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是全國首批建立的兩個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之一,是全國首批建立的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首批獲得中文一級學科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有8個博士點(文藝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民俗學),現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民俗學、文藝學),
2018年12月10日,榮獲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2003年3月,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成立,在原有各學科的雄厚基礎上搭建了新的發展平台。文學院現設有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含漢字學、訓詁學、古漢語語法、音韻學、現代漢語語法修辭、現代漢語文字辭彙、現代漢語語音方言等七個研究方向)、文藝學研究所(含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文學基本理論、大眾文化與文藝美學等四個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含先秦兩漢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文學古籍整理與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等五個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含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兒童文學、戲劇影視文學等四個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含比較文學理論、歐美文學、東方文學等三個研究方向)、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含民間文藝學、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等三個研究方向)、民俗學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含歷史民俗學、現代民俗學、數字民俗學、性別研究、技術民俗學等五個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研究所(含編輯出版、傳播學、新聞學等三個研究方向)、語文教育研究所(含中小學語文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等兩個研究方向)、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研究所(含語音與音系學、語義學、語法學、歷史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等五個研究方向)等10個教學科研機構。設有性別與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語言與海外華文教育研究中心、媒體策劃與文化傳播研究中心、泛媒介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兒童文學研究中心等5個非實體性研究中心;還設有中文教學科研多媒體集成工作室、漢字研究實驗室、數字民俗學實驗室等3個實驗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培養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和綜合型人才為己任,不斷改進培養模式,不斷拓展培養渠道,不斷豐富培養層面。2004年,文學院在讀學生總數2175人,其中本科生809人,研究生1005人(碩士研究生732人,博士研究生273人),教育碩士79人,研究生學位班25人,訪問學者25人,海外留學生200餘人。
近幾年,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共承擔50餘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包括“明代碑刻及手寫文獻電子典藏及屬性描述”、“歷史題材創作和改編中的重大問題研究”、“中華大字符集創建工程”、“20世紀馬克思主義文論國別研究”、“中國高校彈性學制改革與實踐研究”、“清末民初文化轉型與文學”、“中國民俗文獻史綱要”、“中國題材日本文學史”等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項目和重大攻關項目),獲得30餘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獎勵,出版學術專著400餘部,在重要期刊上發表論文近2000篇。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所2004年核發的評估結果,北京師範大學中文學科整體實力排名全國第二,且在評估的四項中獲得兩項滿分。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與許多國家的教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關係。每年都要邀請世界各地著名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的學者前來講學,並派出許多教師前往日本、美國、德國、英國、法國、韓國、澳大利亞、泰國、新加坡等國家以及香港、台灣、澳門等地區從事教學和合作研究。在新加坡成功舉辦七屆學士學位課程后,從2004年起又開設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課程,深受當地人士歡迎,為把中國優秀文化遺產推向世界和把世界優秀文化遺產引進中國、促進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新的世紀,新的起點。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正躊躇滿志,務實創新,全力鑄就明天的輝煌!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發展規劃綱要
