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縣

雲南省西北部大理州北部縣

劍川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大理州北部。縣境東西橫距58千米,南北縱長55千米,總面積2318平方千米,其中山區面積佔87.78%。總人口160471人(2020年),有白、漢、彝、傈僳、回、納西等民族,是州內主要白族聚居縣。劍川縣轄5個鎮、3個鄉。共有5個居委會、88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金華鎮

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山脈有老君山、石寶山、金華山、鹽路山、雪斑山等。礦藏有銅、鐵、鉛、鋅、煤、鹽岩。214國道、甸(南)六(庫)公路、平(坡)甸(南)公路縱橫縣境。名勝古迹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石刻石鍾寺石崖,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金華山田沙門天王像、寶和寺,石寶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019年12月,入選“2019年國家園林縣城”。

2020年5月17日,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歷史沿革


劍川西漢時為葉榆縣地,屬益州郡。
東漢屬永昌郡;蜀漢屬雲南郡
唐初屬劍南道姚州都督府;南詔時為劍浪詔,異牟尋收復鐵橋(今巨甸)設劍川節度(治所在鐵橋)。
宋代大理國時屬謀統府,設劍川節度又兼置義督貝僉。
元代劍川設義督千戶,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罷義督千戶改設劍川縣,屬鶴慶路。
明代劍川縣升為劍川州,隸鶴慶府。
清代屬麗江府,民國2年(1913年)改為劍川縣,民國3年(1914年)劃歸騰越道,1944年又屬麗江行政督察區。
1949年4月2日,中共滇西北工委在劍川發動武裝暴動,推翻國民黨縣政府,成立劍川縣人民武裝政權;8月1日建立政務委員會,9月在劍川設立滇西北行政專員公署,10月1日正式建立劍川縣人民政府。
1950年初,專署遷往鶴慶,3月又遷麗江,改稱麗江行政專區,劍川縣屬麗江專區。
1956年8月,劍川劃歸大理州,同時將蘭坪縣的富樂、新民等地劃歸劍川縣。
1958年10月,劍川同洱源、鄧川合併稱劍川縣。
風景
風景
1958年10月,劍川同洱源、鄧川合併稱劍川縣,縣城設在牛街區三營。
1961年9月,三縣分並,並將原屬劍川的喬后、源安邑等劃歸洱源縣,劍川恢復建制至今。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劍川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東鄰鶴慶,南接洱源,西與蘭坪、雲龍接壤,北與麗江毗連。縣境東西橫距58公里,南北縱長55公里,面積約2250平方公里。劍川地處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省級旅遊度假區大理、麗江之間,滇藏公路214國道縱貫縣內。

地形地勢

劍川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山脈有老君山、石寶山、金華山、鹽路山、雪斑山等,山區面積佔87.78%。縣城海拔2200米、縣內最高點雪斑山主峰海拔4295.3米,最低處米子坪海拔1973米。縣內地貌類型複雜、海拔高低懸殊2300多米,從垂直帶看,具有多層性。

河流

主要河流有金龍河、海尾河、白石江、彌沙河、象圖河等。縣內著名的壩子有金華壩、沙溪壩、馬登上蘭壩。

自然資源


境內河流眾多,水能資源蘊藏量21.96萬千瓦,連接川滇兩省和四地州的滇西北電網在劍川交匯。劍川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成礦帶區域,有銅、鐵、煤、花崗石等礦藏資源,毗鄰蘭坪鉛鋅礦。烤煙、芸豆、松茸、地參、山嵛菜、藥材等為可開發的特色生物資源。

