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源縣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轄縣

鹽源縣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青藏高原東南緣,雅礱江下游西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00°42′09″-102°03′44″,北緯27°06′31-28°16′31″。全縣東西長約133.6公里,南北寬約129.4公里,總面積8398.6平方公里。

截至2019年6月,鹽源縣轄34個鄉(鎮),共247個村、5個社區,1857個村民小組、42個居民小組,有彝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等21種民族居住。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鹽源縣常住人口為340898人。

鹽源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15年的110.34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37.29億元。2020年2月18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鹽源縣退出貧困縣。2020年9月22日,榮獲2019年度四川省糧食生產“豐收杯”。

歷史沿革


商周及戰國之時,為西南夷笮人游牧之地。
西漢元鼎六年(111年)正式置定笮縣、大笮縣,隸屬越郡。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后,大笮縣併入定笮縣。
晉及南北朝仍置定笮縣。
北周天和五年,改定笮縣為定笮鎮,隸屬嚴州
隋代,定笮鎮仍置。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昆明縣,隸屬州。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征討松外夷人,在其地設昆明縣。至德元年昆明、昌明二縣為吐蕃所佔據。
唐觀元十六年,唐收復昆明縣,昌明縣廢治。
咸通六年後,南詔佔據昆明縣,改設為香城郡。
大理時期,香城郡廢治,為部落如庫部所據,隸屬善巨郡。
元至元十四年,如庫部內附,立鹽井管民千戶,至元十年增設金州。至元十七年改鹽井管民千戶為閏鹽州,以儷儷部設普東州,隸屬德平路。至元二十七年,立柏興府,合併普樂、閏鹽為州。改金州為金縣,並隸柏興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柏興府改隸雲南布政使司。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降柏興府為柏興州。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廢柏興州,改置鹽井衛軍民指揮使司,領轄打沖河中左千戶所、馬剌長官司。
清初仍置鹽井衛。清雍正六年(1728年)鹽井衛改置鹽源縣,並將鹽源原轄阿所拉地划設鹽邊廳,隸屬寧遠府。鹽源縣瓜別設別安撫司。
民國元年(1912年),(仍設鹽源縣,並將鹽中(西昌市佑君鎮)划屬鹽源縣管轄。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鹽源縣隸屬第十八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7年)隸屬寧屬屯墾委員會。
1950年鹽源隸屬西昌專區。
1952年鹽源縣城由衛城遷治鹽井。
1964年改為鹽源彝族自治縣。
1978年隨西昌地區併入涼山州,複名鹽源縣。
2021年8月,被列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鹽源縣位於青藏高原南緣,雅礱江下游西岸。地理坐標:東經100°42′09″—102°03′44″,北緯27°06′31″—28°16′31″。隸屬涼山彝族自治州。東隔雅礱江與西昌市、德昌縣米易相望,南接鹽邊縣,西連雲南省寧蒗縣,北與木里藏族自治縣冕寧縣山水相連。總面積8398.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鹽源縣境內地形以四周高山峽谷,中部丘陵盆地為總特徵。一般海拔在2300米至800米,最高海拔4393米,最低海拔1200米。

氣候

鹽源縣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全年無霜期201天,年均氣溫12.1℃,最高溫度30.7℃,最低溫度零下11.3℃。縣境冬春乾旱,夏秋雨量集中,雨熱同季,日照充足,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典型立體氣候特徵,年均降水量855.2毫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止2012年,鹽源縣幅員面積8398.6平方公里,其中盆地面積1049平方公里,擁有耕地82萬畝,已利用耕地僅52萬畝,尚有30萬畝荒地可待開發。

