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走婚的結果 展開

走婚

摩梭人的傳統婚姻習俗

走婚是雲南和四川的少數民族摩梭人的獨特婚姻方式,摩梭人是母系社會,除了少數因為要增加家庭勞動人口而娶妻或招婿外,基本上沒有婚姻制度。走婚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通過男到女家走婚,維持感情與生養下一代的方式。由於母系社會中由女性當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歸母家生養,生父會在滿月時公開舉辦宴席,承認彼此的血緣關係,避免發生同父亂倫。男性稱女情人為“阿夏”,女性稱男情人為“阿注”。

摩梭人在白天,男女很少單獨相處,只有在聚會上以唱歌、跳舞的方式對意中人表達心意。男子若是對女子傾心的話,在白天約好女子后,會在半夜時分到女子的“花樓”(摩梭成年女性的房間,獨立於祖母屋即”家屋“外),傳統上會騎馬前往,但不能於正門進入花樓,而要爬窗,再把帽子等具有代表性的物品掛在門外,表示兩人正在約會,叫他人不要干擾。然後在天未亮的時候就必須離開,這時可以由正門離開。若於天亮之後或女方家長輩起床之後再離開,則會被視為無禮。

走婚習俗


走婚橋
走婚橋
摩梭族,這個素有“女兒國”之稱的民族,這裡仍保留母系社會制度,摩梭族的一切都由女性支配。摩梭族有一種獨特的婚姻方式——走婚,走婚在摩挲語中叫“色色”,意為“走來走去”,它形象地表現出走婚是一種夜合晨離的婚姻關係,男女雙方沒有婚姻關係,只有在晚上男方會到女方家居住,白天仍在各自家中生活與勞動。一到夜晚,男子會用獨特的暗號敲開女子的房門。走婚的男女,維繫關係的要素是感情,一旦發生感情轉淡或性格不合,可以隨時切斷關係,因此感情自由度較高,在性事方面也是女方佔主要地位,女方一旦不再為男方開門,走婚關係就宣告結束。

地理位置


從地圖上看,瀘沽湖、鮮水河位於雅礱江上下游,行政上的地理位置是雲南省麗江市東北部的川滇交界處。江河孕育文化。藏學家任新建說,《唐書》里記載的東女國範圍就在今天川、滇、藏交匯的雅礱江和大渡河的支流的大、小金川一帶。走婚制度是母系社會的標誌,雅礱江流域當年很可能被這樣的婚姻制度所主宰。但綿延的走婚文化帶最終與東西向的漢藏大通道-川藏線相遇了,大通道的非走婚文化淹沒了走婚文化,只剩下兩個孤島:鮮水河、瀘沽湖。

相關影響


走婚是母系社會中重要組成部分。成年男子“走婚”是一種傳宗接代的途徑,只是不同於其他民族的一夫一妻制,他們是日暮而聚,晨曉而歸,暮來晨去。摩梭人走婚有兩種方式:一種叫“阿注”定居婚;一種叫“阿夏”異居婚。不管那種婚俗都得舉行一個古老的儀式,叫“藏巴啦”,意思是:拜神和祭祖。在女方家舉行這個儀式,時間一般在半晚,不請客、不送禮,朋友們也不參加。這個禮儀是由男方家請一證人把求婚者領到女方家,當然是男女青年早已有了感情了,不存在媒妁之言,母舅之命。她(他)們的母親及舅舅默認后才舉行,男方家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把帶來的禮品按規矩放在火塘上方鍋樁的平台上及經堂里的神台上,向祖宗行禮,向鍋灶行禮,再向長輩如舅舅、媽媽、姐姐行禮,然後接受長輩和姐妹們的祝福。送去的禮品按老幼、尊長各有一份。你的心上人“阿夏”必須按摩梭人裝飾,從頭到腳精心打扮。男方會得到女方精心用摩梭麻布親手織成有摩梭特色的花腰帶。女方家決不會向男方家攤派錢物。她們認為男女相愛是平等的,比什麼都重要,感情是摩梭人“走婚”的重要因素。當證人向“阿夏”的母親、舅舅們交待完后,從此男女雙方就公開化了,“阿夏走婚”不請客,不操辦,這種古老的風俗儉樸、省事,整個儀式一個小時即可完成。