( 2003 年 12 月 5 日,徵求意見稿)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自 2003 年 5 月成立以來,經過充分的調研,已就今後的建設和發展形成基本共識。未來的幾年,對於文學院的長遠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為了緊緊抓住中文學科群建院的有利契機,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更好地應對當前的嚴峻挑戰,全面推進文學院的各項工作,確保文學院在全國的領先地位,促使文學院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特制定本發展規劃綱要。
文學院目前共有在崗教學科研人員 90人,其中教授 43人。除去 60 歲以上的先生和屬於特殊情況的同志外,則有教授 30 人,占教師總數的 36.1 %。如果再除去近幾年要退休的同志, 57 歲以下的教授實際只有 26 人,占教師總數的 31.3 %。
如果按照人事處測算的文學院 2004 年教學科研編製人數 141.6 來計算,教授 43 人。其中如果除去 60 歲以上的先生和屬於特殊情況的同志外,則有教授 30 人,占教師總數的 21.2 %。如果再去除近幾 年要退休的同志, 57 歲以下的教授實際只有 26 人,占教師總數的 18.4 %。
文學院現有副教授36 人,占教師總數的 45% ;講師 12 人,占教師總數的 8% ;高級職務佔總數的 81% 。具有博士學位者 55 人,在讀博士學位者 7 人,占教師總數的 74% ;具有碩士學位者 9 人,占教師總數的 11% ,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位者占教師總數的 85% ;教授中具有博士學位者 24 人,占教授總數的 64% 。 45 歲以下的專任教師 39 人,佔總數的 46% 。教師中博導 26 人,入選國家各類人才工程者共有 16 人次,其中教育部全國高校跨世紀人才 2 人,百千萬人才工程10 人,北京市跨世紀人才 2 人,教育部全國優秀年輕教師 1 人,霍英東青年教師 1 人。
經過長期的建設,文學院基本形成了一支國內一流的師資隊伍。但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隊伍建設還存在明顯的不足,主要表現為:觀念上缺乏隊伍建設的緊迫感,行動上缺乏隊伍建設的主動性,人才引進力度不夠,特別是引進學科帶頭人很少,人才流失嚴重。
教學科研隊伍規模偏小,缺乏足夠的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和後備力量。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我們承擔的教學科研任務越來越繁重,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研究生的數量成倍增長,而教師隊伍卻不斷萎縮,教學科研人員缺編嚴重。師資隊伍的嚴重不足,使在職人員疲於奔命,影響了教學科研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由於總體規模偏小,加之老一代學科帶頭人陸續退休,而新的學科帶頭人的補充和培養相對滯后,導致目前國內一流、國際上有影響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的數量明顯不足,各個學科普遍存在學科帶頭人後繼乏人的狀況,有發展潛力的後備力量也明顯不足。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根本解決,將會嚴重影響文學院的學術地位和今後的可持續發展。
知識結構陳舊,缺乏國際化人才。教師隊伍普遍知識結構老化,從國際化和現代化的標準來要求,知識上有缺陷、特別是外語人才匱乏、計算機知識短缺、專業知識老化的傾向嚴重。
此外,隊伍發展嚴重不平衡,特別是個別核心學科隊伍嚴重不足,或結構不合理,影響了教學科研的正常進行。
文學院隊伍建設的目標是:根據學校的總體建設目標和文學院自身的具體情況,適度擴大學科隊伍的規模,調整和優化學科隊伍的結構,全面提高師資隊伍水平,經過三、五年努力,建立起一支結構合理、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整體達到國內同類學科前三名的師資隊伍水平。
文學院隊伍建設的總體思路是: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採取有力措施實施人才戰略,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良好的進人機制、用人機制和人才培養的機制,真正做到優秀人才進得來、留得住、用得好、發展快,為文學院的發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礎。
1 .適度擴大學科隊伍的規模
