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東女國的結果 展開

東女國

東女國

東女國是公元六、七世紀出現的部落群體及地方政權,是川西及整個藏族歷史上重要的文明古國。主要活動範圍在四川阿壩州、甘孜州丹巴縣和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等地區。東女國王城遺址位於今甘孜州丹巴縣。

東女國文化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以女性為中心和女性崇拜的社會制度。由於其地理位置偏僻閉塞,社會生產的嚴重落後,其部落民族的原始社會的形態得以延續下來。

東女國是公元六、七世紀出現的部落群體及地方政權,是昌都地區及整個藏族歷史上重要的文明古國。

考證


任乃強先生考證,“康延川”即今昌都一帶,“弱水”即今之瀾滄江,所謂“大小八十餘城”,謂其國轄有八十餘“縱”(Rdsong),即農業聚邑。大抵而言,“昌都、察雅、類烏齊、八宿、察龍、鹽井、門空、貧台,北至隆慶,西至丹達山之地,皆舊東女國境”。可知東女國東與茂州(今四川茂汶一帶)交界,東南與雅州(今四川雅安一帶)交界,包括了今四川阿壩茂汶以西,甘孜州的巴塘、理塘(白狼夷故地)以北及整個昌都地區,範圍十分廣大。
東女國時期,昌都地區及四川西北藏區已有較發達的文明。當時東女國人口4萬餘戶,勝兵1萬餘人,散佈於山谷之間的八十餘座聚邑之中,所居之處均築“重屋”,即碉房:一般民眾所住的為上下六層,而女王所居則有九層,這表明了東女國高超的建築水平。東女國還使用文字處理,“文字同於天竺”;盛行曆法,“以十一月為正”,即以十一月為一年之始。

特點


東女國文化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以女性為中心和女性崇拜的社會制度,前引《舊唐書》稱該國“俗重婦人而輕丈夫”,《新唐書》卷146《西域傳》上“東女國”條則記載東女國“俗輕男子,女貴者咸有侍男”。
東女國以女性為國王,“女王號為‘賓就’。女王的丈夫同樣為國王,但不掌權,只負責對外戰爭。內臣皆為女性,男人不能在朝廷做官,只能在外面服兵役。

風俗


東女國還有著占卜之風和獨特的喪葬制度。《舊唐書》稱:“其俗每至十月,令巫者賚楮詣山中,散糟麥於空,大咒呼鳥。俄而有鳥大如雞,飛入巫者之懷,因剖腹而視之,每有一谷,來歲必登;若有霜雪,必多災異。其俗信之,名為鳥卜。”此為東女國盛行鳥卜之俗的記載。“其居喪,服飾不改,為父母則三年不櫛沐”,這可能是吸收了內地漢文化的因素,“貴人死者,或剝其皮而藏之,內骨於瓶中,糅以金屑而埋之”。這是二次葬,而“國王將葬,其大臣親屬殉死者數十人”。則表示東女國仍有殘酷的人殉制度
隨著社會進程的發展,這個地區至今仍舊保留著母系社會的痕迹,是適應當地生產環境的需要,這個地區處於高山峽谷之中,生產條件差,土地、物產稀少,如果實行一夫一妻制,兒子娶妻結婚後要分家,重新建立一個小家庭,以當地的經濟能力根本無法承受,生產資料分配不過來。而且地處封閉的深山峽谷,和外界交流幾乎隔絕,不容易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民俗學專家萬建忠教授也認為,一定的生產力,有一定的社會制度與之相配,在這種生產能力比較落後,相對封閉的地方,勞動強度不大,居民自給自足,男性的優勢得不到充分的顯示,女性掌握著經濟大權和話語權。另外還有一種深層的社會心理因素,保持母系氏族制度,表明了人們對過去的社會形態和社會結構的一種追念。

服飾


東女國還有服飾尚青及赭面之俗。《舊唐書》云:“其王服青毛綾裙,下領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皆以青色為美,而男子“以青塗面”,即尚青,又赭面。

外交


東女國與唐中央政府保持了友好關係。早在隋朝時,東女國就與隋朝政府有使者往來。唐高祖武德年間,東女國湯滂氏遣使貢方物。唐太宗時曾降璽書以示慰撫。武則天時,冊拜東女國斂臂為左玉鈐衛員外將軍,賜以瑞錦制蕃服,東女國使者亦多次來朝。後來,吐蕃強大,統一了青藏高原,東女國成為吐蕃政權的一部分,“其部落,大者不過三二千戶,各置縣令十數人埋之。土有絲絮,歲輸於吐蕃”。東女國舊部又接受唐朝賜予的絲帛,成為內地與吐蕃進行絲綢貿易的中間商。所以,《舊唐書》記載說東女國“部落代表刺史等官,然亦潛通吐蕃,故謂之‘兩面羌’”。既表明了東女國舊部的中介性質,又說明了羌、藏文明密不可分的聯繫。

文化


東女國雖亡,但其文化卻為吐蕃所吸收,成為吐蕃文化暨藏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吐蕃的一妻多夫習俗、婦女享有較高地位、鳥卜、赭面之俗、建築技術與喪葬制度等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的傳承關係,而民族學調查則表明至今川藏地區仍殘存有東女國文化因素。今四川藏區的嘉戎藏族,仍信奉對木爾多(dmu-rdo)神山的古老崇拜。木爾多神山是木爾多和斯巴嘉爾木(srid-pa-rgyal-mo)的聖山。而所謂“木”(mo)在藏語中一般指女性。“嘉爾木”意即女王、后妃或神妃,“斯巴嘉爾木”即眾生之女王。通過民族學、語言學等多方面的調查及研究,格勒博士指出,嘉戎地區在古代存在過以女性為中心,或以女性為王(首領)的女性崇拜時代,“嘉爾木”之稱應該就是唐代藏族人民對“東女國”的稱呼。
1997年本課題組在昌都地區實地調查中了解到,昌都地區至今仍有許多與女性崇拜有關的痕迹,如昌都縣有一個名為“嗄唐木”的地方,當地居民在房頂安放一個男性性器狀物的習俗及對“屑格木”神山的傳統看法,均是東女國女性崇拜文化在當地居民意識中的遺留。