阿註定居婚

“阿注”定居婚。摩梭男女青年通過“走婚”儀式后或從男女雙方家搬出居住在一起,或男方到女方家居住,也有女方到男家家居住的,但后兩者並不多見,他們長年相守、生活在一起,撫養著下一代。這種定居婚為“阿注”定居婚。

阿夏走婚

雲南走婚
雲南走婚
“阿夏走婚”:每當夜幕悄悄降臨后,這個家庭中成年男人們就出去了,他們當中有各位舅舅、哥哥、弟弟,各奔東西南北,去自己的“阿夏”家。對方的姐妹們在家中等候自己心中的“白馬王子”到來。她們晚間特別忙,當家長 的母親更是雙肩重擔,既要打點舅舅和兄弟出門又要照料家中老母和姐妹與小孩們,還要接待自己的“阿注”(丈夫)來幽會。
摩梭人“母系”大家庭的夜間生活,你若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其中的一些規矩。對於那些外面敲門的男人,或者客人,年老的舅舅們是決不會去開門的,也不問是誰,主婦也不予理睬。除非你在門外吆喝幾聲,說明你是外來的客人,家中老人或小孩才會給你開門。家中成年姐妹眾多,但來幽會的“阿注”也多,各有各的幽會暗號和傳情方式,如果不是自己的“阿注”就不會讓他進自己的閨房,姑娘的閨門一定要對好暗號她才會輕輕打開,大木摞平房母屋裡住著年老婦女與兒童,她們一概不管院中之事。
在她們這裡,不存在“第三者”,也不存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規矩,更不存在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說法。男人、女人各住各的家,你不靠我養,我不靠你活,有了這些實感人們恍然大悟,為什麼摩梭人根本不存在離婚、寡婦、子女無人撫養、財產繼承、流浪兒等等社會問題,他們有自己的性愛觀念與道德標準,與我們完全是兩碼事。在他們這個氏族中,大多數“阿夏”、“阿注”們都是相敬如賓、相互負責,只是沒有其他民族那樣明確而已。在某些村寨和某種宗教的家庭結構及婚姻現實中,不同程度存在這種現象,男性們既不是名正言順的丈夫,又不是名副其實的父親,對妻子負責任,對兒女盡義務的事,男人們一股腦丟進瀘沽湖裡去了。一生中男人想去就去,想回就回,落個兩袖清風。一旦他的女朋友關門拒絕,或者男人們喜新厭舊,往日情意便煙消雲散,只留下一場春夢,這也是一個謎。

愛情經濟

在她們這裡男女性愛關係與經濟關係牽連不大,結合是自由的,兩廂情願的,離異更是無瓜無葛,不會發生任何糾紛。男女雙方都有主動權,社會、家庭不干預,即使發生糾紛,雙方母親、舅舅們也會妥善處理。結合併不是以謀生為目的;離異也不會危及誰的生存,經濟再富裕也不會為彼此結合穩固構築可靠的基礎。摩梭“阿夏”走婚的相互結合、離散,其原因是感情為前導。因此,有的摩梭人成年後,男女雙方感情不合,在無孩子前更換“阿夏”、“阿注”是常的事,而有了孩子后,就不可輕易更換了。在夜幕降臨之下,在黃昏時分,芳齡女子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許多夜晚使者,暮來晨去。在他們性愛天地里,也不是我們常人所想象的那樣每個女子都可以去愛,每個男子你都可以去求,他們求愛方式是在生產勞動、工作學習、走村串戶、走親訪友、經商與其他活動中進行的,相互了解,具有一定感情基礎之後,相互交換一些禮物,如手鐲、項鏈、戒指、手錶及衣物等等為定情的信物,這些東西只有他倆和母親才知道。隨著男女之間的感情逐步加深,“走婚”幽會相聚的次數就越多,有的情侶關係就穩定下來直到終生。如果你花言巧語,不誠實,無本事,遊手好閒,時間一長,你就得掃興回娘家了。“走婚”在摩梭人家庭結構中的事實,是當代人無法想象的,實行自由“走婚”其奧秘在於母子們無後顧之憂,“母系”大家庭是每個人的庇護所,對於成年男子來講,“母系”大家庭是他們賴以生活及養老送終的最好樂園。男子漢們當然何樂而不為呢?這就是他們“走婚”習俗能延續至今的原因之一。

