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語

納西語

納西語,納西族的語言。納西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但也有學者認為納西族語言處於羌語支和彝語支分界點上,與這兩種語言具有雙向相似性。納西語分化為以麗江壩區為代表的西部方言和寧蒗永寧為代表的東部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於麗江、香格里拉、維西、永勝等市縣。此外,鶴慶劍川蘭坪、德欽、寧蒗永寧壩皮匠村和四川省木里縣的俄亞、鹽源縣的大咀、冷九主和西藏芒康縣的鹽井等地也使用西部方言。東部方言主要通行於寧蒗、鹽源、木里、鹽邊等縣。

基本簡介


納西語在語音方面的特點是:輔音分清濁,其中濁輔音較多;韻母以單母音為主,復母音較少,而且母音往往不分鬆緊。語言學者以雲南省麗江縣麗江壩的納西語為模本進行統計,共有三十九個聲母和二十二個韻母。納西語的聲調一般可分為高平、中平、低降和低升四種。在語法方面,詞序和助詞搭配是構成句法的主要手段,句子成分的基本順序為:“主語—謂語”式或“主語—賓語—謂語”式。在納西語的辭彙中,量詞顯得較為豐富。
納西語可劃分為東部和西部兩個方言區。東部方言區系指金沙江以東的納西族居住區,以雲南和四川交界處瀘沽湖摩梭人的語言為代表,操這種東部方言的約有5萬人。西部方言區包括整個金沙江以西的納西族居住區,以雲南省麗江縣大研鎮的語言為代表,操這種方言的大約有25萬人。而所謂納西語便是以西部方言作為基礎方言,麗江縣大研鎮白話為標準音點的。分屬東部和西部兩個方言區的人通話有困難,主要原因就在於地理環境和生活習俗等方面的不同使得許多辭彙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語言學者曾從兩種方言的常用辭彙中抽取出1500餘個詞進行比較,發現其中同源詞僅為900來個,佔60%左右,而非同源詞達近600個,約佔40%。即使是那部分同源詞,在發音的音位與音調等方面也有所不同。近些年來,有關部門雖在西部方言的基礎上制定出了一套納西文,但由於種種複雜原因,即使是在西部方言區的使用面也頗為狹小。
納西語有納西語口語和納西語書面語(即東巴文,又稱納西象形文字)之分。納西語口語較為簡便,一般多為2音或3音為一詞,書面語則以單音為一詞為主。

親屬關係


納西語和緬彝語支之間的近緣關係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它是否該包含在緬彝語支的語言在內的這點,依舊是有爭議的,有些人認為它是緬彝語支的一員,有些人則建議將納西語與緬彝語支組成一個新的語支;不過目前可以確定的是,納西語是藏緬語族的一種語言。

適用範圍


納西語民族房舍
納西語民族房舍
根據2000年的資料,使用納西語的人口總共有308,839人,其中有約100,000人是單語人口。另外有大約170,000 人以漢語、藏語、白語和英語等語言做為第二語言。納西語多數的使用者(20萬人)聚居於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少數散居於雲南、四川的臨近縣市,個別居於西藏芒康縣。另外亦可能有些納西語的使用者居於緬甸。
目前大約有75,000人通曉納西文字。另外,納西語是當地學校教授的語言,並且亦在當地的政府機構和市場等地使用,同時在麗江的納西族自治區里,許多當地的媒體亦以納西語來進行訊息的傳播。除了傳統的東巴文和哥巴文等文字以外,納西語亦可以拉丁字母進行書寫。
納西語下分數種方言,其中東部方言(金沙江以東的納西語方言)和被做為標準的麗江方言(屬西部方言)彼此間有相當多的差異存在。

語言特點


納西民族婦女
納西民族婦女
納西語分西部和東部兩個方言。西部方言的大部分地區,輔音都有p、ph,b、mb,堭、堭h,扷、n扷等4類,擦 音多分清濁,鼻音一般有m、n、嬜、怱。單母音有i、y、e、a、ɑ、o、u、嚕、對、對惏。輔音可多達44個, 母音可多達12個。語法方面一般使用“主語—賓語—謂語動詞"的次序。如果使用表示主語、賓語的助詞,可以有7種不同的句式。
形容詞用作修飾語,一般在被修飾詞後面,如果在修飾的形容詞後面加修飾助詞 ɡ對,形容詞就得移到名詞的前面。如bɑbɑ(花),xy(紅)d嚕(一)bɑ(朵)(一朵紅花),xyɡ對bɑbɑd嚕bɑ(紅花一朵)。動詞的前面加動態助詞,表示動作的情貌,如加le表示動作的流動性,主要在平面或傾斜面上活動,加ɡ對錶示由下向上的動態,加the或e表示動作開始實現,加e表示疑問。動詞後邊加me引起下文,在動詞和名詞中間加me表示前者修飾後者,ne用在動詞後面,表示動作的持續,i對用在動詞後面,表示說話人親自看見這種動作。se用在動詞後面表示動作的實現和完成。這種助詞,還有許多。納西族原有圖畫文字、象形文字和音節文字。1957年創製了拉丁字母的新文字,現在已根據修訂方案試驗推行。

