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乃強
任乃強
任乃強,字筱庄,四川南充人。著名民族史學家,我國近代藏學研究的先驅之一。歷任重慶大學、華西醫科大學徠、四川大學教授和中國民族研究會理事,中國民族史學會、四川民族學會顧問,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
任乃強一生涉及諸多領域,他是四川最早的經濟學家、歷史學家,最早將《格薩爾王傳》翻譯成漢語,他撰寫了一部農業史,繪成了第一部康藏地圖。著歷史小說《張獻忠》一百回。
任乃強(1894年~1989年)現代著名藏學家,漢族,南充縣雙桂鄉(今南充市嘉陵區雙桂鎮)人。民國4年(1915年)考入北平農業專門學校。畢業后,到北平《晨報》館工作。10年(1921年)返回南充,協助張瀾搞地方自治,任南充縣實業局局長兼縣立中學教務主任。后經胡子昂介紹,被四川軍閥劉文輝任用為川康邊區視察員,他本人也有志於研究川邊歷史地理,於是便辭去在南充縣所擔任的各種職務,舉家西遷。
民國16~17年(1927~1928年),任乃強首次考察川邊,徒步走遍川邊11個縣,寫出各縣的考察報告,並繪製各縣地圖,於18年(1929年)從理化(今理塘縣)返回成都。這次考察不僅激發了他對藏族歷史、宗教、文化和民俗等的興趣和強烈的研究慾望,而且在瞻化縣(今新龍縣)與上瞻對甲日土司之女羅哲情措結婚,從而與藏區和藏族結下了不解之緣,定下了專門從事康藏史地研究和川邊經濟開發的目標。同年被劉文輝聘任為本部(二十四軍軍部)經濟建設委員會委員,籌備四川內屬各縣經濟建設事宜,並於此時開始撰寫《西康圖經》。24年(1935年)秋,任西康建省委員會委員,後任西康縣政人員訓練所所長,兼授《康藏史地》課。27年(1938年)底,為解決康區運輸困難,創辦了牧運公司。28年(1939年),西康省政府成立,受聘擔任西康省通志館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32年(1943年)接受華西協和大學之聘,到李安宅主持的邊疆研究所任教授、研究員。33年(1944年),隨李安宅再次入康考察,後到涼山地區諸縣考察,於34年(1945年)返回華西協和大學。隨後受聘為四川大學農學院專任教授,在此期間,募捐成立了康藏研究社,創辦發行《康藏研究》月刊。35年(1946年)在成都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1950年受西南軍政委員會等領導人的委託,為和平解放西藏獻計獻策。后被任命為西南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參與籌建西南民族學院的工作。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在處境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仍未停止研究工作,完成了多部學術專著,並於1960年開始撰寫《(華陽國志)校補圖注》。1978年平反后,雖已85歲高齡,仍筆耕不輟,寫出《青康藏高原採金芻議》和《漫談四川的黃金》兩本專著,為四川藏區等地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1981年受聘擔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主持編撰《川邊歷史資料選編》,1986年和1988年兩次榮獲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榮譽獎。1989年3月30日在成都去世,終年96歲。一生髮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20餘部。其學術貢獻主要體現在藏學、民族史和四川地方史三個方面。藏學著作主要有《西康札記》、《西康詭異錄》、《西康圖經》、《康藏史地大綱》、《〈西藏政教史鑒〉校注》、《英藏漢文對照康藏全圖》、《川康藏農業區劃意見》和《川邊歷史資料選編》等。是中國近代藏學的奠基人和先驅者之一,他對康巴藏區的調查和研究,確立了他在藏學領域的地位,對人們認識康區社會歷史,開發康區作出了重要貢獻。
任乃強先生1894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1915年考入北京農業專門學校本科(今中國農業大學)。五四運動中,作為學生領袖被捕入獄,后得全國聲援,獲釋復學。192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旋返川,協助張瀾先生創辦四川第一所新型學校——南充中學,任教務主任兼史地教員。1928年出版了近代第一部系統闡述巴蜀歷史、地理沿革的專著《四川史地》(《鄉土史講義》) 1929年,首次赴西康考察,以一年時間遍歷康定、丹巴、甘孜、瞻對等十一縣。餐風宿露,步行千里,”周曆城鄉,窮其究竟。無論政治、軍事、經濟、宗教、民俗、山川風物,以致委巷瑣屑鄙俚之事,皆記錄之“(《西康圖經?自記》)。獲得大量資料,相繼撰成《西康詭異錄》、《西康十一縣考察報告》等文。