道德影響

摩梭少男、少女們在這“母系”大家庭中由祖母、母親、舅舅、姐姐們精心照管漸漸拉扯長大,她(他)們具有集體主義思想和互敬互愛的美德。孩子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里接受大家庭的意識和尊老愛幼的教育,服從母親和長輩,按先長后幼分配食物和其他東西,不幹缺德事,這些風俗習慣,道德標準給孩子們打上了深深的印記。近幾年,雖受外界影響,但摩梭人的社會相對於外界是比較安定的。據統計,瀘沽湖上下的自然村,從新中國成立到如今,只有1個人被勞動教養過3年,在這50年裡,全行政村近千人中,犯輕罪的只有1人,沒有犯重罪的。所以說青年一代的思想與從小就受到長輩們良好教育是分不開的。
不管是過去人民公社、生產隊或個體經濟,摩梭人至今都保存著古老的“共耕分食”的形式。這種生產勞動過程給男女青年提供了相互了解的機會,愛情也就在這種土壤中產生了。

成丁禮儀

當少男、少女到13歲時,“母系”家庭就要為他們舉行“成丁禮”,給女孩子穿裙子,給男孩子穿褲子,這個典禮對摩梭人一生都至關重要。“成丁禮”在農曆大年初一這一天舉行,等公雞叫第一遍時,母親把孩子叫起來洗臉梳頭,把木摞太平房火塘里的火燒得旺旺的,舅舅們搬來大豬膘肉和一袋糧食,祖母和母親拿來新褲子、新裙子,在鍋樁前禱告后給她(他)們穿上。
女孩在13歲前扎小辮,之後開始留長辮。過去是用黑氂牛尾毛,改用黑毛線,用黑色絲編成大弱子盤頭,纏大包頭,和成年婦女一樣打扮。母親讓女孩子站在正房中心火塘右邊一根叫“女神柱”的旁邊,給她脫去昔日長衫,穿上金邊交領右開口黑金絨或紅金絨短上衣,白色或天藍色白褶長裙,扎寬繡花紅腰帶,在大辮盤頭上戴一朵紅花。摩梭少女們穿的白褶長裙及服裝、頭式非常好看。
年滿13歲的男孩則由舅舅給他脫去昔日長布衫,穿上短衣,寬腿褲,紮上彩色腰帶,同大人一樣了。舉行成丁禮的孩子必須一腳踏在豬膘肉上,一腳踏在糧袋上,表示將來有吃有穿,接受母親和長輩、哥哥、姐姐的祝福,向長輩行禮,向“鍋樁石”行禮,然後由大人領著走訪親友,接受親朋的祝賀和禮物,最後宴請親朋好友。因地域關係,“成丁禮”在有些地方也有不同之處,但大體上還是相同的。
這些古老禮儀使少男少女們接受了成年人教育的第一課,從此他們邁開了人生步伐,步入了青春期,成為“母系”大家庭中正式成員。女孩跟母親們學習當家理財本領,男孩跟舅舅們學習男人應懂的知識、技能,這些都是直接經驗的傳授,可謂“言傳身教”。
少女到了13歲“穿裙子”后,媽媽們會說:“小鳥兒出窩了,該學會自家飛了,往後不要再同小娃娃們一起玩了。”到了十七八歲,媽媽或祖母不准她們睡木摞大平房的大火塘邊,叫她們到門樓上專門為女兒準備的閨房裡住,到那時就會有小夥子成天盯著她們,會託人或利用各種交往送來禮物。在這個民族中姑娘們是絕不會向男子討好的,都是男人主動上門,如果姑娘確實喜歡你,她會送給你定情物,叫你到她家去求婚,舉行“走婚”儀式,約定暗語夜晚相會,你一去她就會給你開門,時間長了就會結下百年之好。從此他們的關係便公開化了,不在偷偷摸摸的“走”了,你來了請你到木摞房大平屋火塘邊坐著,母親給你殺雞、宰羊、煮豬膘肉吃,舅舅們給你倒酒喝……
當小孩降臨到這個世界的第三天,便要給小孩洗身,叫“打三朝”,舅舅為之取名,抱出來曬太陽,在院里走一走。滿月後孩子的“阿日”(意為奶奶)背著豬肉、攔著羊、提著雞及小孩的生活日用品,還要帶著送給祖母、母親、舅舅的禮物來看孩子。
在他們這個氏族中“阿噠”(父親)信孩子要舉行儀式:先敬祖宗,后請鄰居老媽媽們吃飯,讓鄉親們知道娃娃是誰家的宗族之系,但不能把小孩抱走,小孩是這個“母系”氏族家庭中一成員,男方家是絕對不能帶走這孩子的。到這時有的男人會在女方家住下來,但時間不會太長。如果在女方家上門,“丈夫”的地位非常低,只得處處小心,規規矩矩做人,處處檢點自己的行為,完成主婦分給的任務。在木摞房客廳火塘邊,這位“女婿”只能盤腳坐在下方的位置上,由當家主婦分給他一份食物。如果這位“女婿”各方面表現不好,自個兒會灰溜溜地回到自己母親身邊,這就是“走婚”全過程。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在國家行政機關工作和當工人、教師等類的男女都在外面實行一夫一妻制,在農村也有部分的男女是一夫一妻制,約佔百分之三十,解放以來各種習俗都有演變著。
人類的婚姻家庭形式,經歷了漫長的變遷,從群婚到血緣家庭再到那普那路亞家庭,再從對偶婚到如今的一夫一妻制。在全人類都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的今天,在瀘沽湖卻仍然保留著古代早期對偶婚特點的“阿肖”婚姻形態。