記載


舊唐書

東女國,西羌之別種,以西海中復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東與茂州、黨項接,東南與雅州接,界隔羅女蠻及白狼夷。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餘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為船以渡。戶四萬餘眾,勝兵萬餘人,散在山谷間。女王號為“賓就”。有女官,曰“高霸”,平議國事。在外官僚,並男夫為之。其王侍女數百人,五日一聽政。女王若死,國中多斂金錢,動至數萬,更於王族求令女二人而立之。大者為王,其次為小王。若大王死,即小王嗣立,或姑死而婦繼,無有篡奪。其所居,皆起重屋,王至九層,國人至六層。其王服青毛綾裙,下領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則羔裘,飾以紋錦。為小鬟髻,飾之以金。耳垂榼,足履索蜺。俗重婦人而輕丈夫。文字同於天竺。以十一月為正。其俗每至十月,令巫者齎楮詣山中,散糟麥於空,大咒呼鳥。俄而有鳥如雞,飛入巫者之懷,因剖腹而視之,每有一谷,來歲必登,若有霜雪,必多災異。其俗信之,名為鳥卜。其居喪,服飾不改,為父母則三年不櫛沐。貴人死者,或剝其皮而藏之,內骨於瓶中,糅以金屑而埋之。國王將葬,其大臣親屬殉死者數十人。
隋大業中,蜀王秀遣使招之,拒而不受。武德中,女王湯滂氏始遣使貢方物,高祖厚資而遣之。還至隴右,會突厥入寇,被掠於虜庭。及頡利平,其使復來入朝。太宗送令反國,並降璽書慰撫之。垂拱二年,其王斂臂遣大臣湯劍左來朝,仍請官號。則天冊拜斂臂為左玉鈐衛員外將軍,仍以瑞錦制蕃服以賜之。主二十天授三年,其王俄琰兒來朝。萬歲通天元年,遣使來朝。開元二十九年十二月,其王趙曳夫遣子獻方物。天寶元年,命有司宴於曲江,令宰臣已下同宴。又封曳夫為歸昌王,授左金吾衛大將軍,賜其子帛八十匹,放還。后復以男子為王。
貞元九年七月,其王湯立悉與哥鄰國王董卧庭、白狗國王羅陀忽、逋租國王弟鄧吉知、南水國王侄薛尚悉曩、弱水國王董辟和、悉董國王湯息贊、清遠國王蘇唐磨、咄霸國王董藐蓬,各率其種落詣劍南西川內附。其哥鄰國等,皆散居山川。弱水王即國初女國之弱水部落。其悉董國,在弱水西,故亦謂之弱水西悉董王。舊皆分隸邊郡,祖、父例授將軍、中郎、果毅等官,自中原多故,皆為吐蕃所役屬。其部落,大者不過三二千戶,各置縣令十數人理之。土有絲絮,歲輸於吐蕃。至是悉與之同盟,相率獻款,兼齎天寶中國家所賜官誥共三十九通以進。西川節度使韋皋處其眾於維、霸、保等州,給以種糧耕牛,咸樂生業。立悉等數國王自來朝,召見於麟德殿。授立悉銀青光祿大夫、歸化州刺史;鄧吉知試太府少卿兼丹州長史;薛尚悉曩試少府少監兼霸州長史;董卧庭行至綿州卒,贈武德州刺史,命其子利啰為保守都督府長史,襲哥鄰王。立悉妹乞悉漫頗有才智,從其兄來朝,封和義郡夫人。其大首領董卧卿等,皆授以官。俄又授女國王兄湯厥銀青光祿大夫、試太府卿;清遠王弟蘇歷顛銀青光祿大夫、試衛尉卿;南水國王薛莫庭及湯息贊、董藐蓬,女國唱后湯拂庭、美玉缽、南郎唐,並授銀青光祿大夫、試太僕卿。

隋書

女國,在蔥嶺之南,其國代以女為王。王姓蘇毗,字末羯,在位二十年。女王之夫,號曰金聚,不知政事。國內丈夫唯以征伐為務。山上為城,方五六里,人有萬家。王居九層之樓,侍女數百人,五日一聽朝。復有小女王,共知國政。
其俗貴婦人,輕丈夫,而性不妒忌。男女皆以彩色塗面,一日之中,或數度變改之。人皆披髮,以皮為鞋,課稅無常。氣候多寒,以射獵為業。出鑽石、硃砂、麝香、氂牛、駿馬、蜀馬。尤多盬,恆將盬向天竺興販,其利數倍。亦數與天竺黨項戰爭。其女王死,國中則厚斂金錢,求死者族中之賢女二人,一位女王,次為小王。貴人死,剝取皮,以金屑和骨肉置於瓶內而埋之。經一年,又以其皮內於鐵器埋之。俗事阿修羅神,又有樹神,歲初以人祭,或用獼猴。祭畢,入山祝之,有一鳥如雌雉,來集掌上,破其腹而視之,有粟則年豐,沙石則有災,謂之鳥卜。
開皇六年,遣使朝貢,其後遂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