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並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並(拼音:bìng、bīng),是現代漢語常用字。

並的基本含義是合在一起,也有一起,平排著的意思。

並的常用組詞是合併、併攏、兼并。

基本釋義


並bìngㄅㄧㄥˋ
● ● 合在一起:~攏。合~。兼~。
● ● 一齊,平排著:~駕齊驅。~重(zhòng )。~行(xíng )。
● ● 連詞,表平列或進一層:~且。
● ● 用在否定詞前,加強否定的語氣,表不像預料的那樣:~不容易。
並bīng ㄅㄧㄥˉ
中國山西省太原市的別稱。

詳細釋義


並bīng
〈名〉
● ● 古地名。并州 [Bing prefecture]。
● ● 相傳禹治洪水,分天下為九州。并州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帶。沿用為太原的別稱。
● ● 漢置并州,其地在今內蒙古、山西(大部)、河北(一部)。東漢時併入冀州。三國魏復置。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
並、汾喬木,望秋先隕。—— 宋·沈括《夢溪筆談》
● ● 另見bìng。
其它字義
並、併、竝bìng
〈動〉
● ● (會意。《說文》:「從二立。」金文字形,為二人並立之形。本義:并行,並列)。
● ● 同本義 [side by side]。
並,併也。從二立,會意。今隸作並。——《說文》
並行。——《儀禮•鄉射禮》
並立則樂。——《禮記•儒行》
俄而並乎堯舜。——《荀子•儒效》
並紐約用組。——《禮記•玉藻》
並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詩·齊風·還》
並駕齊驅,而一轂統輻。——《文心雕龍•附會》
且夫堯、舜、桀、紂千世而一出,是比肩並踵而生也。——《韓非子•難勢》
● ● 又如:並列;並肩作戰;並介(不論窮富,都能耿介於守。兼利天下叫並,孤介自守叫介);並夾(古代習射時從箭靶上拔取箭頭的工具);並封(古代傳說中的雙頭獸);並心(同心)。
● ● 合併(由一部分與另一部分結合一起) [amalgamate;combine]。
并力西向。——蘇洵《六國論》
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將兵與 備并力逆 操。——《資治通鑒》
並一而不二。——《荀子•儒效》
凡五十五章並為蒼頡篇。——《漢書•藝文志》
今野獸並角。——《漢書•終軍傳》
● ● 又如:兼并(容納合併);併疊(收攏;拼湊);並坐(謂因牽連而一併治罪);併兼(合併;并吞)
● ● 兼并;并吞 [annex]
秦初並天下。——《史記•秦始皇本紀》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資治通鑒》
魏並 中山。——《戰國策•中山策》
● ● 又如:併火(即「拼伙」。同夥拼殺);並卷(兼并席捲)
● ● 具備 [have]
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並。——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
● ● 通「屏」,「摒」。排除 [get rid of]
至貴,爵國並焉。——《莊子•天運》
● ● 相同 [be identical;same]
行與世異,心與欲並。——嵇康《卜疑集》
詞性變化
並bìng
〈副〉
● ● 全,全都 [completely;entirely]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
二人並有愧色。——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榮賊並非推心待慰帥者。—— 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 ● 又如:並然(完全);據我了解,事情並不是這樣
● ● 一起;一齊;同時 [at the same time;altogether]
陳勝佐之,並殺兩尉。——《史記•陳涉世家》
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資治通鑒》
● ● 又如:並舉;并日而食(兩天只吃一天的飯);並存不悖(同時存在而不衝突)
並bìng
<連>
● ● 並且,連 [further more;besides]。
杖至百,兩股間濃血流離,並蟲亦不能行捉矣。——《聊齋志異•促織》
● ● 又如:我們完全同意並擁護這個報告。
● ● 和,以及 [and]。
● ● 另見 bīng。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八】【從部】府盈切(bìng)
相從也。從從開(jiān)聲。一曰從持二為並。〖譯:並,相跟隨。從從,開聲。另一義說,“從”持握著“二”為並。〗
【卷十】【竝部】蒲迥切(bìng)
倂也。從二立。凡竝之屬皆從竝。〖譯:竝,並肩而立。由兩個立字會意。大凡竝的部屬都從竝。〗
說文解字注
相從也。
從舊作從。今正。合也。兼也。
從從。開聲。
府盈切。十一部。
一曰從持二干為。
干舊奪。今依韻會本補。上言形聲。此言會意。干、經典用為竿。如孑孑干旄是也。二人持二竿。是人持一竿。併合之意。或曰。當出?篆。解雲;?或從人。人持二干為?。人持二干為?者,猶又持二禾為兼也。俗並字之所本也。漢隷作並。
倂也。
人部倂下曰:竝也。二篆為轉注。鄭注禮經古文竝今文多作倂。是二字音義皆同之故也。古書亦多用為傍字者。傍、附也。
從二立。
蒲迥切。十一部。