礦產資源

鹽源縣境內蘊藏著鹽、鐵、煤、金、銅等41種礦產資源。

動物資源

鹽源縣境內生息著黑頂鶴、熊、獐子等多種珍稀動物。

藥材資源

鹽源縣所產珍貴藥材種類豐富,有貝母、大黃、五味子、當歸、南星、丹皮、丹參、山楂、烏梅等上百科名貴藥材,可入葯的植物1400多種;有動物藥材熊膽麝香,水獺、羌活魚等13種。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鹽源縣轄8個鎮、25個鄉、1個民族鄉,共247個村,5個社區居委會,1857個村民小組,42個居民小組。
下轄區劃
鹽井平川衛城梅雨
黃草白烏瀘沽湖樹河
雙河干海下海棉埡
博大桃子前所巴折
阿薩右所長柏窪里
沃底金河蓋租大河
鹽塘田灣藤橋大草
甘塘馬鹿德石巫木
梅子坪
民族鄉大坡蒙古族鄉

人口民族


2019年鹽源縣約35.6萬人。民族有漢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21個民族分佈。
2021年6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鹽源縣常住人口為340898人。

經濟


綜合

2010年鹽源縣完成生產總值49.71億元,較2009年增長19.6%,總量位居涼山彝族自治州第五,增速位居全州第三。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完成31.11億元,較2009年增長37.0%。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20億元,較2009年增長17.1%。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5.86億元,較2009年增長18.7%;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21億元,較2009年增長27.5%。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4192元,較2009年增加669元,較2009年增長19.0%。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17元,較2009年增加1267元,增長9.8%。
2017年,鹽源縣地區生產總值813003萬元,總量全州排名第五位,同比增長6.2%,增速全州排名第九位。
鹽源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15年的110.34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37.29億元,總量排位由全州第5名上升至第4名。“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2.16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1.37倍,年均增長6.47%。2020年,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86億元。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48億元,是2015年的1.44倍,年均增長7.6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0545元、14953元,分別是2015年的1.39倍、1.69倍,年均增長6.74%、11.06%,城鄉收入倍差由2.49降至2.04。

第一產業

2010年鹽源縣新種植蘋果1.28萬畝,全年蘋果產量達到5.6億斤,實現產值2.58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23.3萬畝馬鈴薯基地實現產量6.18億斤,實現產值1.14億元;種植辣椒6.8萬畝,產量達1.16億斤,實現產值1.3億元;畜牧業產值實現7.74億元;合同種煙7.33萬畝,完成計劃內煙葉收購22.42萬擔,實現產值1.3億元。

第二產業

2010年鹽源縣實現工業總產值57億元(現價),同比增長63.5%,“規上”企業增加至36戶,入駐潤鹽工業集中區9戶。
鹽源縣
鹽源縣
2010年鹽源縣水電產業已建電站16座8.22萬千瓦,在建電站9座20.12萬千瓦,擬建電站19座18.38萬千瓦。礦冶、煤炭、建材、農產品加工項目獲得重大進展,部分項目建成投產。平川鐵礦完成135萬噸原礦生產任務,實現工業總產值11.06億元,40萬噸選礦廠建成投產,後備礦山勘探項目紮實推進。衛城三塊石70萬噸鐵選廠建成投產。八達硅廠新上一台6300千伏安電熱爐投入運行。30萬噸還原鐵項目已經開工建設。干塘煤礦技改完成投產5000餘萬元。金冠100萬噸水泥廠工程量已完成95%以上,完成投產3億元,預計2010年4月試產。金河蕨箕坪100萬噸石灰石項目已投產。

第三產業

2010年鹽源縣共接待遊客80.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76億元。

文化


鹽的傳說

在鹽源,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即“摩梭(即納日人)牧羊女”發現鹽井的傳說,認為鹽源縣城白鹽井的鹽水是古時當地摩梭人的一位牧羊女發現的。據說這位牧羊女在放牧羊群時,看到羊群經常爭飲鹽井流出的帶有鹹味的水,才知道羊喜歡喝鹽水,而這種鹽味也是人的飲食所必需的。於是,她就把這個鹽井的地點告訴了漢人,從此漢人就來開採這座鹽井製鹽了。當地摩梭人責怪牧羊女把這個秘密告訴了漢人,引誘漢人來到鹽井地區,將會排擠當地摩梭人,因此便殺死了這個摩梭牧羊女。後來,創辦鹽井的漢人為這個摩梭牧羊女建廟塑像供奉,紀念她發現鹽井的功勞。所以鹽源縣的中心就叫“鹽井鎮”。