阿肖含義

“阿肖”是瀘沽湖摩梭人中有情愛關係的男女雙方的互稱,彼此又稱“肖波”。“阿肖”婚姻的顯著特點是:親密的伴侶之間不存在男娶女嫁.男女雙方仍然屬於自己原有的家庭。婚姻形式是男方到女方家走訪、住宿,次晨回到自己家中。因為是由男方的“走”而實現的婚姻,所以當地人又稱這種關係為“走婚”。雙方所生子女屬於女方.採用母親的姓氏.男方一般不承擔撫養的責任。一個男子或一個女子的“阿肖”數目或有多有少.雙方的“阿肖”關係不是固定不變的。
這種婚姻關係不受家長、親族的干預、強迫,也不太注重對方的門第、身份和地位。選擇上較為注重家族(母系血緣的男女之間禁止結交),看重對方的人品、才幹、外貌等,在結交阿肖中女方的意願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一般以女方的愛憎採取捨。“阿肖”關係的建立較為自由,而且以感情為主要基礎。在勞動中、在轉山、轉海等節日中、在日常生活和相互幫助的交往中或因對方勤勞誠實的品格產生了愛慕,或因對方俏麗的容貌.活潑的性格感染了自己......,便可向對方表示自己願意結交“阿肖”的心愿。一般是男方向女方贈送諸如花頭巾、衣服等禮物,如果對方樂意接受便可建立關係。如果女方有意,也可以大膽表露,例如主動從男方身上“搶”走一支鋼筆.一塊手巾;或者主動贈送男方自己繡的腰帶.做的食物;如果對方樂意也可以建立關係。還有一種形式是,男女結交“阿肖”,必須先由男方請人履行一種當地人叫“佐佐嘎”的手續(意為互換東西)。當一個男子看中一個女子后,男子要請媒人帶著給女方的衣裙、腰帶、鞋子、茶葉等物品,到女方家給女子的母親說明來意.母親先要徵求女兒的意見,如果同意,當即收下禮物,回贈一條女子親手製作的麻布褲子和麻布腰帶。經過“佐佐嘎”的男子首次走訪女阿肖時必須邀上謀人或自己較親密的男友一人,隨身帶著茶葉、糖食等。女方家中則盛情款待.同時將男子帶來的茶、糖,分送給本村每一戶人家或只分送給自己的親族,表示自己的女兒已有了“阿肖”。入睡時,由女方母親或姊妹將男子送到女子的卧室——花房。男阿肖走訪女阿肖的最初階段都要迴避女子的舅舅、兄弟。隨著時間的推移、便可逐漸隨便起來“阿肖”關係的建立比較自由,解除這種關係也較方便。經過一段時間相處,雙方如果覺得性格不合,感情淡漠或破裂,無論男方或女方,任何一方要結束這種關係都可以。一般情況是假若男方不願再維持“阿肖”關係只要給女方說一聲“我以後不來了”就行了;或者長期不走訪女方,婚約自行解除。如果是女方不願意.就可以當面告訴男方“你不要來了”,或者在男方走訪,面帶難色或拒絕進入花房,男方自覺沒趣,就該理智地退出。在結交“阿肖”期間男女雙方無論任何一方,如果知道對方另找“阿肖”時、通常要給其送一個用麻布包著火炭、辣椒、雞毛的小包,以示警告或絕交。如果對方願意改悔,就該向送包者賠禮道歉,這樣就可以言歸於好。
在世界眾多民族中不乏仍處於原始狀態的民族,但時至今日均無“走婚”這一特殊的風俗。對於“阿肖”走婚為什麼能夠歷經滄桑后,仍存在於瀘沽湖摩梭人中間,至今是一道世界級的未解之謎。為此,國內外學者作過大量調查研究.並運用各種人類學現有理論進行分析.然而得出的結論似乎尚不足以解開這道難題。最為詳細的調查是詹永緒先生等於1963年、1965年和1976年進行的調查研究。他對瀘沽湖沿岸和永寧平壩的六個鄉的964名女子和785名男子共計1740人進行了婚姻狀況的調查統計。結果,實行“阿肖”走婚的為1285人(女730人,男555人)佔73.5%。對於阿肖婚姻為什麼能長期延續.他認為有五個原因一是摩梭人的母系社會尚未完全瓦解,而外界的影響又還軟弱;二是社會生產力落後,尚未形成個體私有制,而以家庭集體所有製為主;三是婦女仍然充當謀取生活資料的主力;四是血緣紐結關係使傳統的觀念很深蒂固;五是上層土司不反對阿肖婚姻。