根據人事處 2004 年的測算,文學院的人員編製應為 152.6 人,其中教學科研固定編製 141.6 人。因此,在未來五年內教師隊伍以逐漸發展到 110 人左右為宜。文學院現有教師 83 人,其中 2003 年退休 2 人, 2005 年退休 2 人, 2006 年退休 3 人, 2007 年退休 3 人, 5 年內累計退休 10 人,如果按照 110 人的發展規模, 4 年內需要補充 37 人。計劃 2004 年補充 11 人左右, 2005 年補充 12 人左右, 2006 年補充 8 人左右, 2007 年補充 6 人左右,使隊伍規模趨於合理。
2 .努力優化學科隊伍的結構
首先,要調整優化隊伍的學科結構。在調整中堅持基礎學科高水平的原則;大力加強重點學科建設的原則;積極扶持交叉、應用、新興學科的原則。目前要採取有力措施解決當代文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和現代漢語師資嚴重不足的問題。在總體高水平的基礎上,大力加強兩個國家級重點學科的建設,確保重點學科國內第一的水平。文藝學在確保國內第一的基礎上,積極向國際化的方向發展,人才引進要考慮國際化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同時,還要精心策劃,力爭建設 1 到 2 個新的重點學科。擬申報重點學科的學科在人才引進上要有一定的政策傾斜。還要積極扶植教學論和新聞傳播學等交叉應用學科的發展,扶植兒童文學等特色學科的發展。
其次,要大力改善專任教師的學位層次。 5 年內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爭取達到 94 人(現有具有博士學位者 55 人,加在讀博士學位者 7 人,共 62 人, 5 年內退休一人,新補充 37 人均 應為 博士學位獲得者)達到教師總數的 88% 。
再次,要調整和改善隊伍的職稱結構。文學院是全國一流的研究型學院,其工作重點是培養研究生和進行高水平的科學研究。目前學院在校本科生 834 人,研究生 1041 人,其中博士生 254 人,高訪學者 30 人。今年報考文學院的研究生數量達到 1731 人,佔全校報考總數的 18.2 %。加上留學生、高級訪問學者、各級各類進修生,本研比例達到 1 : 1.25 。根據文學院學科建設與教學工作的需要,文學院的師資隊伍顯然應當以高級職稱人員為主,具有正高級職稱的教師爭取在近年裡達到或接近 50% 。
最後,要調整學科隊伍的年齡結構。要大力增加 45 歲以下青年教師的比例,實現教師隊伍的年輕化。目前 45 歲以下的教師 23 人,占教師總人數的 27% ,未來 5 年內新增的 46 名教師中, 45 歲以下的應不少於 70% 。考慮到文學院的現狀和長遠發展的需要,三、四十歲的教師應成為師資培養的重心。
3 .隊伍建設要以人為本
隊伍建設的核心是人的全面發展,隊伍建設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一切以人的發展為依歸,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扭轉長期以來重使用輕培養的傾向,把使用和培養結合起來。隊伍建設要考慮不同人的個性特點,防止簡單化一刀切,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係,使每個人都能在各自的崗位上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考核要有人性化,凡考核項目一般要提前一年確立標準,並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力爭幫助每一個人都能達到標準,而不是簡單地用標準去卡人,或僅僅是為了考核而考核,以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1 、實施學科或學術帶頭人的引進與培養計劃
學科帶頭人是學科建設的領路人,在學科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今後三到五年內,文學院要採取有效措施,努力擴大高水平學科帶頭人的數量。堅持引進和培養並重的原則,一方面要面向海內外,大膽引進優秀學科帶頭人,一方面要練好內功,積極培養優秀學科帶頭人。優秀人才的引進首先要確保國家重點學科和擬申報重點學科的建設需要,同時鼓勵其他各學科主動引進學術帶頭人。
優秀人才的引進要廣開渠道,首先要積極利用“京師學者”特聘 / 講座教授計劃,確實做好特聘教授的選拔工作。建議學校在確定特聘 / 講座教授人選的工作中採用學校定崗,院系聘任的方式,給院系以自主進人的權力。其次,文學院每年把補充人員的一定名額用於人才引進。凡引進學科或學術帶頭人,都要在海內外公開招聘,經過招聘小組嚴格考核,按照有關程序確定人選和實施引進。
2 、實施中青年學術骨幹的培養計劃
在積極引進高水平的學術和學科帶頭人的同時,要採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強中青年教師的培養。文學院每年要籌集經費,用於資助青年教師科研和業務進修,具體資助辦法由院學術委員會商定。要重視青年教師的業務培訓,為每一位青年教師配備指導教師,負責指導青年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為青年教師提供業務、外語和計算機進修機會。 40 歲以下的青年教師, 5 年內可以有一次業務進修的機會,進修時間半年到一年,進修期間免除教學工作量,工資待遇不變。但要嚴格考察、考核進修計劃和進修成績。進修結束后要提交進修報告,完成兩篇以上專業學術論文。要鼓勵青年教師利用業餘時間進修外語、計算機,經過學院批准,進修費用可以視具體情況由學院全部或部分擔負。
3 .實施教師全員培訓計劃
為滿足多媒體輔助教學和網路教學的需要,要在全體教師中進行計算機培訓,掃除機盲,在五年內爭取 50% 的教師接受培訓,掌握多媒體製作與教學、網路教學的知識和技能。今後陸續根據教學科研的需要進行不同的崗位培訓。
4 .加強隊伍建設的制度化管理
首先,要加強隊伍建設的規劃性。學院和下屬各研究所要有隊伍建設的規劃,主要包括人才引進規劃、職稱評聘規劃、中青年教師培養規劃。這些規劃經過一定程序批准后,要嚴格執行。
