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嶺鎮

太陽嶺鎮

太陽嶺鎮位於寧強縣城西北角,東接巨亭鎮,南鄰陽平關鎮,西交甘肅省康縣兩河口鎮,北接略陽縣雙集埡鎮。公路距縣城80公里,陽(陽平關)——兩(甘肅兩河)公路貫穿全境。清河為主要河流,境內流長23公里。總面積13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233畝,林地面積9915.1公頃。鎮轄行政村6個,村民小組46個。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太陽嶺鎮常住人口為4593人。

建制沿革


駐地西北有山嶺,高而向陽,身臨令人有陽光普照之感而得名。清朝屬寧羌州西路上清河牌。民國26年(1937年)為光明鄉。1949年建立趙家河鄉人民委員會,駐地炭窯嶺。
1950年設太陽嶺鄉,1959年改為陽平關公社太陽嶺管理區,1961年設立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末,太陽嶺鄉地標北緯32°58′-33°04′/東經105°54′-106°03′,面積81.26平方千米,人口6498人,鄉政府駐趙家河,轄趙家河(原朝陽大隊)、天星橋(原五七大隊)、石滾壩(原紅光大隊)、簸箕灣(原豐庄大隊)、長溝、青林嘴(原迎豐大隊)、伍家壩(原聯庄大隊)7村。2011年撤鄉設鎮。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

大部分為高山峻岭,山間夾谷地,最高海拔2074米,最低海拔630米。東部光明山南伸與小霧山,向北與老鴨樹包,向西火槍岩一帶皆為深山老林,人跡稀少。

氣候

四季分明,陽光充足。年均氣溫11-14攝氏度,降雨量1000-1200毫米,年無霜期230餘天。

水文

源於康縣之清河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至陽平關注入嘉陵江。境內流長12千米。

資源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
鎮域多金礦,屬寧、略、勉金三角地帶;林業資源豐富,林地69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達78%,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銀杏和二級保護植物七葉樹

人口


2011年末,轄區總人數6236人,男性3785人,佔61%;女性2451人,佔39%;14歲以下1375人,佔22%;15-60歲3933人,佔63%;61歲以上928人,佔15%。東西最大距離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4千米,總面積84.47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3人。
2021年6月,寧強縣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太陽嶺鎮常住人口為4593人。

經濟


農業

板栗
板栗
耕地面積15929畝,人均2.6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3096萬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油菜為主,2011年總產2872萬噸,人均461千克,發展食用菌105萬袋、椴木4000架,引進華細辛、丹參天麻等中藥材,規範化種植250畝,核桃園5000畝,建150畝以上集中連片核桃示範點1個;出欄生豬14170頭,戶均達9頭;土特產主要有核桃、柿子、板栗;及椴木香菇、黑木耳。
特產1
特產1

工業

2010年引進廣東僑興集團、2011年引進北京谷厚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西安羌玉石材公司等3家企業開發銅金礦、大理石礦,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75萬元,實繳稅金22.5萬元。新發展個體工商戶17戶,實現地方非公產值95萬元。

勞務輸出

2011年,全鎮輸出剩餘勞動力1425人,其中有序輸出842人,實現勞務收入1516餘萬元。

財政狀況

2011年,社會總產值4987萬元,財政總收入214萬元,實現工業總產值375萬元。

社會發展


教育

九年制學校
九年制學校
2011年末有幼兒園一所,在園幼兒58人,教師8名,九年制學校一所,在校學生729人,專任教師5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鞏固率達99%,初中入學率96%,鞏固率100%;

文化

圖書館1個,藏書10511冊,涉及文學、哲學、歷史、藝術、農業、教育、建築、計算機、管理學、園藝學等10個門類;鎮政府文化活動站,正在建設中;“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覆蓋率89%;“信息入村”工程取得較大發展,確保了村村有網路覆蓋;全年共組織電影進村播放30場。新修建三個村級文化活動場所,實現了活動場所的全覆蓋。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全鎮有衛生院一所,衛生室(所)6個,實現了衛生室全覆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100%。

體育事業

2011年末有學校體育場1個,健身場所一處,體育設備較齊全。

社會保障

2011年,全年累計發放災困群眾救濟款45000元,實施大病醫療救助9人次,發放補助金62000元,臨時救助60人,發放補助金30000元;80歲以上高齡老人生活補貼資金29800元,發放社會養老保險金806人,合計143865元;辦理摩托車下鄉補助150輛,涉及補助資金121720.4元;全年免疫單苗接種率達96%;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97%,高危孕產婦住院率達100%。

基礎設施


道路及交通運

境內陽—兩公路,陽平關鎮至兩河口(甘肅)貫穿全境,實現了村村通路,鎮村道路通車里程達109公里,東南距寶成鐵路陽平關站15公里。

農村建設

新建成了天星橋、青林咀、趙家河等四座清河大橋,完成三個村11個村民小組的農電改造;完成了6個村16處安全飲水工程建設,解決了2127人的飲水難問題。實施了災后重建200戶、扶貧和代賑搬遷45戶、陝南移民搬遷25戶等270戶1092人的房屋新建,開展了集中連片整治的清潔工程。

通訊

2011年末電話用戶1482戶,普及率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