為衝破民族隔閡和語言障礙,在這次考察中,與藏族女子羅哲青措結婚。在她的幫助下,自1932年起陸續撰成《西康圖經》〈境域篇〉、〈地文篇〉、〈民俗篇〉三卷。此書發表后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重視,推動了全國藏學研究,被譽為“邊地最良之新志”,“開康藏研究之先河”。1933年應長蘭先生之邀,赴廣西考察。在近一年的時間裡,對南方民族地區進行了詳細的實地調查,返川后相繼任重慶大學教授、省三中校長等職。
1936年西康建省后,被推薦為建省委員,再次入康。繼續完成了對西康各縣之考察。1940年任西康通志館籌備主任,為撰修第一部《西康通志》殫精竭慮,廣集博征,作了大量工作,撰有《西康通志綱要》一卷。這一時期,他遍閱康區舊檔和珍藏之藏文秘籍,廣泛採集康藏民族資料,在研究工作中取得了重大成就。撰成《康藏史地大綱》,校注藏文史籍《西藏政教史鑒》等書,並發表《吐蕃叢考》等數十篇論文和《瀘定導遊》、《天蘆寶札記》等三部長篇考察報告,發掘出王暉棺、樊敏碑等重要文物。
作為歷史地理學家,任先生在地學方面亦有很深造詣。潛心於康藏地圖的測繪研究工作,歷時十五年,終以自己步測手繪所得,參以古今、中西、漢藏圖籍,於1943年繪成百萬分之一康藏標準全圖和西康各縣分圖,填補了康藏研究中的一大空白。此圖不僅成為當時國內外最精確之權威性康藏地圖,並在解放西藏時被作為進軍用圖之藍本。
1943年受華西大學之聘,兼任華西大學邊疆研究所研究員。此年,隨華大考察團第三次赴康北考察,著重對寺廟和土司進行了研究。返川后,撰成《德格土司世譜》、《喇嘛教與西康政治》等文。對康區土司制度的演變及喇嘛教之發展,作了深刻剖析,提出了許多獨到見解。1946年,任乃強轉任四川大學教授,為推動國內的藏學研究,它聯合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發起組織國內第一個專門研究藏學的民間組織社團——康藏研究社,被推選為理事長,擔任《康藏研究月刊》主編。在經費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它團結藏、漢學者,節衣縮食,支持刊物的出版,一直堅持到1949年9月,共出版29期。發表了大量藏漢學者的研究成果和藏文典籍譯作,開創了藏漢學者共同聯合進行藏學研究的範例,對後來藏學研究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950年,任乃強以其數十年研究之心得積極為和平解放西藏建言獻策,它的不少意見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採納。為解決進軍西藏缺乏地圖問題,他以自繪康藏全圖為基礎主持繪製了進軍西藏的全部地圖,為和平解放西藏做出了重大貢獻,被國務院任命為西南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並參加了西南民族學院的籌建工作。此後,由於“左”的錯誤,令他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即使是被錯劃為“右派”監督勞動的日子裡,仍未間斷研究工作,相繼完成了《川康藏農業區劃》、《四川州縣沿革圖說》等多部專著。在民族研究方面亦從康藏地區擴展到整個西南地區。1960年撰成《華陽國志校補圖注》,這部一百五十萬字的鴻篇巨著,系統地考證和研究了大西南地區民族、歷史、地理、經濟的發展過程,探討了西南眾多民族的內在聯繫及其派分。糾駁了前人的諸多謬說,提出了大量新穎獨到的見解,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榮獲首屆國家圖書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任先生的冤案得到改正,年已耄耋(mào dié)的他,振奮異常,以超人的精力,自1979年以來相繼完成了《羌族源流探索》、《四川上古民族史》、《川藏邊歷史資料彙編》等七部專著及數十篇論文。並以多年考察心得,寫成《康藏高原採金芻議》奉獻國家,受到國務院領導同志的重視,為開發康藏資源作出了貢獻。
先生老年逾九十,仍思維敏銳,筆耕不輟,勤為研究生授課,為培養中青年研究人員不遺餘力。1989年三月因病逝世,終年九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