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財團
由三井家族統治的三井財閥
三井財團的前身是由三井家族統治的三井財閥。創始人三井八郎兵衛高利於1673年在江戶(今東京)和京都開辦綢緞莊,以後兼營錢莊,從18世紀20年代起開設了以經辦銀錢匯兌業務為主的三井兌換店,成為商業資本加高利貸資本,並資助封建諸侯,替德川幕府包辦匯兌,作為御用特權商人而成為富商巨賈,也是世界最大財團之一。
明治維新時,三井家族轉到朝廷方面,資助新的天皇制政府調度兵糧軍餉,發展成政商,得到明治政府的照顧,把持了全國的金融業。在此基礎上,1876年開設了日本第一家私人銀行三井銀行,創設了三井物產公司。1910年建立了總持股公司,基本形成了近代的三井財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三井財閥成為最大的壟斷資本集團。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三井財閥所屬直系和旁系公司及其子公司共達273家。三井財閥在此之後曾一度被解散。50年代初,由三井銀行發起成立了月曜會,接著以促進三井物產公司的合併為目的而成立了總經理一級的五日會,1960年改名為二木會,逐漸成為三井財團的統籌領導機構。50年代末,原三井財閥直系、旁系公司以企業集團的新形式集結而恢復成為大財團。三井財團的經理會成員公司及其子公司和聯帶公司共達150多家。
三井成功的奧秘就是,憑藉對產業鏈最上遊資源類企業一般不超過10%的參股、入股作為潤滑劑,取得資源品的長期價格控制優勢;同時藉助龐大的物流和貿易網路,三井把這種優勢進一步鞏固。這樣的路徑,在三井帝國的版圖上進行了最大限度的複製,從核電站到雞蛋,幾乎囊括了所有能夠想象的產業。
也因此,甚少有人知道三井通過各種隱秘渠道越來越廣泛的影響世界經濟,尤其是與之一水之隔的中國——比如稀有功能糖產業。如果沒有中國企業奮起直追,三井於7年前布下的棋局,將扼住13億中國人未來健康食糖的咽喉。
無論是農作物、礦產資源還是消費品,無論是原材料、中間件亦或是終端商品,在 所有的生產、貿易和物流環節,三井都扮演著“幕後推手”的角色,將自己的下屬公司以及關聯企業推到台前,不斷地擴大著市場、資源和疆土,謀求著利潤最大化,而自己則隱藏起來,像極了“影子帝國”里的王者。
三井的經營策略,就是如影子般站在企業背後,利用自己雄厚的資本、發達的貿易體系以及佔有的豐富資源,在推動企業的發展同時,也向著世界微觀經濟的每一個角落滲透。通過化整為零隱藏於大小各類企業背後的三井帝國,事實上有著自己的一套“行動 邏輯”——資源、貿易、金融以及信息是為關鍵詞。逐一看來,全球貿易網路、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以綜合供應鏈管理為特徵的物流體系,以及強大的信息搜集系統,正是如此龐大的商業帝國得以高效運轉的關鍵所在。
2007年4月,三井物產決定將核能、生物燃料等新興能源從原有的鋼 鐵原料/有色金屬本部劃出,成立新的能源本部。原有的鋼鐵原料/有色金屬本部改名為礦產/金屬資源本部,將精力更集中於礦產資源尤其是鐵礦石的開採和交易上。日本關西大學經濟政治研究所的教授小松原聰在接受《商務周刊》採訪時指出:“鐵礦石等原材料上游產業,是三井綜合商社海外擴張的重點,這不僅表現在鐵 礦及金屬資源給企業帶來的巨大利潤,同時也支撐著整個日本鋼鐵業在全球的翹楚地位。”
這個帝國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顆明珠。而這顆明珠的誕生過程,是對三井“帝國攻略”的最好詮釋。
目前,全球鐵礦石的開採主要分佈在澳大利亞、巴西以及印度等國家。在澳大利亞24個主要鐵礦中,日本企業重點投資8家,參股16家。1965年,三井物產開始投資澳大利亞的羅布河(Robe River)鐵礦山。1967年,繼續投資澳大利亞的紐曼(Newman)鐵礦山。目前,位於西澳大利亞紐曼西北112公里處的西安吉拉斯(West Angelas)礦山和潘那沃尼加(Pannawonica)的羅布河礦山由澳大利亞力拓公司、三井物產、新日鐵、住友金屬工業公司共同擁有和開採。
根據三井物產公布的資料,目前,三井還和澳大利亞必和必拓、日本伊藤忠商社共同擁有距離Port Hedland以南353公里的MAC鐵礦和距紐曼以東15公里的BHP-OB23/25鐵礦;在紐曼西北90公里處的BHP-Yandi鐵礦、Port Hedland以東175公里處的Goldsworthy鐵礦,以及位於紐曼山的威爾巴克礦山(Mount Whaleback),也由必和必拓、三井物產以及澳大利亞CI礦產有限責任公司三家公司共同開發。