地區特產

金邊白瓜子
金邊白瓜子出自一種俗名為“砍皮瓜”的南瓜,瓜子潔白,皮的邊緣有一圈獨特的金邊、粒大飽滿,營養豐富,是榨油的原料,每年產量在100萬公斤以上。
花椒
鹽源縣是花椒盛產地之一,品種有正路和大紅袍。由於獨特的自然氣候和地理條件,鹽源花椒具有純香和麻味足的特點,是川菜必備的佐料,鹽源縣種植花椒8.5萬餘畝,年產商品椒150萬公斤。鹽源花椒以其上乘的質量,在許多大中城市佔有一席之地。沿雅礱江一帶,因氣候適應,種植了九葉青花椒,面積約上萬畝,色、香、味均不亞於金陽青花椒。

交通


鹽源縣城東距西昌市153公里,北距木里縣城103公里,西距瀘沽湖118公里。
鹽源有五條公路通道,一條水運通道。五條公路通道是:307線(西昌市——鹽源縣——瀘沽湖);兩鹽路(鹽源縣——鹽邊縣);鹽寧路(鹽源縣——雲南寧蒗縣);鹽樹路(鹽源縣——二灘庫區);鹽木路(鹽源縣——木里縣)。一條水運通道是二灘庫區雅礱江水運航道(至攀枝花市)。縣內已形成通鄉公路網,鹽源縣公路通車里程1650公里。

社會


基礎設施

2008年鹽源縣干海、雙河、下海、白烏、大河通鄉油路全部竣工並投入使用,瀘亞路續建工程已完成路基工程;鹽米路工程進展迅速,路基工程完工;竹巴公路,桃子鄉、茅坪子村、藤橋村、芭蕉灣村、德壁村、桃子村、三家村9條通村公路全部完工。實施7600畝中低田土改造,完成棉椏苦竹壩和雙河五台山土地開發項目,新增耕地9070畝。投入水利建設資金3746萬元,各類水利工程建設項目開工174處,梘槽溝水庫和梅雨大堰等21個病險塘庫堰險險加固進展順利,加固堤防13.5公里,新增有效灌面1500畝,新增節水灌面2000畝。

教育

2008年鹽源縣政府投入1200萬元新建鹽井小學民族小學教學樓,民族中學學生宿舍樓和幼兒園綜合樓,完成民族中學學生宿舍樓、鹽井小學和民族小學教學樓主體工程。
撥款150萬元完成了12所村級小學改造工程。裝備了14所中學、72所完小、142所村小的現代遠程教育設備。招考了138名新教師和152名“特崗教師”充實教師隊伍。

衛生事業

2008年鹽源縣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88.4%,全年3.8萬餘人次受益。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完成鹽塘、甘塘、金河、長柏4個鄉衛生院業務用房新建、改擴建工程。醫護隊伍得到加強,招聘了20名醫護人員充實醫療衛生單位。鹽源縣人口出生率為12.1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8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4.19%,綜合避孕率85.24%。

社會保障

鹽源縣民風
鹽源縣民風
鹽源縣完成桃子草麂、博大馬道子等村“三房改造”完工,項目復蓋1100戶5000餘人;花碉、寶清等7個重點貧困村的新村建設任務完工,項目復蓋1242戶4600餘人;康復村房屋改造、飲水工程、村道建設、產業扶貧、學校醫院建設項目完工。各級各類扶貧資金累計投入近3000萬元,鹽源縣3.8萬餘人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3000餘名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二是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全年實施醫療資助救助4.9萬餘人次,發放救助資金300餘萬元。三是及時開展應急救援。劃撥救災資金199萬元,及時開展救災救援,確保鹽源縣34個鄉鎮247個村受災群眾基本生產生活得到保障。四是加快住房建設步伐。啟動了科技培訓中心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實施了中小企業發展局等7個單位經濟適用住房建設,計劃建設經濟適用房436套3.91萬平方米、政策廉租住房72套3600平方米,解決縣城508戶2286人的住房困難。