其次,要加強隊伍建設的程序化管理,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一切按制度處理,按程序進行。要重點加強人才引進的管理,進行跟蹤調查。各學科人員的補充要按規劃進行,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有關招聘的辦法另行規定。
最後,要加強對教師工作績效的考核。教學、科研和其他方面的年度考核結果將在《文學院通訊》上定期公布。
5 、籌措資金,加大投入,改善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
文學院現有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內含 8 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文藝學、民俗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11 個碩士點,博士點數量位居全國各大學中文系之首;擁有文藝學和民俗學 2 個國家級重點學科(民俗學屬於社會學一級學科),在全國高校中文系科中位居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之後,名列第 5 位;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2 個(文藝學研究中心和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擁有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1 個(中國語言文學)。文學院 2002 年度被 CSSCI 收入論文總數為 148 篇(其中,校津貼刊物 A 類 4 篇, B 類 10 篇, C 類 134 篇),科研經費為 96 萬元。
學科建設現存的主要問題有:整體地位和排名下滑,在學術界的影響力減弱;隊伍規模偏小,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學術骨幹的隊伍建設有待加強;部分學科有老化的趨勢,應用、交叉、新興學科發展緩慢,學科結構有待優化;原創能力與解決重大現實課題的能力有待提高;學科建設經費嚴重不足等。
文學院學科建設的總體目標和思路是:以“ 211 工程”二期項目和“ 985 工程”二期項目建設為契機,瞄準國內外一流學科的改革與發展趨勢,密切關注社會需求,加強學科重組,尋求綜合化發展,產出標誌性成果。通過努力,初步形成文學院以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為主導、民俗學科為特色、語文教育學和新聞傳播學為有生力量、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相結合、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相交叉的新型學科群,在傳統學科的現代轉型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顯著成績,實現全院各學科有重點、有步驟的跨越式發展,在全國高校同類系科中繼續保持優勢和特色,確保國內領先、國際一流。
1 .加強學科重組和綜合化發展
加強學科重組,搭建學科發展平台,優化學科組合因子與方式,實現深層次融匯,激發學科的原創活力。擬通過不同研究所、研究所內部不同學科方向、重點學科與其他學科、重點研究基地與研究所之間等多種形式的協作發展,通過國內外校際、院際之間的合作,形成各學科穩步開拓又攜手共進的學科建設新格局。
2 .提高解決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的能力
針對我國社會發展中面臨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論與應用性問題,特別是與精神文明建設直接相關的中文高等教育改革、文化戰略與策略、文化傳統的光大與人類遺產的保護、公民審美素質教育、大眾文化與傳播等問題,集中優勢力量予以重點探討,提高文學院在解決國家和社會發展中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的能力。
3 .加強學術創新群體的建設
打造出凝聚態的富於自我更新機制和持續創新能力的學者團隊。這些團隊應具有合理的學術方向、老中青結合、多語種協調、知識結構完善、多學科匯通等諸多特色,成為全國同行中善於攻關攻堅、不斷產出原創性成果的領先的前沿創新團隊。
4 .高度重視標誌性成果的產出
集中精力創造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標誌性學術成果,通過這些成果樹立起文學院在全國同行中的獨特品牌、特色與地位。
1 .搭建學科平台
通過學科重組和綜合化發展,充分發揮教育部兩個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作用,打造相互滲透與協調的 5 個學科平台,即語言學科群、文學學科群、應用學科群、社會科學學科群、交叉學科群,形成並拓展文學院的多學科與跨學科研究格局。
2 .形成學科高地
在 5 個學科平台基礎上,形成多層次的學科高地。繼續鞏固和發展現有的國家級重點學科文藝學與民俗學的國內領先優勢,注意發揮其示範與輻射作用;加速發展具有良好基礎的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 文學等 博士點學科,力爭其中 1 至 2 個學科成長為國家級重點學科或北京市重點學科。
3 .積極發展應用學科與新興學科
依託語言學科群,努力恢復和振興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的學科活力,大力開拓其在境內外多層次普通話教學、培訓、測試和實驗等方面的應用空間。對於在大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語文教育研究學科,加大力度予以建設。對在國家文化建設和人才市場等方面具有遠大發展前景的新聞與傳播學學科,在隊伍建設、學科專業發展、資料與設備購置等方面予以積極扶持,支持和組織其申報傳播學博士點。