語音


本段主要介紹大研鎮土語的語音和納西文拼寫。

聲母

 納西語
 納西語
d、t、dd、n、l和u、ee、e相拼時讀作捲舌音。zh、ch、rh、sh、r只和u、ee、e、er相拼,只有在和ee、er相拼的時候才和齒齦音出現對立。齦齶音和軟齶音在本族語中不對立。零聲母實際是喉音[h]或者[ʔ]。
西部方言麗江壩土語和寶山州土語有帶鼻冠和不帶鼻冠兩套濁塞音、濁塞擦音。這兩套輔音在其他土語已經合併:在大研鎮土語表現為鼻冠濁音,在東部方言表現為不帶鼻冠的濁音。

韻母

大研鎮土語有11個單韻母:i /i/、u /u/、iu /y/、ei /e/、ai /æ/、a /ɑ/、o /o/、e /ə/、er /ɚ/、ee /ɯ/、v /v̩/。還有一些介音加母音組成的複韻母,主要在借詞中使用。
和拼音一樣,納西文音節不能以i、u開頭,要冠以y、w。

聲調

(1)高徠平55,l
(2)中平33,不標
(3)低降31,q
(4)低升13,f,本族語很少用,主要用於早期借入的漢語入聲字
現代漢語借詞從一般從西南官話借入,西南官話的陰平、上聲對應納西語第2調,陽平對應第3調,去聲對應第1調。

方言


《納西語簡志》把納西語分成兩種方言(人數根據《簡志》的估計)。

西部方言

自稱納西,人口20萬人
(1)大研鎮土語,分佈在麗江市古城區大研街道和附近地區,3萬多人
(2)麗江壩土語,主要分佈在麗江市的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以及香格里拉、維西、德欽縣、貢山等縣的部分地區,14萬人
(3)寶山州土語,主要分佈在玉龍縣的寶山鄉大具鄉等地,1萬多人

東部方言

人口約4萬人
(1)永寧壩土語,自稱納,主要分佈在寧蒗縣永寧鄉和鹽源縣鹽井鎮。香格里拉縣自稱“瑪麗瑪薩”的一百多戶納西族也用這種土語。
(2)北渠壩土語,自稱納恆,分佈在寧蒗縣大興鎮等地
(3)瓜別土語,自稱納汝,分佈在鹽源縣沃底鄉等地
其中西部方言受漢語影響較大,東部方言內部差異較大。
史籍上稱納西族為“摩沙”、“么些”等。近年來摩梭人一般指操東部方言的納西族。

文字


傳統文字有東巴文和哥巴文,主要是東巴教的經師使用。瑪麗瑪薩人使用一種類似哥巴文的瑪麗瑪薩文,字數較少。
1957年通過了使用拉丁字母的《納西文字方案(草案)》,以西部方言大研鎮土語為標準音。1983年又對方案進行了修改。目前大約有75,000人通曉納西文字,大部分納西族均不懂納西文字。
納西族由祭司東巴用來書寫經書的兩種文字。
一種是圖畫象形文字,納西語稱之為“斯究魯究”(serjellvjel),意思是“木石上的痕記”(又譯為“木石之標記”或“木石之記錄”),絕大多數的東巴經用這種文字寫成。東巴所使用的另一種文字稱“格巴”(ggeqbbaq,),它是一種表詞的音節文字,當文字記錄語言時嚴格保持字和詞相對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據有關民族語文方面的政策和納西族人民的意願和要求,1956年6月始,選定西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大研鎮土語為標準音,設計了一套拉丁字母形式的《納西文字方案》(草案),並提交1957年3月在昆明召開的雲南少數民族語文科學討論會,通過了《納西文字方案》(草案),並報經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批准試驗推行。1981年,相關部門對《納西文字方案》(草案)組織修改。這套納西拼音文字方案,在小學進行雙語教學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