旅遊


草海

瀘沽湖
瀘沽湖
15000畝草海,是鑲嵌在瀘沽湖東面的翡翠。37種水生植物,42種珍禽異鳥,再加之11種魚、蝦、貝、螺、蛙,構成罕見的生物大觀園。

走婚橋

生活在“母系家庭”的摩梭人,奉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這座橫跨草海、連接兩岸村落的木橋,長達300餘米,為“走婚”的“阿夏”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天下第一愛情鵲橋。”

黑喇嘛寺

建在草海旁的黑喇嘛寺,是藏傳佛教最古老的“本波教派”(黑教)宗教場所。是瀘沽湖唯一的黑教寺廟。寺廟按律舉行的法事活動,成為摩梭人盛大的節日。

扎窩洛碼頭

公母山
公母山
草海摩梭部落村寨。地處草海邊沿深水區。村內有大型摩梭
歌舞場所,湖邊有餐飲住宿場館和水路碼頭。

洛窪堡

摩梭洛窪部落村寨臨湖的半島山包。建有望海亭一座。登上洛窪堡,左看“草海”綠波翠,右看“亮海”碧浪連天,瀘沽湖秀色盡收眼底。

博凹灣

洛窪半島至博凹半島之間的湖灣,是瀘沽湖最優美的湖灣之一。

博凹半島情侶樹

草海走婚橋
草海走婚橋
博凹半島的山坡上,有兩棵青松長至半中時陡地左彎右
橫,兩樹相連,交織一起,形如拱門,構成天地靈氣的奇觀。

轉山古道

鳥覺山屬後龍山脈,茂林中隱藏著摩梭人“轉山”的古道。古道翻越後龍山脊,可經博凹湖灣,到洛窪摩梭部落村寨。“鳥覺—洛窪”轉山古道,是游山看水的黃金線路。

後龍山

後龍山是楔入瀘沽湖心的一個長島,逶迤長達4公里。後龍是摩梭神話傳說中的男山神,他與格姆女神是一至至愛情侶。

窪垮湖灣

瀘沽湖地域開闊,橫面的女神山,秀美的安娜俄島,還有十里沙岸,都在湖灣畫圖中,此處的碼頭景象十分特別,數十條色彩鮮亮的遊船,不是停靠岸邊,而是隨意漂浮在水中。經過湖灣的沿湖公路通往雲南麗江。

安娜俄島

達祖湖灣中的安娜俄島,是瀘沽湖的一顆珍珠。小島林木蔥籠,島岸怪石玲瓏。沿曲徑登上島顛,前年,大半個瀘沽湖盡收眼底;后觀,巍巍女神山高聳雲間。

格姆女神山

格姆女神山海拔3754.7米,是瀘沽湖四周最高的山峰。從達祖納西村后的轉山古道,經柏香林,可到頂端女神廟、女神洞。

瀘源崖

瀘沽湖總容積在19.53億立方米,超過雲南滇池。湖水補給除雨量和四川泉水外,主要在於瀘沽湖自身的地下水。瀘源崖就是瀘沽湖地下水的出水口所在地。

獲得榮譽


2020年1月2月,2020年中國防貧效率“百高縣”排名42。
2020年2月18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鹽源縣退出貧困縣。
2020年3月31日,鹽源縣入選2019年度四川省農民增收工作先進縣(市、區)。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縣榜”。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縣城”。
2020年9月22日,榮獲2019年度四川省糧食生產“豐收杯”。
2020年12月3日,入選第五屆四川省文明城市。
2020年12月28日,獲得第五屆四川省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2021年2月,入選2020年度四川省農民增收工作先進縣(市、區)名單。
2021年8月10日,入選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