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雄大盜
1967年阿瑟·佩恩執導電影
《雌雄大盜》是由阿瑟·佩恩執導,沃倫·比蒂、費·唐納薇、吉恩·哈克曼、吉恩·懷爾德等主演的電影,於1967年8月13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故事背景在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女招待邦妮認識了經常打劫的克萊德,克萊德處處逞英雄,贏得了邦妮的愛慕。於是他們倆人結夥搶劫銀行,甚至殺害不少無辜,從此走上了命喪槍下的不歸路。克萊德的哥哥嫂嫂也加入進來。他們之間因為分贓不均而產生了一些矛盾。最後,一個告密者向警察報告了他們的行蹤,雌雄大盜被警察亂槍打死。
該片於1968年獲得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攝影。
本片根據美國歷史上著名雌雄大盜邦妮•派克和克萊德•巴羅的真實經歷拍攝。
雌雄大盜
1930年大蕭條中,邦妮•派克(費•唐娜薇 Faye Dunaway 飾)在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西小鎮的母親家中看到克萊德•巴羅(沃倫•比蒂 Warren Beatty)正在偷自己母親的汽車。克萊德對 邦妮一見鍾情,向她炫耀自己曾因持械搶劫入獄,併當著她的面搶劫了鎮上的小超市。二人從此結伴浪跡天涯,以打劫為生,轉戰德克薩斯、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和奧克拉荷馬州,並拉上了負責修車的莫斯(邁克爾•波拉德 Michael J. Pollard 飾)和克萊德的哥哥巴克•巴羅(吉恩•哈克曼 Gene Hackman 飾)及其妻布蘭奇(埃斯特爾•帕森斯 Estelle Parsons 飾)結成巴羅幫,名噪一時。
本片獲1968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和最佳劇本八項提名,並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埃斯特爾•帕森斯)和最佳攝影獎。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克萊德 | 沃倫·比蒂 | |
邦妮 | 費·唐納薇 | |
吉恩·哈克曼 | 巴克 | |
布蘭徹 | 艾絲特爾·帕森斯 | |
Eugene Grizzard | 吉恩·懷爾德 | |
Bonnie's Aunt | 弗蘭西絲·費舍 | |
C.W. Moss | 麥克·波勒 | |
Denver Pyle | Frank Hamer | |
Dub Taylor | Ivan Moss | |
Velma Davis | Evans Evans | |
Sadie French | Bank customer | |
Garry Goodgion | Billy | |
Clyde Howdy | Deputy | |
Russ Marker | Bank guard | |
Ken Mayer | Sheriff Smoot | |
Ken Miller | Police officer | |
Ann Palmer | Bonnie's sister | |
Stuart Spates | Boy at bank | |
James Stiver | Grocery store owner | |
Ada Waugh | Bonnie's aunt |
製作人 | 沃倫·比蒂 |
導演 | 阿瑟·佩恩 |
副導演(助理) | Jack N. Reddish |
編劇 | 羅伯特·本頓、羅伯特·唐尼、大衛·紐曼 |
攝影 | Burnett Guffey |
剪輯 | 戴迪·艾倫 |
藝術指導 | 迪安·塔沃拉里斯 |
服裝設計 | Theadora Van Runkle |
角色介紹
克萊德
演員沃倫·比蒂
克萊德為佃農之子,少年即成為小偷搶劫加油站。他為持槍搶劫服刑兩年,出獄后依舊經常打劫。他處處逞英雄,贏得了邦妮的愛慕,於是他們結夥搶劫銀行,從此走上了命喪槍下的不歸路。
邦妮
演員費·唐納薇
邦妮出生1910年德州羅威那市,后迀往西達拉斯市,1931年工作於咖啡館。她在得克薩斯州母親家中看到克萊德正在偷自己母親的汽車,兩人由此相遇,從此結伴浪跡天涯。
巴克
演員吉恩·哈克曼
克萊德的哥哥,與弟弟是一對兒難兄難弟。1933年巴克假釋回家,兄弟相見格外親熱,他們在密蘇里州的卓普林找了一處房子,準備度過一個平和的假期,但後來加入了弟弟的搶劫團伙。
布蘭徹
演員艾絲特爾·帕森斯
巴克的妻子、克萊德的嫂子,常常因為搶劫的錢財分贓不均而與其他人產生矛盾,與邦妮水火不容。
信息 專輯類型:錄音室專輯 藝人:Serge Gainsbourg 唱片公司:Mercury 發行日期:1968年2月14日 雌雄大盜 | 曲目 1、《Bonnie and Clyde》 2、《Bubble Gum》 3、《Comic Strip》 4、《Un Jour Comme un Autre》 5、《Pauvre Lola》 6、《L' Eau À la Bouche》 7、《La Javanaise》 8、《La Madrague》 9、《Intoxicated Man》 10、《Everybody Loves My Baby》 11、《Baudelaire》 12、《Docteur Jekyll et Monsieur Hyde》 |
雌雄大盜
製作公司 | 發行公司 |
---|---|
Warner Brothers/Seven Arts[美國] |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美國](1986) (USA) (VHS)/(USA) (laserdisc)/(2006) (USA) (DVD)/(1997) (USA) (DVD) |
Tatira-Hiller Productions[美國] | Varus Video[俄羅斯] |
Warner Home Vdeo[巴西](1989) (Brazil) (VHS) | |
Warner Brothers/Seven Arts[美國](1967) (USA) (theatrical)/(1969) (USA) (theatrical) (re-release) | |
Warner Bros. GmbH[德國](1967) (West Germany) (theatrical) | |
Warner-Tonefilm(1967) (Sweden) (theatrical) | |
華納兄弟公司[法國](1968) (France) (theatrical) | |
Warner Bros./Seven Arts(1968) (Japan) (theatrical) | |