4 .著力創建新型學科
根據國家人才培養、文化建設和學科發展的需要,在現有學科基礎上通過重組、牽手和整合,創建 1 至 3 個新型二級學科(碩士點),為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尋求新的學科增長點。
5 .推動國內外的學術交流
通過主動派出和引進人才、召開學術會議、舉辦學術講座或學術論壇等多種方式,在院內學術交流的基礎上,加強國內國際學術交流,尤其是加強與具有領先水平的國際同行之間的學術交流,增強文學院在國內和國際學術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每年舉辦至少 2 次國內或國際學術研討會。
6 .重視科研機構的作用
強化現有院屬研究所和校屬科研中心作為學術增長的重鎮和前沿陣地的作用,力求在組織各種科研項目、從事前沿學術研究、產出標誌性科研成果、購置科研設備等方面扮演更為活躍的角色。
7 .重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為滿足文學院學科建設現代化的需要,在加強現有 2 個校級重點實驗室建設的基礎上近年內爭取再增設 1 至 2 個重點實驗室,建成並逐步完善由學術報告廳、實驗中心、教研中心、學習中心(含計算機房)和各類網站等組成的文學院多功能的公共服務體系。
8 .實現科研快速增長,產出標誌性成果
在積極組織申報縱向科研項目的同時,鼓勵承擔或參與橫向合作項目,採取有力措施拓展國際合作項目、面向國家和社會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的攻關項目,實現科研項目及經費數量的快速增長。 2003 年度科研經費突破百萬元大關, 2004 年度以後實現更大幅度的增長。力爭在全國核心刊物論文和學術專著的數量和質量上都實現顯著增長。大力推動科研活動和科研成果的國際化,在國際社科核心期刊( SSCI )發表論文方面尋求零的突破。設立“勵耘學術文庫”,集中組織或資助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出版高質量的學術著作;編輯出版《勵耘學刊》,為跨學科和跨文化的學術交流提供平台。
在實施“ 211 工程”二期項目建設計劃的基礎上,完成如下標誌性成果:“ 20 世紀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國別史”(多卷本);“中國民俗史”(多卷本);“漢字構形史”(多卷本);“中國古今散文通史”(多卷本);“中國文學學術史”(多卷本);“文藝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叢書);“民俗圖像電子典藏庫”;“碑刻與手寫文獻電子典藏庫”;“文藝學網站”;“中文教學科研多媒體集成工作室”等。
文學院現有兩個本科專業, 9 個研究生專業, 38 個研究生專業方向。目前在校學生總數為 1720 人,其中本科生 720 人,碩士研究生 736 人(含教育碩士 107 人),博士研究生 264 人,碩 / 博士研究生中港澳學生、留學生為 60 人。多年來,文學院多次獲得教學、教材優秀成果獎, 2001 年度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各 1 項,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7 項。 1994 年由國家教委確定的“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在 2001 年的評估中獲得優秀。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文藝學(研究生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生專業)在近年的社會排名當中名列第一。文學院在近些年的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當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人才培養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面對全社會的人才需求變化和我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形勢,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認識不足;如何整合文學院的優質資源、發揮傳統學科優勢、開發適應社會需求的新專業和新的專業方向等問題需要切實加以解決;生源質量有待提高;對本科生綜合素質、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本科畢業生就業領域偏窄、就業層次偏低;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各層次教育都亟待優化培養方案、調整課程結構、完善教學內容與方法,加強教材建設,提高培養質量;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尚未普及;教學管理尚未完全適應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實際需要。
根據我校建設綜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戰略發展目標,文學院應與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一致,加大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的力度,努力培養具有良好人文修養、較強創新創業能力和競爭能力的多層次的專業人才,即培養具備中文專業基礎、人文綜合素質和實際應用能力的本科人才;通過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的有機銜接,培養具備學科意識、專業研究能力的碩士人才和富於創新意識和學術個性、在學術領域具有競爭 能力的 博士人才。
