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財閥

三井財閥

三井財閥(日語假名:みついざいばつ),是日本四大財閥之一。其最初為伊勢國松阪的三井高利創立的三井越后屋。17世紀中葉,三井高俊在家鄉開辦當鋪和釀酒業。當時他採用了小量商品販賣以及薄利多銷等創造性的商業手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1673年(延寶元年)後向江戶(今東京)、大阪和京都等地發展,以開辦和服經銷店,明碼標價而出名。 1683年又兼營錢莊。三井錢莊逐步擴大,18世紀20年代又發展為以經辦銀行匯兌業務為主的三井兌換店,並資助封建諸侯,代征貢米,受地方封建政權的支持和保護,漸漸成為幕府的御用商人,發展成為日本首屈一指的富豪。其總管各項事務的機構稱為“大元方”。在江戶時代末期,三井財團也和其他商團一樣受到政治動蕩的影響,聘用了三野村利左衛門才擺脫危機,逐漸走上了近代化經營的道路。

時間沿革


帝國時期

三井本館,東京都中央區日本橋室町
三井本館,東京都中央區日本橋室町
明治維新時,在日本明治新政權與德川幕府的爭鬥中,三井家族曾資助新的天皇制政府,如為政府籌集會計基金和壬辰戰爭的軍費、發行“太政官札”。創立匯兌公司、以“為替方三井祖”名義管理官方錢財。發行“正金兌換證劵”(三井札)等。這樣,明治政權初年,三井家以發展成為政商。1876 年(明治9年),三井家族以掌握官銀為基礎開辦起私營銀行--三井銀行。三井銀行是日本的第一家私人銀行。接著,三井又開辦起三井物產公司,1888年從政府廉價購入三池煤礦,1892年成立三井礦山公司。中上川彥次郎著手改革,撤銷“大元方,以同族會議理事會為核心,確立工業、土地兩部和銀行、礦山、物產三公司的所謂”兩部三社制。”此後,財團不斷擴大產業領域,進入了紡織業、採礦業和機械製造業等行業。控制芝浦製造廠,王子造紙公司、北海道煤礦、輪船公司和鍾淵紡織公司等。1909年,成立資本達五千萬日元的“三井合名會社”。成為日本規模最大的財閥。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發展軍需品上大發橫財,在戰後不斷的經濟危機中,乘機又合併了一大批弱小企業。1931年(昭和6年)三井合股公司擁有資金三億日元,直系和旁系公司四十個,但因購買美元事件受指責,合股公司理事長團琢磨遭暗殺。五一五事件和二·二六事件后,軍部和右翼勢力抬頭,對財閥進行攻擊。因此三井財閥轉變方向,向公共事業捐款,三井家族退出第一線,公開持股數目等等。隨著戰時體制的實施,三井財閥又與軍部合作,向軍需工業和佔領地事業擴展,發展成為擁有151個直系、旁系和投資公司的大財閥。其中僅三井物產的營業額40年代前期便達到30億日元。二戰期間,三井財閥的核心--三井銀行,兼并了日本第一銀行更名為帝國銀行,其經營實力超過了安田銀行而居財閥銀行首位,使得三井壟斷財閥的直屬企業和旁系企業得到有力的資金支持,因而得到更快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三井財閥的規模是三菱財閥的1.5倍、住友財閥的 2倍、安田財閥的3倍左右;三井財團所屬直系、旁系公司及其子公司共達270餘家,包括東芝浦電氣、石川島播磨重工、三井造船、昭和飛機、豐田汽車、日本精工等。在二戰後解散財閥中,三井財閥也被迫解體。三井集團實繳資本近日本全國公司實繳資本總額的10%,可見該集團十分龐大。

二戰以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工具,三井財閥和其他財閥一樣,經過了解散和復活的過程。但是,三井財閥由於同政府關係長期較為密切,因而在解散中理所當然地受到了更大的打擊,在後來的復活中也受到某種制約而沒有其他幾家財閥那樣快地恢復和擴張,因而由二戰前的第一財閥落到了三菱、富士、住友的後面。
一直到50年代後期,三井財閥的核心企業才走上正軌:三井銀行、三井信託銀行、大正海上火災保險、三井人壽保險等4家金融機構,恢復了經營活力,為集團的重新集結和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撐;三井物產公司在三菱商事公司恢復的5年之後--1959年完成了恢復工作,為集團的重新集結和發展提供了營銷紐帶;三井礦山已風光不再,但其直系企業東京芝浦電氣、石川島播磨重工這兩家瀕臨倒閉公司經土敏夫治理后活力大增,東芝成為日本工業5強、石川島成為日本工業50強之一,稱雄於國際市場。為集團的重新集結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工業支撐,土光敏夫也因此而享譽世界工商業界。
三井財閥與日本其他大財團一樣,建立了龐大的產業集團。但是相對於三菱集團、住友集團,三井集團較為鬆散,也包含如豐田汽車、東芝電器等獨立性較強的公司。2001年,三井集團的核心企業櫻花銀行與住友集團的核心銀行住友銀行合併,成立了三井住友銀行。從此在金融行業誕生了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在其他一些領域,原三井財閥的公司也與住友財團的公司積極展開了合併或者合作的活動。

旗下產業


櫻花銀行
三井物產
索尼
東芝
豐田
三洋
新王子製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