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張瀾的結果 展開

張瀾

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中央人民政府原副主席

張瀾(1872~1955),男,字表方,漢族,1872年生,四川南充人(今西充縣蓮池鄉人)。1941年參加發起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改為中國民主同盟),1941年10月擔任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民盟第一屆中央委員會主席。

人物生平


1902年留學日本,入東京宏文書院學師範。
1904年回國后,任四川順慶府官立中學堂正教習、成都遊學預備學堂訓導長。
1906年回南充創辦高等小學和瑞明女校。辛亥革命前主張維新變法,參加立憲派,曾任四川咨議局議員。
1911年任川漢鐵路股東會副會長,發起組織四川保路同志會,領導四川人民開展保路運動。辛亥革命后,任四川軍政府川北宣慰使,並創建南充縣立中學、南充實業學校、南充蠶業社。
1913年 4月當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參加過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鬥爭。
1917年11月,任四川省省長。五四運動后,支持新文化運動和青年出國勤工儉學。
1920年回四川辦中等教育,並創辦《民治日報》。
1925年7月起任成都大學校長。
1927年後,發起組織四川鄉村建設期成會,推行鄉建運動。
1935年任四川安撫委員會委員長。抗日戰爭期間,任四川省抗戰後援會主任,四川建設委員會川北辦事處主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1939年參與發起民主憲政運動和組織統一建國同志會。
1941年3月參加發起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旋被推選為民盟中央主席。
1943年9月發表《中國需要真正民主政治》一文,揭露國民黨假民主、真獨裁的實質,闡明民盟的民主政治主張,為反對國民黨法西斯統治,拒絕出席國民參政會。
1945年12月致函國共兩黨,對團結、民主、軍事、國家建設諸問題,提出民盟的意見,籲請國共雙方於1946年元旦下令停戰。
1946年1月,代表民盟參加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11月,國民黨召開其一黨包辦的“國民大會”時,領導民盟總部發表聲明,拒絕參加。
1949年,因拒絕去台灣遭軟禁。上海解放前夕,經中共地下組織營救脫險。
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並繼續當選為民盟第一屆中央主席。
1954年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2月9日逝世,享年83歲。

人物著作


《說仁說義》、《四勉一戒》、《墨子貴義》。

主要成就


● 民主革命
張瀾的一生是追求民族獨立的一生。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在抗戰時期,他積極投身於民族解放事業,為自己民族的解放奔走呼號。特別是在皖南事變爆發后,當他認識到國民黨蔣介石剷除異己的做法是民族國家的大不幸,會對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帶來很大的不利的影響時,他認為應該形成一個中間派的集團,來協調國共之間的衝突,力促國共兩黨團結抗戰。於是他積極奔走,在1941年3月19日,參與組建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並被推舉為第一屆民盟中央主席,在他的領導下,民盟不斷的發展壯大,並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張瀾的一生是追求民主的一生,張瀾把自己的一生都傾注在了實現人民民主上。為了實現人民民主,在抗日戰爭勝利后,他積極參與國共談判,多方協商,促成國共和平協定——《雙十協定》的簽訂,之後又參與到政協會議的籌備工作中去,雖然政協會議因為國民黨的破壞沒有開成,但是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後當發現國民黨蔣介石的“真內戰,假和平”的面目后,不顧自身安危,帶領民主同盟對國民黨一手包辦的國民大會堅決的抵制。後來他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促成了新政協的召開,真正實現了人民民主。
● 教育事業
張瀾不僅是中國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也是傑出的人民教育家。他積極投身教育事業,創辦小學、中學和女校,他辦的新式學校.對當時四川教育的革新起了先鋒作用,吸引了大量進步青年前往就學;政治方面,他領導民盟始終堅持和平、民主、統一的主張。抗戰勝利后,響應中共團結
統一、和平建國的主張,堅定地與共產黨保持一致,反對內戰。他的學生遍及四川乃至全國。1942年張瀾70壽辰,黃炎培等好友及門生都來為張瀾祝壽。
他先後創辦南充中學,出任四川大學前身之一成都大學校長,不僅辦學成就卓著,而且形成了重要的教育思想。簡要概括而言,張瀾先生的教育思想有以下主要內容:
第一、主張“思想學術自由”。1925年,他出任成都大學校長,不顧守舊派的反對,在實踐中大力倡行“思想學術自由”的教育理念。1929年,他著文指出,“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和文化事業的人”,“千萬應該發表精神獨 立的宣言,以實現學生的求學自由,研究自由、言論、出版自由,而完成教育精神的民主化”。這些言論對其教育自由思想和基本內容作了明確的概括。
第二,主張教育平等。張瀾在其論著中,對西方傳入的教育制度造成的教育不平等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他指出,這種教育制度下,由公款興辦的學校儘管表面上入學沒有等級限制,但由於學校收取高昂的學費。實際使學校變成了富人的學校,窮家子弟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因此,他主張“應該提出平民教育的口號來反對資本的貴族教育”。並指出,在當時,全世界只有蘇聯實現了地道的平民教育。張瀾先生的這一思想體現了他對人民大眾平等享受教育權利的深切關懷和對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十分嚮往之情。
第三,發揚優良傳統精神,塑造合乎時代要求的新人格。張瀾曾寫成《四勉一戒》一篇短文,言其從《論語》《孟子》中取其精華,作成四勉一戒,即“人不可以不自愛,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強,而斷不可以自欺”。張瀾律己教人首重人格塑造,而塑造人格須從中國文化傳統中吸取營養。但他不主張照搬古訓,而要與時俱進,按時代的要求,批判繼承,從傳統文化中吸取富有生命力的精華,以為教人律己之資。
張瀾一生主要從事民主革命活動,就其留存下來的對教育思想的闡釋來看,其教育思想涉及教育制度和辦學問題、育人問題等最為根本方面的內容。在這些基本方面,他都提出了關乎教育發展要害的見解與觀點。這些觀點在今天仍然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思想資源。