康熙字典

【寅集下】【幹部】並 ·康熙筆畫:8·部外筆畫:5
《唐韻》府盈切。《集韻》《韻會》卑盈切。《正韻》補明切,竝餅平聲。《說文》本作。從二人,開聲。一曰從持二干為。隷作並。相從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輿人為車。凡居材大與小無並。註:並謂偏邪相就也。
又《廣韻》:並,合也。謝靈運《初去郡詩》:廬園當巖棲,卑位代躬耕。顧己雖自許,心跡猶未並。
又《玉篇》:並,兼也。同也。
又州名。《書·舜典》:肇十有二州。註:舜分冀州為幽州,并州。《廣韻》:春秋時為晉國,後屬趙,秦為太原郡,魏復置并州。《韻會》:唐為太原府。
又姓。《廣韻》出《姓苑》。《萬姓統譜》:並韶有文藻,吏部以並姓無先賢,下其選格。
又《廣韻》《集韻》《韻會》卑正切。《正韻》:陂病切,竝餅去聲。《廣韻》:並,專也。《禮·檀弓》:趙文子曰:陽處父行並植於國。註:並,猶專也。謂剛而專己。《釋文》:並,必正反。
又與倂同。《集韻》:倂,或省作並。賈誼《過秦論》:并吞八荒。謝靈運《擬鄴中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並。
又《韻會》:與偋通。《莊子·天運篇》:至貴國爵並焉。註:並,棄除也。
又葉卑陽切,音旁。《張籍·祭韓愈詩》:偶有賈秀士,來茲亦同並。移船入南溪,東西縱篙桹。字原作從下開。
【午集下】【立字部】竝 ·康熙筆畫:10·部外筆畫:5
《廣韻》蒲迥切。《集韻》《正韻》部迥切,竝音倂。《類篇》:倂也,比也,皆也,偕也。《書·立政》:以竝受此丕丕基。《詩·齊風》:竝驅從兩肩兮。《禮·禮運》:聖人蔘於天地,竝於鬼神。
又《類篇》蒲浪切,傍去聲。近也。《晉書·百官志》: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散騎竝乘輿車。
又連也。《史記·大宛傳》:竝南山。《前漢·郊祀志》:北竝勃海。
又《類篇》:部滿切,讀如伴。《前漢·地理志》:牂柯郡屬縣。註:竝,音伴。亦作並。
【子集上】【一部】並·康熙筆畫:8·部外筆畫:7
《集韻》竝,隷作並。
廣韻
府盈切,平清幫 ‖ 並聲耕部
合也。亦州名,舜分兾州為幽州、并州,春秋時為晉國,後屬趙,秦為太原郡,魏復置并州。又姓,出《姓苑》。府盈切。四。
政切,去勁幫 ‖ 並聲耕部
專也。
蒲迥切,上迥並 ‖ 並聲耕部
竝比也。蒲迥切。四。

其他字義


並bīng(ㄅ一ㄥ)
UNICODE
並字UNICODE編碼U+5E76,10進位: 24182,UTF-32: 00005E76,UTF-8: E5 B9 B6。
並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英語翻譯


combine、equally、merge、and、moreover

造字方法


象形

字形書法


❶“丷”小“開”大。
❷點、撇分列豎中線左右,點低撇高。
❸“開”,上橫短下橫長,下橫居橫中線下側;末兩筆撇和豎分列豎中線左右,底部撇高豎低。
書法欣賞
篆書
篆書
隸書
隸書
楷書
楷書
行書
行書
草書
草書

音韻集成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韻部聲調四呼韻系韻攝
廣韻府盈清開下平十四清平聲三等開口
畀政清開去四十五勁去聲三等開口
中原音韻庚青齊庚青陰平齊齒呼
洪武正韻補明十八庚平聲
補永十八梗上聲
陂病十八敬去聲
分韻撮要第七英影應益陰去
第七英影應益陽去

字源演變


“並”演變圖
“並”演變圖
“並(竝)”演變圖
“並(竝)”演變圖
“並”“倂”與“並1”“竝”這兩組字古音不同,現代讀音相同。“竝”是“並1”的初文。“並”與“竝”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但有所區別:“並”是會意兼指事字,字形像在腿部把兩個人連綁在一起,表示把兩個或幾個物體合併成一個;“竝”的字形則是並排站立的兩個人,表示並列,并行。其人形是正面的。
發展到小篆,“並”字的形體訛變為從開(jiān),許慎就以從開聲為釋,並訓其本義為“相從”。漢代隸變,人形漸失,后已完全看不出從二“人”相連並了。“竝”的小篆則人站立的地面分成兩段;后兩“立”連在一起寫成“並1”。
“倂”是後期分化而來的增旁字,從“人”聲“並”。“並”也表意,表示人並列在一起。
現代漢字整理時,“竝(並1)”、“倂”均作為“並”的異體字被淘汰。在古文字中,二“大”相連為“竝”,二“人”相連為“並”,二字音義相關而略別。在古文獻中,“竝”與“倂”,還有“並”,或通或分,關係複雜。其間存在著同源、古今、正異、繁簡、通假諸多交雜糾結的關係,仍需學術界進一步研究整理,以利於應用。

用法搭配


組詞

並育、並鄰、並事、並手、併骨、並蒂、隔並、並進、並概、鬲並。

成語

兼收並蓄、聲情並茂、並駕齊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