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潭街道
樟潭街道
樟潭街道位於柯城區中部。面積49.3平方千米。總人口23153人(2009年末),其中農村人口21310人。轄3個社區、21個行政村。衢江、烏溪江和浙贛鐵路、320國道公路過境。景點有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仙岩摩崖題記和高塘石恐龍蛋化石產地。
1950年建樟潭鄉,1956年繆家鄉併入樟潭鄉,后改樟潭公社,1984年改樟潭鄉,1985年樟潭撤鄉建鎮。1961年建下張公社,1984年改下張鄉。位於衢縣東部,衢江南岸。1996年,樟潭鎮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轄上埠頭、中埠頭、下埠頭、前松園、鄭溪、方楊、繆家、盧家、大路章、安仁鋪、荼園、紅星、南山底、平塘、沈家、高塘石、楊家山17個行政村;下張鄉面積14平方千米,人口0.6萬人,轄梨園、烏溪橋、戚家、徐八壟、上田鋪、后壟張、鬧橋、姜庄、諸家、潘家壟等10個行政村。
2002年均屬衢州市衢江區。2006年初,撤銷樟潭鎮、下張鄉,合併設立樟潭街道,轄臨江、霓虹、霞飛3個社區和中埠頭、下埠頭、前松園、鄭溪、方楊、繆家、盧家、大路章、安仁鋪、紅星、南山底、平塘、高塘石、楊家山、上埠頭、沈家、茶園、下張、烏溪橋、犁園、徐八壟、上田鋪、戚家、后壠張、鬧橋、諸家、姜庄、潘家壠28個行政村,辦事處駐樟潭路167號。?年,將橫路鄉周村、芝坑橋2村劃歸樟潭街道管轄。面積53.8平方千米,人口2.49萬人。
2010年將上埠頭、中埠頭、下埠頭、前松園、鄭溪、方楊、繆家、盧家、大路章、安仁鋪、茶園、紅星、南山底、平塘、沈家、高塘石、楊家山、下張、烏溪橋、犁園、上田鋪、戚家、徐八壟、后壠張、鬧橋、姜庄、諸家、潘家壟、周村、芝坑橋30個行政村調整為21個行政村。
沿江水清潭深,古樟遮天蔽日,古曰樟樹潭,簡稱樟潭。浙贛電氣化鐵路、320國道平行橫貫東西,具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及商貿、物流、工業等綜合優勢,全街道轄區面積53.8平方公里(包括物流園區9.13平方公里、新城區8.98平方公里,衢江經濟開發區10.5平方公里),有工業企業500多家,社會服務業330家,星級酒店2家。轄區內教育資源豐富,有衢江區第一小學,衢江區實驗小學、衢江區實驗中學、衢州三中、衢江區職業中專等多所學校。轄區內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各項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有南苑。御景灣、府東苑、鑫業。經典等住宅小區以及沈家農貿市場、新區菜市場、燈具裝飾商場、傢具城等,適合經濟主體投資興業,交通便捷。境內還有不少名勝古迹,有金仙岩摩崖題記、高塘石恐龍蛋化石遺址、天后宮、林維雁故居等景點。
樟潭街道現下轄18個行政村,3個社區,(即:下張村、戚家村、梨園村、烏溪橋村、沈家村、茶埠村、樟樹潭村、盧家村、方楊村、前程村、繆家村、大安村、南山底村、平楊村、周村村、芝坑橋村、金仙岩村、徐尚村等18個行政村,臨江社區、霓虹社區、霞飛社區3個社區),總人口47730人,其中農業人口21086人。
境內有不少名勝古迹。有建於清嘉慶八年(1803)的天后宮,天后為媽祖,是江河保護神,保存尚好;有保存完整的江氏節孝坊,四柱三間三樓石牌坊,長8米,寬3.8米,高6.8米,建於清道光庚子(1840)年間。此外,鎮內還有林維雁故居遺址。林維雁是衢州有名的六烈士之一(電視連續劇《血灑黎明》曾對其事給予報道)。
作為衢江區政府所在地,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的中心工作,迎難而上,搶抓機遇,開拓進取,齊心實幹,積極參與新區建設,大力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目前全街道工業涵蓋了建材、化工、機械、食品、運輸等行業,集鎮建設也初具規模,集市貿易活動、二三產業同步發展。柑桔、生豬為農業二大支柱產業,建材、服裝、機械製造、皮革製造為工業四大支柱產業。2004年全街道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710萬元,工業總產值為1.44億元,農民人均收入4906元。200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47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50元。深化“三服務”(服務企業、服務園區、服務民生)活動,制定措施引導督促班子成員、聯繫幹部深入企業走訪,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完善服務企業的長效機制,營造“親商、愛商、幫商”的濃厚氛圍,使樟潭街道真正成為創業者的樂土,提高吸引力。富民壯村工程達到“雙實現、雙增長”目標,即實現農業總產值7467萬元,增長8%以上;實現農民人均收入9092元,比上年增長8%;到2011年底,全街道消滅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財政收入有新突破。2011年實現全年財政總收入超900萬元,力爭950萬元,增長17%;實現稅收收入543萬元,力爭550萬元,增長35%。
樟潭街道
樟潭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