在巴西,三井物產早在 2001年就開始介入淡水河谷對Caemi Mineracao Metalurgia(CMM)公司的收購。據白益民所著的《三井帝國啟示錄》一書介紹,三井物產首先從CMM創始人的孫子Frering兄弟手中買進 CMM公司60%具有表決權的股份,加上之前已經擁有的40%的股份,三井物產徹底併購CMM后,再將一半的CMM股份賣給淡水河谷,幫助後者成功控制 CMM。在合作過程中,白益民透露,三井物產不僅向淡水河谷提供產品和技術,還積極給於後者以金融援助,幫助後者擴展業務範圍。雙方同時還有著非常密切的人員交流。例如,三井物產派人出任淡水河谷的客戶經理,率領三井物產的客戶管理團隊常駐巴西,在現場推進與淡水河谷開展的各項業務。2003年,三井最終 拿到了巴西Valepar S.A.公司15%的股份——這家公司正是控制淡水河谷的母公司。
在印度,三井的勢力同樣根深蒂固。 2006年淡水河谷與德國蒂森-克虜伯曠日持久的鐵礦石談判中,印度最大私營鐵礦石出口商SesaGoa公司表示,該公司將把鐵礦石價格上調19%,從而積極策應淡水河谷的價格談判。原來,三井物產擁有印度Sesa Goa公司51%的股份,該公司目前年產礦石量大約900萬噸,其市場多元化,覆蓋日本主要的鋼鐵廠及歐洲大的鋼廠,在中國的主要客戶包括寶鋼、馬鋼、重鋼、昆鋼、南鋼等重要的鋼鐵生產商。
可以說,三井物產不僅通過參股或控股提高了自有礦的供給能力,某些情況下還可以控制供需關係 平衡的制約力量,形成定價權而影響價格走勢。因此,對於新日鐵這家由三井控股的鋼鐵公司來說,不僅每年可以和必和必拓、力拓以及淡水河谷就國際鐵礦石價格討價還價,事實上,鐵礦石價格上漲還是下跌,新日鐵都可以從中獲益。
金屬原材料本部共有17個子公司,其中包括位於澳大利亞的三井鐵礦石發展有限公司、印度的Sesa Goa有限公司,澳大利亞的三井伊藤忠鐵礦有限公司、美國的原材料發展有限公司、巴西的三井物產金屬銷售會社以及位於日本的三井物產原材料發展會社等,再加上三井自身在澳大利亞、巴西以及印度、智利等國設立的三井貿易有限公司,以及其他分佈在世界各地的12個相關聯公司,三井就已然構建起了一個鋼鐵原材料 的全球交易網路。三井物產直接獲利於這一流動的交易網路。該公司2007年的年報披露,三井通過鐵礦生產獲得的直接利潤為1723億日元,其他金屬原料銷售利潤為1487億日元,而提供中介服務和價差獲得的利潤達到267億日元。
在控制核心生產企業的同時,三井還著力打通生產鏈條上的各個輔助環節,以保證自己對整個上遊資源領域的駕馭。在與廢鋼、硅錳等其他鋼鐵原材料生產企業的合作過程中,三井仍然以少量持股的形式進行參與:其中,三井參與了美國的太平洋西海岸回收有限責任公司的廢鋼儲存業務,這一廢鋼出口終端對於亞洲日益增長的鋼鐵需求非常重要,目前,該公 司由三井麾下的原材料發展公司全資控股; 三井在內蒙古與鄂爾多斯電力冶金有限公司以及日本的JFE鋼鐵公司成立了合資廠(ERDOS EPM),持股比例為25%。該合資廠自2006年7月開始生產,目前的初步年產量已經達到75000噸。
利用同樣的方式,三井將自己原材料領域的控制優勢,逐漸延伸到了產業鏈的下游——鋼鐵成品的分銷以及物流。
三井的鋼鐵製品本部下屬19個分公司,包括三井物產建築材料有限公司,新津田株式會社、立臻亞洲有限公司等,與其有股權相關聯的企業包括新日鐵鋼鐵貿易有限公司、上海寶井鋼鐵銷售有限公司等16家。鋼鐵本部的產品通過這些子公司和關聯公司的貿易網路,被廣泛用於汽車、電子、運輸、建築以及能源領域。以立臻 亞洲為例,2004年1月,三井將自己收購的豐隆亞洲的鋼鐵結構部門與立臻鋼鐵材料合併成為立臻亞洲,目前主要客戶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中國以及印度等國家的海事與海外工程建築商,因此三井收購立臻亞洲的主要目的就是滿足亞洲市場對鋼鐵批發業務不斷增長的需求。
為達到在全國範圍內快速分銷的目的,同樣採用了通過成員企業和投資持股來完成生產資料的分銷。
三井物產首先通過投資持股擴張分銷配送網路。在中國,三井物產持有香港保昌控股有限公司25%的股份,而香港保昌控股是亞洲地區主要的物流企業,在內地共有14個分支機構;同時,三井物產還通過與成員企業的合作,藉助成員企業的網路進行分銷。以鐵礦石的運輸為例,日本佔有絕對優勢,其中商船三井和日本郵船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商船三井同屬三井財團,在全世界有500個網點,經營包 括國際進出口空運、海運、進出口清關、供應鏈管理、第三方物流、保稅倉、內陸運輸在內的綜合物流服務,中國的上海、北京、大連等主要城市均開設有分公司。此外,在三井物產的物流發展戰略中,三井物產企圖通過已有和新增的戰略合作夥伴的協同作用,在亞洲地區成為鋼鐵製品的首要物流供應商。
亞洲之外,三井也已經擁有了高效的物流體系。在俄羅斯物流市場,三井物產持有Toyo運輸公司30%股份;在資源豐富的巴西市場,三井物產與巴西頂尖物流提供商Libra Group合作提供倉儲服務;在印度,三井物產投資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並與當地企業建立合作聯盟;在中東,三井物產將在迪拜的Jebel Ali自由貿易區內進行物流基礎建設投資,並以此作為三井物產擴張中東市場的門戶。基於這樣全球化的物流體系,三井進入各國建設鋼鐵分銷網路實在是易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