行政區劃


截止到2013年劍川縣轄5個鎮、3個鄉:金華鎮、甸南鎮、沙溪鎮、馬登鎮、老君山鎮、羊岑鄉、彌沙鄉、象圖鄉;紅旗林業局。
鄉鎮居委會行政村政府駐地人口代碼郵編面積
金華鎮
東門、南門、西門、北門、城北
金龍、永豐、龍營、龍鳳、文榜、桑嶺、樂壽、新仁、邑平、金星、金和、梅園、三河、雙河、慶華、清坪、向前、文華
劍陽街4.70萬532931101671300305平方千米
甸南鎮天馬、發達、印合、桃源、獅河、回龍、海虹、永和、興水、朱柳、西中、龍門、白臘、玉華、上關甸、白山母天馬3.70萬532931103671301288平方千米
沙溪鎮寺登、東南、華龍、北龍、四聯、甸頭、沙坪、石龍、長樂、鰲鳳、燈塔、溪南、紅星、聯合寺登街2.30萬532931104671302292平方千米
馬登鎮馬登、后甸、甸所、江南、文屏、塔燈、玉龍、黃花、太平、新民、新華、東華馬登2.05萬532931105671306312平方千米
老君山鎮富樂、新生、杉樹、美水、新和、富民、建基、官坪、官宅、啟文富樂1.65萬532931106671307258平方千米
羊岑鄉興文、楊家、金坪、石登、中羊、新松、六聯興文1.20萬532931201671305350平方千米
彌沙鄉大邑、彌新、東庄、西庄、文新、岩曲下登0.90萬532931202671303286平方千米
象圖鄉象圖、江頭、下登、豐登、沽泥盆核桃樹0.56萬人532931203671304250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縣常住人口160471人。

政治


縣委書記:聶金輝

經濟


概況

2011年劍川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6.07億元,增長14.2%,其中:一產3.66億元,增長5.4%;二產8.01億元,增長21.7%;三產4.4億元,增長9.9%。完成財政總收入2.43億元,增長46.3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31億元,增長33.87%;財政支出7.8億元,增長19.44%。
2013年劍川縣實現生產總值23.32億元,增長15.6%。完成財政總收入3.57億元,增長18.82%,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8億元,增長34.49%;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2.29億元,增長20.42%。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6.81億元,增長54.43%。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35億元,增長22.9%。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3億元,增長15%。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達36.5億元和13.99億元,分別增長18.9%和15.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56元,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4612元,增長18.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25‰。
2020年5月17日,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第一產業

2013年新種植泡核桃12萬畝,建成蔬菜大棚500畝,種植中藥材5萬畝,馬鈴薯種薯1.5萬畝,瑪咖3500畝,香蔥1500畝;新建4個肉牛凍精改良點、5個標準化生豬養殖場,啟動萬頭生豬養殖場建設。全年財政支農資金達2.29億元,增長3.1%,其中農民直補資金3636萬元,增長13%。糧食總產86483噸,增長3.17%;收購煙葉9.75萬擔,煙農收入1.54億元,增長14.6%。完成農業總產值10.66億元,增長14.6%,畜牧業產值4.61億元,增長10.6%。

第二產業

風景
風景
2008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穩步增長,共生產生鐵13.99萬噸,增長11.12%;鎘1316噸,增長75%;水泥58.9萬噸,增長52.59%;發電1.46億度,增長33.28%。劍川有色金屬冶鍊廠年產5000噸粗銅和3萬噸硫酸生產線建成投產。加大對鵬發公司年產10萬噸電鋅生產線的前期工作協調力度。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管理,制定了《劍川縣探礦權管理辦法》。編製了《劍川縣工業園區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劍川縣工業園區總體規劃》,通過了省級審查。編製了年產20萬噸粗銅冶鍊項目建議書。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將尾氣回收、制酸減排、燒結減煤、尾渣處理循環利用、凈化污水、改造鍋爐作為節能降耗減排增效的重點,強化目標責任制,加強監管,企業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工作逐步進入了良性循環階段,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5%的目標得以實現。
2013年劍川縣籌集園區發展資金1195萬元,建成標準廠房1.6萬平方米,收儲工業用地728.72畝,引進7家企業入駐,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4.4億元。丹增公司年產20萬噸硫酸、益雲公司合金鋅粉及煙氣回收系統、雙河煤礦礦井技改和方圓石雕石材加工等4個列入州級考核的工業項目進展順利。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9.35億元,增長27.5%,萬元GDP能耗下降了2.7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風景
風景
2013年劍川縣組建了旅遊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景風閣古建築群和海門口遺址被列入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獅雙絕”認證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石寶山歌會節被評定為“雲南省最具影響力的旅遊節慶活動”;“劍川木雕”成功註冊國家地理標誌商標。在全州首家開展星級客棧評定工作,評定星級客棧19家。佳利酒店、方達酒店、沙溪蘭林閣酒店、沙溪古鎮服務中心、水閣潭玉水寨和墨斗山木雕文化產業園等旅遊服務項目建設加快。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50.45萬人次,增長44.9%。新建和改造鄉鎮農貿市場2個,建成鄉鎮商貿中心1個、標準農家店15個。完成農產品出口33萬美元。