1 、實施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的改革
建立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具有較強能力的複合型專業人才,以適應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適應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的要求。
本科階段逐年完成專業方向、學制兩方面的分流,實行學院與學生雙向選擇,尊重學生的選擇權。
本科生第一學年結束時完成文學院內部的專業分流,目前可選擇的專業為中國語言文學、編輯出版學(擬改為新聞與傳播學);計劃在兩個專業之間進行主輔修制的試點。
本科生第二學年結束時完成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內部專業方向的選擇,目前可選擇的專業方向為文學方向和語言方向;積極籌建帶有文理交叉性質的應用中文方向。
本科生第三學年結束時學生初步確定學制分流意向。
本科生第四學年通過學院與學生的雙向選擇,完成“ 4+X ”模式的學制分流:“ 4+0 ”模式(完成本科階段學習后直接就業)、“ 4+2 ”模式(完成本科階段學習後進入教育學碩士階段學習)、“ 4+3 ”模式(完成本科階段學習後進入學術型碩士階段學習)。
2 、科學修訂本科教學計劃
根據學校的統一要求,啟動文學院新一輪教學計劃的修訂工作。修訂教學計劃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本著對國家和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精心設計、制訂出符合人才培養規律、符合學科知識系統的具有創新性的教學計劃。既保持本專業核心課程的穩定性,又探索相關課程的彈性組合。
在“學校—院(系)—專業”三個平台的課程中,文學院教學計劃修訂的主要任務是:選擇對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十分必要的相關學科基礎課程;科學確定體現一級學科特點的本學科基礎課程;精心設置有機組合的各專業方向課程,注意與研究生教育的銜接。
隨著教學計劃的修訂,應及時跟進與各模塊專業課程相應的教材建設。
3 、積極穩妥地開發新的專業和新的專業方向
在保持傳統學科人才培養優勢的同時,積極穩妥地開發新興的應用型、交叉型專業或新的專業方向。近期具體計劃為:
拓寬編輯出版學專業的口徑,擬將專業名稱改為新聞與傳播學(編輯出版學將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方向),根據需要和可能穩步增設新的專業方向。把握 2008 年奧運會的機遇,通過與校內體育學院、經濟學院等單位的共同建設,探索形成北師大“應用新聞專業”的系列品牌:如體育新聞、財經新聞等;
擬將“應用中文”作為新設本科專業方向進行實驗,主要培養中文現代信息處理與研究方面的文理雙修型的專門人才。經過充分論證和一段時間的實踐,待條件成熟后正式申報為新增專業。
爭取新增設 1 至 3 個研究生專業或專業方向。
4 、發揮基地班的示範作用,全面提高本科生的培養質量
把握好本科生基地班培養和管理的各個環節,實行“滾動式培養”;在學生選定專業方向後於第三學年初爭取使基地班每名學生都有專業指導教師,為學生參與科研工作創造條件。
建設本科生精品課程;推進系列精品教材建設;建立和完善學生學習狀況評估體系;以基地班在專業學習和科研創新方面的示範作用帶動本科生科研活動,開展各類學術講座,建立學生論壇,鼓勵學生髮表學術論文、進行文學創作實踐;嚴格執行學士學位論文的寫作 / 指導 / 審議 / 答辯制度,提高論文質量;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力爭使大部分學生在本科畢業前通過國家英語六級考試;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5 、加強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建設
加強研究生培養工作的改革力度,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發展不同培養模式並存的研究生教育;加強研究生學籍管理,完善研究生入學考試製度,提高生源質量;完善研究生導師制,提倡相關專業或專業方向的導師合作培養,允許跨專業、跨學科選修課程以拓寬學術視野;提高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質量,強調選題的創新性,提倡研究 生選題與研究所、導師課題規劃的相關性,鼓勵進行交叉型選題的研究。
優化碩 / 博士生培養方案,適當縮減學分,啟動縮短碩士生學制的改革試點工作;完善研究生課程體系,提高課程質量,建立研究生聽課 / 學分制和讀書報告 / 學分制并行的研修模式;在全院樹立科學嚴謹的學風,鼓勵研究生以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出席國內外學術會議。
高度重視博士學位論文質量,切實實行論文匿名評審和預答辯制,積極推薦優秀論文參評“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6 、捋順關係,完善教學管理體系
建立分工合理、明確的教學管理人員崗位責任制,加強常規教學管理,建立完整的教學文件檔案、學生成績檔案、教師教學檔案;逐步實現試題、試卷、論文管理的規範化;堅持領導聽課制。
開發現有資源,在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中普及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提高工作效率。
