向開闊的草原和沿海灌木叢地區遷移。
亞達伯拉象龜會單獨和群體生活,大多傾向於聚集於開闊的草原上。而它們最活躍的時間便是早上花時間尋找食物的時候。它們會挖地下洞穴或在沼澤中休息,令天氣炎熱時可以降溫。它們是優秀的游泳者,擁有自然的浮水力。
亞達伯拉象龜
食物盡量以高纖維的牧草為主,例如黑麥草,提摩西草,紫花苜蓿,燕麥草,大麥草等。由於在自然棲息地很少有新鮮的水可以供龜只飲用,因此,它們多從食物中獲得大部分身體所需的水分。
亞達伯拉象龜的殼型主要有兩個類。在棲息地提供的食物主要是在地面上取得時,脖子上的殼會呈一個圓頂形與頸部石向下延伸。在棲息地提供的食物主要是在更高的環境取得時,頂殼會更平坦,以方便頸部自由向上延伸進食.。
亞伯達拉象龜很能適應人工養殖的環境,食物與豹龜,蘇卡達類似,任何植物類食物都能接受,個性溫和。但是飼養這種龐然大物一定要有足夠的空間規劃。
廣佈於亞達伯拉島的陸地區。分佈於馬達加斯加、塞席爾和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
巨大的亞達伯拉象龜
二月至五月為其繁殖期,雌性在交配后9日便會生下大約25隻蛋,並把蛋產在一個淺巢,但通常不到一半的蛋受精。雌性亦能一年產多窩蛋。孵化需時候約8個月,幼龜會獨立在10月至12月之間孵出。每胎可產12-14顆卵。卵生。雌龜可產下9-25顆網球般大的蛋,約98-200天孵化。
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產卵日期各不相同。塔爾薩動物園的阿爾達布拉象龜是1999年以來的一小群,他們每年也可繁殖幾次。一隻雌性通常可在11月產蛋后再在1月產蛋,天氣溫暖時,小龜便會破殼而出。動物園也有幫忙孵化龜蛋,孵化溫度保持在81華氏度至86華氏度,平均分為兩個孵化器,後者可在107天後孵化。
阿爾達布拉象龜有一個相當長的保育歷史。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阿爾伯特岡瑟曾與模里西斯政府在19世紀結束時建立了保育區。但不同種的巨龜從塞席爾群島進行人工繁殖和自然保護信託塞席爾重新引進計劃。
目前市場上的亞達伯拉象龜,均為人工繁殖合法進口的個體。全身體色的色調均為黑色系,有著又高又圓又黑又亮的背甲,走起路來的氣勢有如陸龜中的王者,雖然單價較高,但受歡迎的程度依舊不減。休息中的阿達人工繁殖的亞伯達拉象龜,很能適應人工養殖的環境,食物可多樣化,各式葉菜或是陸龜專用飼料皆可,餵食蔬菜時可添加鈣粉與腸胃營養劑。豐盛的食物吃得津津有味有陽光時,讓他多晒晒太陽,幫助身體健康。飼養的溫度盡量保持在25度恆溫,除了保暖燈泡外,可另外在底材下加上貓狗用的加溫墊。雖然他們以忍受15度以下的低溫,但最好還是做好保暖設備,UVA與UVB同時使用較佳。飼養的環境越大越好環境方面,由於亞伯達拉象龜在幼體時的成長速度較快,體型也是十分的巨大,所以一定要有夠大的環境飼養較佳。底材可用木屑或是樹片,甚至牧草也都是不錯的選擇,要隨時保持乾淨並常常清潔環境。飼養箱內最好有可供休息躲藏的地方,然後放置一個水盆,供其飲水及浸泡。
環境
亞伯達拉很能適應人工養殖的環境,食物與豹龜,蘇卡達類似,任何植物類食物都能接受,個性溫和。但是飼養這種龐然大物一定要有足夠的空間規劃,而且在氣溫高時它們很喜歡浸泡在水窪或沼澤中降溫,所以水池是不能缺少的設施。雄龜可長到130公分以上,重達250公斤,,只有用吊車才能移動它。雌龜較小約90公分,這種體積的動物排泄量也是大的驚人。亞達伯拉象龜稚幼龜飼養可用塑料盆、水族箱、玻璃缸等容器,水深稍高於龜背即可。規模飼養可建水池,室內外均可。成龜池用水泥、磚石結構,大小因地制宜,水深30~50厘米。池壁高於水面50厘米,粉刷光滑,以防龜外逃。池內設制一塊大小適宜的水泥板,以30度半露水面傾斜放置,既作為食台和曬背台,又作為遮蔭和龜的隱蔽場所。新龜池面積一般100~500平方米,水深保持在80~120厘米左右。池坡為30度,以便龜上岸休息和產卵。在池的四周100厘米處,用磚砌成50厘米高的矮牆,牆基入土30厘米,上口向內出檐10厘米。四周場地作為龜的曬背、休息及產卵場所。產卵場地需鋪上20厘米深的沙土,以利雌龜產卵。龜池應建在背風向陽,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易被污染,僻靜而有遮蔭的地方。商品龜可放養在魚塘中與四大家魚混養。養龜箱的構造,所有的龜都喜歡在水中停留或吃東西,也喜歡在陸地上休息或曬太陽。龜沒有鰓,是用肺呼吸,它不可能長久停留在水中,因此在水中停留一段時間后,必定浮上將鼻孔部分露出水面呼吸換氣,所以養龜箱無論你如何設計,原則上必須有水有陸,最好是水陸各佔一半,水陸間要設一爬梯,為龜爬上陸地的通路。坡度在20度左右,以便龜類輕便上下。
管理
草中的亞達伯拉象龜
(2)亞達伯拉象龜生活於陸地,糞便、尿及殘餌均留在沙上,所以做好衛生護衛工作是必要的。對飼養地的沙每月用紫外線消毒(將龜移出)或全部更換沙(適用於龜少的地方),每天及時清理飲水盆、糞便和殘餌。
(3)在日常飼養中,龜的管理和飼養要求管理者必須認真、細心、謹慎,每天檢查龜的活動、進食、糞便情況,並做好日記。對不健康的龜及時分開,隔離飼養。
護理
冬眠前,對龜進行體檢,觀察糞便、進食、體質狀況,不健康的龜不能讓其冬眠。用電熱器加溫,使環境溫度保持在22-25°C左右,正常餵食並用藥物治療。將健康的龜放置室內朝南處,飼養箱內增加沙土,也可增蓋棉墊,環境溫度保持在10℃左右,使其自然冬眠。冬眠中,除必要的每周查看外,應盡量少驚動龜,以免龜受驚而影響冬眠的質量。冬眠的後期,由於環境溫度不穩定,忽高忽低,有時環境溫度雖達19-22°C,龜也進食,但夜晚時溫度將下降,易引起龜腸胃不適。所以,晝夜溫差不超過4-6℃時,方可給龜餵食。
成體的最大甲長約可長至130公分,體型與加拉巴哥象龜相仿,為世界最大的兩種象龜。亞達伯拉群島在1976年被列為自然保護區。在島上沒有居民居住,也沒有任何的人工設施破壞環境,只有在亞達伯拉本島上,有著一所自然研究中心。由於人煙罕至的原因,也因此亞達伯拉象龜變成了全世界最大的陸龜族群。而目前亞達伯拉象龜的族群規模約為加拉巴哥象龜的五倍以上。
亞達伯拉象龜幼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