脫貧

2020年5月16日,雲南省人民政府發布通知,經過縣級申請、州市審核、省級核查和第三方實地評估檢查等程序,劍川縣已達到貧困縣退出標準,符合貧困縣退出條件,現批准退出貧困縣。

文化


文化藝術

白曲
風景
風景
白曲即白族民間歌謠。劍川是白族民間歌謠的主要發祥地,被稱為“白曲之鄉”。列為全國藝術家科重點科研項目的《白族民間歌謠集成》收編的479首歌謠中,劍川的作品佔50%以上,以其數量多、質量高、品種全、流傳廣而著稱於世,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歌詞結構為“七七七五”式“山花林”,四句為一段,兩段或若干段為一首。如《白月亮》:“白月亮呀白姐姐,白姐身穿漂白衣,白繡花鞋穿腳上,白羊皮斜坡。白米白面吃進肚,白講白說白費氣,白天人多難開口,白月下相會。”白曲常在田間地頭及石寶山歌會等民族節日里演唱,龍頭三弦伴奏。其內容有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等。風格獨特的有反意歌、諧音調、一字曲等。
本子曲
本子曲是流行於劍川的白族曲藝品種,其唱詞亦為“山花體”,唱本有故事情節,長於抒情。現仍廣泛流行的本子曲傳統唱本有《鴻雁帶書》、《出門調》、《月里桂花》等50多篇。《鴻雁帶書》反映的是出門做木匠的丈夫久不還鄉,妻盼夫歸的情景。另一部反映木匠出門苦情的代表作是《出門調》,全篇分為被逼、離鄉、冤情、妻怨、夫淚5個部分,共200多行。曲折反映白族社會生活的《黃氏女對金剛經》共2300多行,是迄今搜集到的最長的白族民間敘事長詩,已在日本出版。
劍川古樂
劍川古樂由4類曲種組成。一是古曲,有《浪淘沙》、《南清宮》等,其中一些古曲屬早已失傳的唐宋詞譜,如《浪淘沙》即由呂洞賓所創。二是洞經音樂,有《嫦娥歌》、《醉楊妃》、《八卦腔》等30多首,其中《八卦腔》據考與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所創的舞曲《紫微八卦舞》關係密切。過去,洞經會遍及劍川縣各地,參加者都為會演奏樂器的文人學士及民間藝人。三是阿吒力佛腔,有《大佛腔》、《眾等皈依》、《香贊》等100多首。在文化館的配合下,中國音像大百科編輯部將劍川阿吒力佛腔收入《雲南佛樂》(磁帶三盒)正式出版,向海內外公開發行。四是道腔,有《長梵白鶴》、《集福迎祥》、《五召請》等40多首,其曲調自成一格,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在大理州乃至全省,能較為全面掌握阿吒力佛腔、道腔及其科儀錶演的僅有劍川的一些老藝人。
東山打歌
東山打歌流行於劍川東山,為自娛性的白族舞蹈,其動律在腿、腳,動作渾厚樸實,均為全腳掌著地,踏實沉重,一步一頓,踏地而歌,節奏鮮明,風格粗獷大方,富有原始古樸的韻味。劍川文化工作者根據東山打歌改編創作的白族歌舞《肖拉者》,代表白族參加第三屆中國藝術節全國56個民族歌舞薈萃的“九州奇葩”晚會演出並獲獎。爾後又改編為白族集體舞,在1996年在州慶四十周年時全州推廣普及獲成功,結束了白族沒有集體舞的歷史。