這些說法雖有一些道理,但是.為什麼外界的影響對摩梭人母系社會的作用如此軟弱?為什麼不少比摩梭人生產力低下的民族已進入一夫一妻制而摩梭人仍然實行走婚?為什麼摩梭人大多願意選擇走婚而不願其他形式的婚姻?這許許多多疑問,仍然是摩梭婚姻的難解之謎。
瀘沽湖養育的摩梭女兒,個個美麗健壯、勤勞善良、情深似海。她們在屬於自己個人所有的花房裡編織少女的夢,實現她的情真意摯的愛。她們沒有古聖先賢留下的清規戒律,沒有孤寂、失落的煩惱、憂傷。她們不奢求不屬於自己的一切;她們不會做金錢、物質和權力的奴隸;她們按照自己的質樸本性,遵循自己心兒的指引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無憂無慮地勞動、生活、戀愛;在母親湖的山光水色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純樸的本色;在摩梭人最隆重、最熱烈、最歡樂的格母女神的慶典——轉山節中盡情地唱,盡情地跳,盡情地享受生活的甘甜。
世界上的人類社會大多數選擇一夫一妻制,據說這其中的原因是私有制產生后,人們為了財產的繼承,必須明確孩子是誰的。這說明如果沒有財產繼承等經濟問題,一夫一妻制是可以取消的,它並非天經地義,非此不可的一種選擇。一夫一妻制發展到今天,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有的國家離婚率高達60%以上。美國搞了一項調查,有一半以上的人主張廢除婚姻制度,甚至有人預言,婚姻作為一種制度將不復存在。有專家預言,走婚將是許多民族、許多國家未來婚姻的選擇。
走婚是以感情為基礎的一種婚姻家庭模式,起源於母系氏族社會時期,至今還部分保留在麗江瀘沽湖的摩梭人、紅河哈尼族的葉車人以及大香格里拉鮮水河峽谷的扎壩人中。
這種婚姻形式是這樣的:家庭以母親為核心,女孩14歲之後,家裡就給她在祖屋旁邊蓋一間婚房,她就可以找情人了(當地人叫“阿夏”)。而男孩到了成年以後,就走出家門找女孩子走婚。他們的走婚,不是夫妻在一起過日子,而是並不結成固定的伴侶。白天他們各自在母親的家中吃飯勞動,到了晚上,女方在自己的婚房中等待,敞開的窗戶表示她那晚還沒有配偶。男方在母親家裡吃過晚飯以後,可以隨意地去找自己喜歡的女子;男方到了喜歡的女方的窗前,向其表示愛意,女方如果也喜歡該男子,她就會打開門讓他進來,同時把窗戶關上,向別人表明她當晚已經有配偶了。生下的孩子隨女方一起生活。
這種婚姻形式非常適合現代人,它克服了傳統婚姻的弊端,也不會出現審美疲勞。白天,他們各自在母親的家裡勞動生活;夜晚,他們則在一起,享受著性和愛的快樂。
它不會出現有人借結婚為名騙取對方的住房或錢財的問題,他們在財富上是完全獨立的。它尊重人們的多樣性選擇。它不要求每個男子每天晚上都只能到某一個女子家裡去,他可以充分選擇他所喜歡的女子。而女子也不需要被動地一生守著一個男子,不需要忍受有虐待傾向的男子的家庭暴力行為;她可以在每晚到她窗前來的男子中,選擇她喜歡的男子,既可以是她喜歡的某一個人,也可以是她喜歡的不同的人。這給女子也帶來了充分的性和愛的快樂。她如果對性愛很淡漠得話,她可以把窗戶關上不讓任何男子進來;她如果性慾很強得話,她也完全可以選擇同樣性慾很強的男子,以達到雙方性的和諧,充分享受性的快樂。這種婚姻所要求的不是一方的貞潔,而是雙方充分享受性的快樂。
當然,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漸進過程,我們走婚網目前提倡的是這樣一個模式:男女結婚或戀愛后,他們不住在一起,而是各自分開生活,有各自的經濟來源、事業和獨立的生活空間,平常通通電話,談情說愛卿卿我我,但一到周末和節假日放假,他們就聚在一起,過他們自己的浪漫小生活。生了孩子,由雙方父母照管,但兩人必須定時存入孩子的生活費和教育費,並隨時抽時間去看望孩子。到了中晚年之後,雙方都渴望穩固的愛情和穩定的家庭,那就共同集資買房,然後將孩子和老人接過來一起生活,享受天倫之樂。

