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石城
金沙江峽谷景點
位於玉龍雪山東北面的金沙江峽谷之中,距麗江縣城約110多公里。
石頭城,不是用石頭壘砌的城堡,而是建築於一塊巨石之上的村寨。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巨石,而納西民族用智慧和勞動利用這塊巨石,並使之成為天下一大奇觀。
據史書記載,寶山石頭城建於元朝到元年間(公元1277--1294的),當時為麗江路宣撫司所轄的七州之一--寶山州治所,納西語叫“刺伯魯盤塢”,意為“寶山白石寨”,而“刺伯”即寶山。納西族先民大約在五六世紀的南北朝時期遷徙到這裡,那時寶山州內山脈縱橫,河谷深切,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元史·地理志》載寶山州情況說:“其先自樓頭(寧蒗縣永寧)徙居此二十餘世。”石頭城是一個天生岩石城,整座城建在一塊獨立的蘑菇狀岩石上,四壁陡峭,勢如刀削,猿猴也難攀爬上來。岩石上的居民在四周加築了一圈五尺高的石牆,使石城更易防禦和掩護,整個石頭城只有前後兩道門可以出入,關上城門就成了萬無一失的安全島。公元1253年,元太子忽必烈南征大理國,中路軍經四川過大渡河揮師南下,分別在金沙江的“木古渡”和“寶山”乘羊皮革囊和筏子橫渡,從寶山渡過來的元軍就駐紮在石頭城。昆明大觀樓長聯中的“元跨革囊”,其典故就出於此。大約在隋末唐初,曾有一支摩梭人從寧蒗永寧遷居寶山石城。他們不畏艱險,運用當地現成的石頭,修築石級梯田,從峽谷深處層層修築,直達距河谷兩三千米的高坡。有了這些錯落有致的梯田,才使得石頭城周圍這一片本來貧瘠的土地,變成了金浪翻滾的糧倉,也為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們所創建的文明史,增添了光彩的一頁。此外,著名的納西東巴象形文字中的兩部珍貴經書《養馬賣馬》、《買賣壽歲》也正是產生在寶山石頭城。
從雲杉坪山腳的黑白水河出發,沿盤山公路向北走,前行約100公里,就到了寶山鄉府所在地。在此下車,稍作休息,便要開始步行,沿山間小道前行約3小時,便可看到石頭城。從路邊的山樑上看寶山石頭城,它全然是一個巨大的石頭聳立於金沙江峽谷的陡峭山坡上,雄峙四周,東面是滾滾的金沙江,北方是雄險的太子關,西邊是逶迤的氂牛嶺,南側是岩石渡絕壁。因為巨石的獨特地理優勢,形勢險要,兼備攻守,所以古代納西族先民選擇了它。沿石城南面小道,拾級而上進入石城,你會看到城內房屋井然,巷道縱橫,宅院相鄰,有近百戶人家。往來居民祥和,與你閑坐聊談城外之事,如家人一般。石城裡街巷狹窄,但並不閉塞,也無礙交通,人們順勢就地建城,地面不平坦,卻是天然石路。石城裡民居群落,全部隨岩就勢,有的柱磉桌凳等均得用天生岩石稍加修琢而成,有的鑿廚中巨石為灶,有的把庭院中的巨石鑿成水缸,有的甚至將房中拒石修鑿成石床,所製作的很多生活用品可謂巧奪天工,支配和利用自然的科學水平,令人嘆為觀止。住在石城裡的居民善於農耕,他們把家園建在巨石上,把生活開墾到了巨石之外的土地上,他們壘造梯田,興建水利,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形成層層梯田環繞著巨石。5月麥熟,10月稻黃,碧綠金黃的麥海稻浪托舉著巨輪般的石城,是石頭城最美的季節。石頭城北面的陡峭岩峰,納西人稱為“刺伯太子關”,是為紀念忽必烈率領蒙古軍隊過此險關而取名的,當年千軍萬馬的蒙古軍隊就是從寶山石頭城下的金沙江對岩革囊渡江,南征大理國。宋理宗淳祜十二年(公元1252年),元太祖成吉思汗遣太子忽必烈攻打大理國,忽必烈率元軍由甘肅臨洮翻越康藏高原,兵分三路進逼麗江,忽必烈率中路軍,經寧蒗永寧直抵金沙江邊,隔江與石頭城相望。當時納西族首領麥良審時度勢,毅然選擇了歸附蒙古軍的戰略,他親赴石頭城金沙江邊的刺伯渡口,打開寨門,援引蒙古軍革囊渡筏。蒙古軍隊進入寶山,經過一座陡峭的岩峰,據傳此岩峰是玉龍雪山的尾巴,雄奇險要,蒙古軍順利逾越后,麥良便將此岩峰取名為“刺伯太子關”,以志元太子忽必烈經過此岩峰。巍巍寶山石城,向世人展示了納西先民的膽識與勇氣,是納西族巨型石雕藝術的傑作。遊人到此,感慨萬千,妙趣橫生,對這天然的石城嘆為觀止。遊覽寶山石城,得做好思想準備,110公里的路程路況也不太好,旅遊中會稍微艱苦一些。乘車地點在麗江縣城裡的汽車運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