人物軼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想做官的張瀾被選為共和國副主席。當時來自解放區的一些同志看錶老戴瓜皮帽,穿長衫,一副遺老的樣子,表示反對。結果朱德公開講話:“講到革命,諸位沒有一個有他早的。”從辛亥革命,到反袁世凱,再到冒著殺頭的危險組織民盟,拒絕參加偽國大,徹底地孤立了國民黨、蔣介石,“大家啞口無言”。
周總理特意撥了一筆服裝費,希望張瀾能一身簇新地出現在天安門城樓。張瀾婉言謝絕說:“國家的錢,即人民的錢,我怎麼可以用來做了長袍穿在自己身上?”他自己出錢,趕製了一件布長衫。這就是《開國大典》那幅油畫上看到的張瀾的形象。
當時國家給張瀾分配了一套規格很高的大四合院,可是他拒絕了,只住在一所很小的房子里。他的小腳夫人劉慧征親自勞作,還種了一些家常蔬菜。張瀾晚年時作《四勉·一戒》:“人不可以不自愛,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強,而斷不可以自欺。”這是其一生的立德準則。

家庭成員


妻子:楊氏、劉慧征。
兒子:張喬嗇、張崿、張曉岩、張侖。
女兒:張茂延、張繼延、張淑延、張惠延。
孫女:張梅穎(張喬嗇之女)。

後世紀念


紀念活動

1990年10月,在張瀾先生的家鄉———四川省南充市舉行了“張瀾生平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1992年3月底,民盟中央召開的“紀念張瀾誕辰120周年座談會”。在當天晚上,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報道了座談會的實況。
1992年4月,再次在南充市召開了“張瀾生平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2012年3月30日,民盟中央紀念張瀾先生誕辰14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蔣樹聲出席會議並講話,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張梅穎出席座談會。

紀念館

張瀾紀念館是一處以文博院館和歷史偉人為特質的人文景觀紅張瀾紀念館舊居正大門色旅遊景區。館區由張瀾先生的舊居組成。
館前銅像以張瀾出席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時的合影照為基礎,由民盟盟員、濱海古園首席設計師李克難創作。揭幕和掛牌儀式后舉行了民盟盟員圖片展,以圖文形式緬懷了張瀾、黃炎培、談家楨以及著名科學家錢偉長、醫學家傅培彬等12位著名民盟人士。來自民盟上海各區、縣委員會以及直屬基層的600名盟員參加了此次活動。
張瀾先生銅像高2米,為站姿全身像,青銅鑄造,重達1噸,黑色花崗岩基座高1米,寬90厘米。張瀾先生銅像布衫長袍,目光炯炯,雙手後背,表情慈祥而堅毅。銅像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創作。

故居

張瀾舊居位於南充市城區嘉陵江西河畔,原名“三聖宮”。建於光緒十三年, 1985年南充市人民政府在此設立“張瀾舊居”。
舊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民盟盟員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川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學校

四川省張瀾職業技術學校位於西充縣多扶鎮工業園區,是經四川省教育廳批准設立的全日制中等職業學校。學校前身成立於2009年,2011年,經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張瀾孫女)批示同意,由省教育廳核准命名為“四川省張瀾職業技術學校”,張梅穎副主席任名譽校長。
張瀾職業教育集團由南充技師學院、四川省張瀾職業技術學校、四川省南充旅遊職業中專學校、南充市職業培訓學院、四川省南充電子工程學校、南充市技工學校、西充縣職業中學、南充市海外勞務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四川人社人力資源管理有限公司、四川省西部服務業培訓中心、“瀾苑·梓馨”酒店及3個校辦生產型實訓實體企業為核心成員單位全資組成。秉承張瀾先生“陶鑄人才,以為國用”的教育思想,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女士擔任學校名譽校長。
2016年12月26日,全國首家以教育家、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建者張瀾的名字命名的研究機構——張瀾教育研究院在成都大學成立。“張瀾教育研究院”是由民盟四川省委和成都大學共同發起而成立。該研究院下設“張瀾高等教育思想研究”、“張瀾職業教育思想研究”、“張瀾家庭教育思想研究”等三個學術團隊。

文集

《張瀾紀念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龍顯昭、郭光傑主編。
《張瀾在南充》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伍定明主編。

影視形象


《民主之瀾》由朱正執導,溫海波飾張瀾,上映時間2010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