神話秘葯

摩梭族走婚男人為了征服心儀的美女、與心愛的女子維持更長久的關係,就會去摩梭族族長那裡拜求摩梭族男人的秘密武器-蠻龍液。蠻龍液在摩梭族是一種神奇秘葯,是摩梭族族長代代相傳的一種秘方,男人常年喝不但會變得身強力壯,而且在走婚之前如果能求到這個蠻龍液喝下去的話,更會神力加身,會讓喜歡的女人下次還會選你,甚至一輩子都忘不了。在凌晨分開時,女人會變得嬌柔嫵媚,男人卻是精力倍增、容光煥發。

神秘的扎壩人


在雅礱江支流鮮水河下游兩岸狹長的河谷地帶居住著一個具有自己獨有民俗民風、語言文化的古老藏族部落,他們稱自己為“扎壩娃”,他們生長繁衍的地方被稱為“扎壩”。
扎壩人居住地清代屬康定明正土司管轄,現主要分佈於雅江縣瓦多、木絨、普巴絨,道孚縣亞卓、扎拖、紅頂等地,有人口13000餘人。習慣上將道孚縣境內的扎壩人居住區稱為“上扎壩”,將雅江縣境內的扎壩人居住區稱為“下扎壩”。上、下扎壩民風民俗大致相同。奔流不息的雅礱江水賦予了扎壩人特有的靈性。扎壩人豪邁、直爽,天性純樸、善良,對待生活豁達、樂觀,待人真誠,扎壩語中有這樣的格言“扎多木給,扎穆莫者”,意為扎壩的石頭大都燒不裂,扎壩人從不說假話。走進扎壩,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木雅文化氣息,在這裡,我們可以聽到來自天籟的梵音,可以探尋那獨特的扎壩方言,可以傾聽這個雪域民族的古老傳說,還可以看到飛檐走壁式的浪漫愛情—“走婚”。

獨特的語言

扎壩話是一種獨特的地方語言,其外來語較少。曾有不少語言學界的中外人士前來研究,並著書立說,但究其淵源,結論各有不同。考古學家們從扎壩土語最基本的辭彙和發音上研究,發現扎壩土語與西夏十分相似,1882年,英國學者巴卡爾在《中國西部旅遊及考察》一書中提出了扎壩話屬西夏語系的假說。復旦大學語言系龔群虎教授對扎壩語進行了調查研究,認為扎壩語是藏緬語系中比較古老的古藏語分支。而當地民間對扎巴語的來歷有一種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全世界共有360種語言,在世界各民族分配語言時扎壩人遲到了,沒有得到獨立的語言,於是其他民族都給了扎壩人一點,就構成了今天的扎壩話。這是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傳說,巧合的是扎壩語中確有多種語言的“留痕”。