民風民俗

石寶山歌會
石寶山歌會石寶山歌會是白族地區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一在石寶山舉行。被譽為“白族歌城”的石寶山萬人對歌會,是白族風情的集中展現,所許的白曲已被收入國際著名民歌歌目。
火把節
風景
風景
火把節傳統的白族火把節於每年夏曆六月二十五日舉行。白族稱火把節為“夫望吾”,意即六月狂歡節。火把節這天,家家戶戶六前豎小火把,每個村都要豎幾柱大火把。火把頂端紮上“五穀豐登”彩色升斗,四周插上彩旗、花束,還有彩繩繫上的一串串火把梨、花紅、棠梨。五彩繽紛的大火把拔地而起,格外壯觀。
繞海會
繞海會繞海會於每年夏曆六月十五日在劍湖邊舉行。這天,劍川壩子四鄉八寨的白族群眾都聚集到劍湖邊,以村為單位,成群結隊,開展繞海活動。一路上唱白曲,跳霸王鞭舞,還到本主廟裡燒香磕頭。活動時,常以某村為起點和終點,繞海一周方結束。
青姑娘節
青姑娘節每年正月十五日,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婦女都要過傳統“青姑娘”節。傳說,青姑娘是一位美麗、勤勞、善良的姑娘,被迫做童養媳,遭受婆婆、丈夫的虐待,“挑水幾擔要計數,討火遲回罵連聲,身子打成破竹桿,膽戰心又驚……”過著非人的生活。她發出怒吼:“牆上人影難成畫,水底撈月白費神,萬丈鐵鏈纏住身,難鎖我的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她只得跳進海尾河,以死來反抗吃人的封建婚姻制度。為了悼念青姑娘,白族婦女在每年正月十五日紛紛聚會,開展祭奠活動。晚上,她們抬著青姑娘的偶像,走遍村中的大小巷道,邊走邊唱敘述她悲慘遭遇的長詩《青姑娘》。
本主會
本主會本主崇拜是白族獨有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為主,是本地區的保護神。本主廟前建有戲台,本主廟內除供奉本主外,還供奉其夫人子女和侍從等。他們的像常用松柏雕成、造型古樸生動,富有地方特色。列為本主的神,大都是有功於民者。每年的本主誕辰都要舉行盛大的本主會,時間1至3天不等。本主會期間要舉行迎本主的儀式,開展唱戲、耍牛、唱白曲等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屆時,還在家中宴請親朋好友。
梨花會
梨花會梨花會是白族傳統盛會,在每年梨花盛開時節舉行。陽春三月,遍布在劍川壩子里、坡地上、河谷間的座座梨園都披上了潔白雅緻的素裝,棵棵梨樹上綴滿了耀眼的白花。梨園裡蕩漾著美的韻味,在春風裡搖曳的梨樹枝條,彷彿向人們頻頻招手。人們三五成群,或親朋同聚,或舉家共樂,紛紛到梨園裡野餐,開展春遊活動。
栽秧會
栽秧會栽秧會是上蘭、沙溪等地的白族群眾在栽秧會節舉辦的民俗活動。常在田間演唱具一格的栽秧調。田頭上,專門聘請來年民間藝人在打擊樂配合下高奏嗩吶伴奏;田壩栽秧的群眾一面高唱栽秧調,一面栽插,氣氛熱烈、活躍、充滿了農家的歡樂。栽插結束時,在田間開展“打吉打掛”的習俗活動。常由一些人扮成縣官司、府官、田公地母、師爺等角色,俗稱“三班三房”,演唱吹吹腔。