近些年來,文學院社會服務方面的工作進展很快,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特別是在境外辦學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夜大、函授等本科辦學的基礎上,辦學層次逐步提高,研究生層次的辦學(包括課程進修班、學位班、教育碩士和計劃外研究生)已經成為社會服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也應該看到存在的不足:對於社會服務在有些情況下可能會衝擊正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這一點認識不足;與學科建設工作的銜接與結合還可以更緊密些;辦學層次和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文學院的優勢資源有待於充分發揮;穩定性高層次辦學收益所佔比例還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
在我校以教師教育為特色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文學院的社會服務工作應根據社會發展和學科建設的需求,在保證層次、質量與規範管理的前提下,整合優勢資源,突出在中國語言文學教育方面的品牌優勢,立足內地,放眼海外,明確定位,突出特色,提高層次,積極擴大社會影響;鞏固現有渠道,調動全院教師的積極性,有效調控包括師資在內的現有資源,搶佔有利於充分發揮文學院優勢的合作領域,拓展多種渠道,與社會建立更為廣泛的聯繫;在保證基本效益的基礎上,淡出社會影響不大的領域。
1 、立足內地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做好高層次社會辦學工作
高等院校的擴招和就業壓力等因素,促使本科后教育和在職教育急速發展,名牌學校的在校研究生教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綜合實力和影響為高層次的社會辦學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契機;為了使百年老系積澱的雄厚資源價值充分地體現出來,需要社會化、產業化;文學院橫跨中國語言文學、社會學、新聞學、教育學四個一級學科,為拓展多渠道、多領域的社會服務提供了寬廣的空間。
各種層次教師的培訓工作是未來高等院校爭奪的主要市場,國家有關部門在這方面的投入將會越來越多,因此將會形成教師持續教育的巨大市場。
2 、探索境外辦學新途徑,推進文學院發展的國際化進程
涉外辦學已經成為文學院社會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應該站在文學院發展國際化的高度,以開拓創新的精神,在外事處、研究生院、教務處等有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探索多方面的合作,加速文學院發展的國際化進程。
充分整合文學院各學科的優勢資源,打造中國語言文學教育和海外華文教育的領先地位,積極拓展在港澳地區和新加坡等國境外辦學的新途徑。
最近幾年,香港、澳門開展的普通話、文化認同、中國語文教育改革等工作,為合作提供了機遇。文學院在這些方面理應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對於文學院來說,國外辦學的突破應以東南亞地區為切入點,爭取在華人集居的一些國家藉助在中國語言文學教育方面的優勢開展合作。但是,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國內的一些院校也在積極爭奪這一市場,這方面的合作面臨著一定的競爭,必須積極探索多方位、多層次的合作。
3 、爭取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政策支持,進入職后培訓的主戰場
與教育部師範司等教育部有關司局,以及地方教育廳如北京市教委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和對話渠道,表現出主動積極的態度,爭取政策支持,適時為其提供建設性的方案和建議,如可以針對國家西部開發的政策,提供西部教師培訓方案等。另外,加強與我校有關部門的合作,作好各種培訓方案的制訂和申報工作。
1 、打造優勢品牌,規範和發展高層次的內地辦學
突出文學院在研究生層次的社會辦學服務,打造品牌,動員全院力量,強化培養質量,適當擴大規模。
拓展多種渠道,探索中國語言文學各二級學科、新聞出版和民俗學專業方向的社會辦學,採取多種途徑、多種方式的合作模式。
以教育碩士的培養質量和就業為品牌,帶動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和中學語文教師的培訓工作,與學校有關部門協商,爭取增加這方面的規模。
2 、在學校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開創境外辦學新局面
針對港澳地區的合作:繼續保持在港澳普通話教學合作方面的已有優勢(如與香港教育學院、香港浸會大學的合作);爭取與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院校進行普通話學位課程的合作;爭取以培養中國語文科教師為主要對象,與香港有關院校進行研究生學位課程層次的合作,並在這個領域形成良好的品牌;積極參與港澳地區有關普通話、中國語文教育等有關政策的諮詢工作,佔領政策層面的制高點。
針對東南亞華文圈地區的合作:在外事處、研究生院、教務處等有關部門的積極支持下,發展與新加坡開放大學的合作,在保持學士學位課程良好合作的基礎上,爭取碩士學位課程的合作也形成一定的規模;積極探討與新加坡其他高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地院校的合作,特別是針對碩士、博士學位課程的合作;爭取與這些國家的教育部等類似機構就中小學華文教師的培養、培訓工作進行合作,在政策層面形成一定的優勢和影響,並延伸到華文教材的編寫等方面的合作。
3 、擴大留學生的招生規模