奇特的婚俗

扎壩地區由於交通閉塞,與外界隔絕等原因,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一直保持著“男不娶,女不嫁”的習俗,古老的走婚習俗----“爬房子”尤顯神秘。
扎壩男子通常在16、17歲便開始談戀愛,找呷益(即戀人)。找到了呷益就開始爬房子,夜晚到女方家走婚過夜,次日清晨回到自己母親身邊生產、生活。最初的走婚是秘密的。青年男子一旦相中了某個女子,必須在白天找機會向所相中的女子表示愛戀,表達的方式一般是搶女孩的頭巾或戒指等,對方如果也相中了自己,她就會含情脈脈的跑開,而在夜深人靜之時打開自己閣樓的窗戶等待意中人的到來。扎壩人的房子一般高約10餘米,三至五層,牆體筆直,小夥子們必須在夜晚徒手攀爬上樓頂,經事先偵察好的窗戶進入意中人的閨房。如果第一次走婚是從大門而入,男方會受到女方及其家人的譏笑;如果攀爬的技術不過硬沒能爬上房頂,也只能望牆興嘆,與意中人無緣。對於扎壩男子來說,呷益一生中基本是固定的,也有一個男人同時有兩個以上的呷益。這種暮聚朝離的走婚,完全建立了雙方感情的基礎上,不帶半點政治背景和金錢財產的利害關係,也不受神權和族權的約束,超然物外。如果遇到雙方感情不和或因其他原因造成走婚關係不能維持,則以男子不再爬房子或女方拒不開窗而宣告解除,不存在財產糾紛和怨言、嫉恨。爬房子也有規矩,有血緣關係的男女,絕對禁止走婚。如果某個男子“爬房子”事前未得到女方同意或爬錯了則將受到族人的羞辱或嚴懲。
傳統的走婚使扎壩人至今保留著母系時代的遺跡。扎壩人的家庭里沒有夫妻,家庭成員以母系一方為主線,幾世同堂的大家庭成員少則幾人,多則幾十人,母親是家庭的核心。男女戀愛所生子女完全由母親撫養,父親沒有養育兒女的責任。
扎壩人的走婚和雲南摩梭人的走婚方式略有不同,扎壩男人在四十歲後會選擇一個女子結婚,四十歲后沒有找到女人結婚的扎壩男子會遭到族人的恥笑。在這之前,男子在自己的母系家庭中扮演舅舅的角色,以舅舅的身份來撫養自己姐姐妹妹們的孩子,這樣的行為很受尊重。