地方特產

畫氈
畫氈是劍川白族特有的民間工藝品,主要產於上蘭、馬登、彌沙等地。其工藝過程是由畫師用木筆蘸麵糊在白羊氈上作畫,然後放進盛有茜草等植物顏料的大鍋內煮沸浸染,晾乾后剝去面痂,稍加整修即可。畫氈圖畫古樸大方,有魚躍龍門、麒麟送子、公雞報曉等,還有花卉鳥獸等變形的白族民間圖案。畫氈是山區青年婚嫁的必備嫁妝,有生活紅火,吉祥如意的寓意,因而備受喜愛。
蘭花
風景
風景
劍川蘭花栽培歷史悠久,清雅素白、幽香宜人的素心蘭(小雪素)、大雪素(大素心)為特產傳統名花。新開發的劍川地產蓮瓣蘭花,以花姿優美典雅,花香幽遠,花奇罕見而聲名鵲起,連續幾年在中國蘭花博覽會上獲金獎,中國著名蘭花專家吳應祥研究員為此專門題字“劍川蘭花”,資鼓勵。產於石寶山的蓮瓣蘭奇花“劍陽蝶”,副瓣蝶花明顯,形如彩蝶,珍貴神奇,獲國家註冊證書。其他躋於全國名品蘭花之列的還有青奇素、陳氏荷(大荷紅蓮瓣)、金華梅、玉蝶蘭等。
松茸
松茸俗稱雞縱,為野生珍貴菌類。香味獨特,鮮嫩可口,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粗蛋白、粗脂肪及維生素等,營養價值高,具有強身益胃及防癌作用。劍川松茸形態好,品質優良,蟲害少,出菇期長,有“蘑菇王”之稱。
牛肝菌
牛肝菌味道鮮美,食而不厭,俗稱美味牛肝菌。其富含氨基酸、優質蛋白質以及單糖、二糖和抗癌的多糖,是名貴的“山珍”。

交通


2013年大麗高速公路建成通車。214複線二期路基工程、環城南路、環城西路全面完工,縣城五縱五橫交通網路基本建成。馬象公路全線打通,劍鶴公路改擴建、國道214線劍川段改建工程列入了省、州計劃。

社會


水利

2013年老君山水庫年內竣工,總投資7395萬元的配套輸水工程開工建設,金華鎮東片區安全人飲工程即將竣工,大幹場水庫擴建工程通過省水利廳技術審查,黑潓江沙溪段治理項目可研通過省級評審。建成“五小水利”工程2547件,解決了10500農村人口和5058名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完成投資4100萬元,實施溝渠建設204.47公里、愛心水窖800口、山區半山區水窖400口。

基礎設施

2013年劍川縣改造中低產田地16988畝。建成馬登煙葉收購站。完成風電裝機82兆瓦。縣城供水改擴建、甸南中心集鎮建設、馬登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彌沙35千伏輸變電工程、10千伏以下農網升級改造工程、象圖海門電站全面開工。創建羊岑、馬登兩個省級“生態鄉鎮”和20個州級“生態村”。

教育

2013年劍川一中、城區幼兒園晉陞省一級三等完中和省一級三等示範幼兒園,民族中學申報省二級二等完中通過州級驗收。初中學業水平測試繼續保持全州前列。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現全覆蓋。排除學校D級危房8054平方米,加固改造B、C級不安全校舍6000平方米。金華二小完成整合搬遷,金華一小整體搬遷和民族中學校舍建設項目全面開工。

衛生

2013年完成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申報二級甲等醫院初評工作,實施中醫院改擴建和疾控中心、5個鄉鎮衛生院、15個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項目。新農合參合率提高1.01個百分點,實現了定點醫療機構的醫療費用實時結算,補償住院門診68.46萬人次5319.53萬元,分別增長4.36%和37.47%。全面完成2013年婦幼健康計劃任務。

生態保護

2020年2月12日,劍川縣入選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名單。

旅遊


風景名勝

沙溪、寶相寺、石寶山、寺登街、石鐘山石窟、海雲居。

代表人物


獲得榮譽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縣榜”。
2020年5月14日,劍川縣被認定為雲南首批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
2020年7月,入選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第一批)。
2021年1月,劍川縣入圍2021-2023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