隨著韓國、日本經濟的復甦,來自這些國家的留學生還會大幅度增加,同時港澳地區報考內地高校人數也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最近幾年,文學院招收學位課程的留學生人數在逐步增加,但是根據文學院學科和導師情況,在這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空間。因此,應該與外事處共同努力,採取多種途徑,做好留學生招生方面的宣傳工作,擴大留學生的規模,特別是研究生學位層次的留學生規模。
4 、爭取與出版集團等文化產業機構開展合作
伴隨著加入WTO 之後的進程,出版和發行行業將逐漸開放,大量外資進入中文圖書出版和發行也是必然的,一些針對文化產業的研究基金以及出版集團將會在大眾文化性質的讀物,特別是中小學讀物的開發等方面展開激烈的競爭。文學院在這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可以進行應用研究方面的合作,如教學資源的開發等,也可以進行市場調研、諮詢等方面的合作。這方面的工作應該與文學院戰略諮詢委員會工作結合起來,動員和挖掘文學院校內外知名校友、企業界等社會著名人士方面的資源和力量,開展多種模式的合作。
5 、加強對社會服務工作的規劃和管理
形成由院務會統一決策的機制。成立針對海外、內地社會服務方面的工作小組,負責方案的起草和具體工作的落實。鼓勵各研究所主動、積極地拓展合作,但要納入學院的統籌規劃,保證收益的適當分配,以調動各所、參與人員的積極性。根據現有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的課程計劃,各所對本所承擔的課程應作出明確的規劃,讓一些教師做充分的準備,以解決師資短缺問題。在外派教師方面,首先保證教學的質量,而不側重利益均沾,對各地反饋的教學評價要備案,作為選擇派出教師資格的依據。激發講課教師的積極性,適度提高講課的課酬,或者記入院內工作量。為解決師資短缺問題,可適當聘請退休教師和外援人員。
文學院自成立以來,一直注意優化學院管理的工作,在體制創新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長遠意義的構想,並且業已採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實際進展,如建立了以研究所為基本單位的院 / 所管理體制,建立了學術委員會和教學委員會,健全和加強了院務會的集體決策功能等。但總的看,這方面的工作還僅僅處於起步階段,科學與民主管理的構想還有待進一步的落實和深化,責任模糊、效率偏低、手段陳舊的現象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需要下大氣力加以克服和改進。
文學院管理方面的工作目標和基本思路是:強調學院全面、穩定、持續和快速地發展,堅持體制創新和改革開放的基本原則,在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規範化方面狠下功夫,捋順工作關係,優化人際關係,努力營造有利於學院發展的軟環境,逐步建立起有利於充分調動學院、各研究所、管理人員和廣大師生等多方面積極性的簡捷高效的現代學院管理系統。
1 、加強班子建設
從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高度,提高黨政班子的思想水平與業務水平,堅持自律、提倡奉獻,認真聽取群眾意見,以學校和學院發展的大局為重,密切黨政關係,提高辦事效率,同心同德,全力以赴,在校黨委和校行政的領導下,進一步 完善黨政聯席會議制度,使 黨政聯席會(即院務會)在學院重要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和決策功能。
2 、加強民主管理
成立文學院 教授委員會、文學院發展戰略諮詢委員會、文學院職代會,明確功能定位和職責範圍,制定議事程序,堅持院務公開,院長定期述職,逐步形成以院務會為核心的院級民主管理體系;推進和細化各研究所的民主管理。
3 、全面提高學院的管理與服務水平
合理分工,捋順關係,建立健全管理人員的崗位責任制;加強信息化管理的硬體和軟體建設;樹立現代管理觀念,通過培訓和考評全面提高學院的管理與服務水平。
4 、改進對於教師教學科研績效的考核
認真總結以往教師業務考評當中的經驗和教訓,以人為本,研究和完善考核的指標體系,定期公布考核結果,彰顯愛崗敬業精神;改進院內津貼發放辦法,兼顧公平和效率,明確導向,鼓勵先進。
5 、建立文學院發展基金
在積極爭取學校支持的同時,多方籌措經費,建立文學院發展基金,用於學科建設、教師培訓、改善各研究所工作條件等方面的需要,為廣大師生提供良好的教學科研環境。
6 、加強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與管理
利用搬入主樓的機會,加強文學院包括多功能廳、機房、網站、實驗室、辦公室、會議室等公共設施在內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在建設的同時,務必本著資源共享、物盡其用的精神,做好公共服務體系的管理。
7 、加強學生工作
提高對學生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充實專兼職相結合的學生工作隊伍,制定相應政策和措施,豐富健康的學生活動,調動廣大教師、學生工作人員、學生自身的積極性,努力做好學生工作。
8 、加強黨的建設
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在適當時候建立分黨委。在調整的基礎上,發揮黨支部在學院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做好教師和學生中新黨員的發展工作。加強黨員的學習意識,提高黨員的政治覺悟。
我們相信,在校黨委和校行政的領導下,通過全體師生員工的積極努力,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一定能夠在發展規劃綱要的指導下,繼往開來,銳意進取,迎來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