怪異的飲食

吃“臭豬肉”。臭豬肉用扎壩語準確翻譯應譯為“陳豬肉”或“舊豬肉”,由於其味道怪異,人們習慣稱之為臭豬肉,這個扎壩人的又一奇特習俗。豬喂肥后,用繩索套豬頸勒死,在其胸開一小口將豬心血脈弄斷,使肉中的血全部流回到內臟中,再把所有的內臟從小口中取出,並填上五穀縫合,後用灶灰和紅土塞住七竅,把氣打脹,埋在麥糠中10餘天吸干水氣,取出掛在灶上的房樑上自然煙薰即成。其懸掛年限一般可達10餘年,最長的達到30餘年。食用時,隨用隨取,做法也很多,可生吃、可煮食、也可熬湯,乍聞味重於“臭豆腐”,初嘗入口難適,多食後方覺滿口濃香,回味無窮,其中又以陳年“臭豬肉”為上品。家中如有賓客來訪,主人就會用臭豬肉招待客人,此為居家待客的最高禮節。懸掛的年限及多少也成為當地衡量貧富的象徵,
做“彌魯勒”。俗稱酥油餃子,形似漢族的包子,以酥油、糖加少量糌粑作餡,用連膚面制皮,做成葫蘆狀,頂部開口蒸吃,食用時瓣開葫蘆下面的連膚面醮著上面的酥油吃,這也是用來招待客人的一種食物。
四、濃厚的民風
1、建築。除走婚、吃臭豬肉這些怪異的習俗外,扎壩地區獨特的民居、喪葬、女性頭飾、木製用具等也相當吸引人。扎壩人的住房又稱碉樓,多建在山腰處,房屋基礎呈長方形,一般為3至5層,高約10餘米,牆體用片石砌成,厚約50厘米,碉樓只有一道大門,從二層開始每層設小窗戶4、5個。整座房子沒有一個楔子,砌牆不弔線,光憑眼力就能修得平整、光潔,非常結實。
2、喪葬。崖葬是扎壩人獨特的喪葬方式。長壽的老人去世后,其子女按老人生前的囑託,將其背至事先指定好的高山崖洞中安放,洞口用大石堵嚴,再放上刻有經文的片石。也有老人臨死之前,自己走入隱秘的山洞坐以待終的。
3、服飾。生活在雅礱江畔的扎壩人的服飾與其他地區藏族無太大區別,服飾多以青、白、紅三色為主,衣袍寬大,飾以金、銀、珊瑚、象牙、九眼珠等物。區別於其他藏族服飾的是在扎壩女性頭飾中有一種叫“麥多美洛”的銀盤,需要女性編頂發為一圓形髮髻,並編製複雜的髮辮陪襯,髻上用“麥多美洛”壓住。結好這個髮髻要三天的時間。
4、工具。在距鐵器時代已千餘年的今天,扎壩人仍習慣使用傳統的木製器皿,從生產用的犁、鋤、鎬、夯土灌溉器具,到生活用的盆、碗、盤等多用木製,以形似的原木粗加工而成。扎壩人的泥塑製品最為獨特,如生活上用的盆、碗、盤、火盆、酥油燈、煨桑罐等泥塑手工業品上都雕刻有各種圖案和花紋,還鑲有白色小石頭,體現了一種原始純樸的美和扎壩人的尚白文化。
5、舞蹈。比較引人注意的是扎壩地區流傳的跳“經舞”。“經舞”俗稱“嘛哩舞”,其主要內容是“六字真言:和慶賀豐收的內容,所有唱詞基本一致,跳舞時分男女二重唱的形式,共有三十餘節,每節唱的音調和跳的舞步都不相同,每節的順序特定。每年秋後,扎壩人都要自發的組織起來跳這種舞,據說在誰的地塊跳,誰家的莊稼來年就長得好,因而每年跳嘛哩舞都要換地點。此外,扎壩地區的勞動號子也頗具有特色。除草、鬆土、收割、夯土、背東西時都有特定的勞動號子,且內容和音調各有特色。
關於扎壩人的淵源,早在二十世紀30年代,英國人活爾芬頓在《西夏文西藏譯音說》一書中論證道,扎壩人就是早已消失的西夏王朝後裔。據《新唐書.東女國傳》載:“(東女國)東與茂州黨項接,東南與雅州接,界隔羅女蠻及白狼夷,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20日行。......其王所居康延川,中有弱水,用牛皮船以渡。”,據任新建、王懷林老師研究認為,雅江應該是古東女國轄地。前一段時間四川電視台魅力發現》節目中說在丹巴梭坡的一個廢墟就是古東女國故都所在地,當地有個傳說中說這裡原來是一個叫木茹傑布(音譯)的官寨,據說這個官寨很大,藏區很多大土司每年都要向這裡進貢,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消失了,時至今天,人們無法知道他們是怎麼消失的。在扎巴就有一個木絨(雅江縣的一個鄉),這裡的民居建築、碉樓都與梭坡相近。當地傳說扎巴人在遠古時代是一個剽悍好戰的民族,因為樹敵過多而遷陡至如今的居住區。而且這裡的風俗主要是母性文化的表現形式,無論從建築、婚喪、飲食等等方面都表現出古東女國遺風。那麼,木茹傑布是不是女國國王,“木茹”和“木絨”會不會是一個意思。再進一步大膽的猜想一下,當年的東女國王族是否遷徙到了扎巴地方……,凡此種種,還有待史學家進一步考證。

面臨考驗


由於工業發展的需要,鮮水河目前正籌備修建一座大型水電站,屆時大壩蓄水之後,其水位高於河谷而將該地區淹沒,走婚文化可能因此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