CBS Television[美國](1973) (USA) (TV) (original airing) | |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瑞典](1997) (Sweden) (VHS) | |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德國](1998) (Germany) (DVD) | |
Warner Home Video(2008) (Netherlands) (DVD)/(2008) (Netherlands) (DVD) (Blu-Ray Disc) | |
華納兄弟公司[阿根廷](1968) (Argentina) (theatrical) | |
RCA(USA) (video) (CED VideoDisc) | |
Audio Visual Enterprises[希臘](1986) (Greece) (VHS) | |
Yleisradio (YLE)[芬蘭](1993) (Finland) (TV) | |
Scanvideo(Finland) (VHS) | |
Warner Home Video[芬蘭](1998) (Finland) (DVD) (1-disc edition) | |
Fathom Events(2017) (USA) (theatrical) (re-release) | |
MTV(1985) (Finland) (TV) | |
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Finland(2008) (Finland) (DVD) (2-disc edition) (also 1-disc Blu-ray) | |
Warner Bros.(1967) (Finland) (theatrical) | |
Waner Bros. / Seven Arts(1968) (Netherlands) (theatrical) | |
Mundial Film[西班牙](1968) (Spain) (theatrical) | |
Warner Bros./Seven Arts(1967) (Italy) (theatrical) |
地點 | 時間 |
---|---|
美國 | 1967年8月13日 |
中國香港 | 1968年7月18日 |
美國 | 1967年 |
加拿大 | 1967年8月4日 (Montréal Film Festival) (premiere) |
美國 | 1967年8月23日 (Los Angeles, California) |
巴西 | 1967年9月11日 |
英國 | 1967年10月26日 |
瑞典 | 1967年11月22日 |
葡萄牙 | 1967年12月1日 |
芬蘭 | 1967年12月1日 |
義大利 | 1967年12月1日 |
愛爾蘭 | 1967年12月15日 |
西德 | 1967年12月19日 |
比利時 | 1968年1月18日 |
法國 | 1968年1月20日 (Paris) (premiere) |
法國 | 1968年1月24日 |
奧地利 | 1968年1月26日 |
丹麥 | 1968年2月21日 |
荷蘭 | 1968年2月22日 |
日本 | 1968年2月24日 |
阿根廷 | 1968年3月11日 (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
阿根廷 | 1968年3月27日 |
哥倫比亞 | 1968年4月13日 |
挪威 | 1968年4月29日 |
西班牙 | 1968年8月26日 (Madrid) |
西班牙 | 1968年8月29日 (Barcelona) |
土耳其 | 1968年 |
墨西哥 | 1969年3月13日 |
比利時 | 1970年7月31日 (Gent) (re-release) |
日本 | 1973年8月25日 (re-release) |
德國 | 2005年6月30日 (re-release) |
奧地利 | 2006年4月7日 (re-release) |
德國 | 2007年2月15日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希臘 | 2007年4月20日 (Berlinale in Athens Film Festival) |
韓國 | 2009年10月9日 (Pus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希臘 | 2009年10月26日 (Panorama of European Cinema) |
波蘭 | 2010年3月19日 |
希臘 | 2010年7月29日 (re-release) |
時間 | 獎項簡稱 | 獎項全稱 | 獲獎人 | 所獲獎項 | 結果 |
---|---|---|---|---|---|
1968年4月10日 | 最佳女配角 | 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 | 艾絲特爾·帕森斯 | 最佳女配角 | 獲獎 |
1968年4月10日 | 最佳攝影 | 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 | Burnett Guffey | 最佳攝影 | 獲獎 |
1968年4月10日 | 最佳影片 | 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 沃倫·比蒂 | 最佳影片 | 提名 |
1968年4月10日 | 1968年4月10日最佳男主角 | 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1968年4月10日最佳男主角 | 沃倫·比蒂 | 1968年4月10日最佳男主角 | 提名 |
1968年4月10日 | 最佳女主角 | 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 費·唐納薇 | 最佳女主角 | 提名 |
1968年4月10日 | 最佳男配角 | 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 吉恩·哈克曼 | 最佳男配角 | 提名 |
1968年4月10日 | 最佳男配角 | 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 麥克·波勒 | 最佳男配角 | 提名 |
1968年4月10日 | 最佳導演 | 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 阿瑟·佩恩 | 最佳導演 | 提名 |
1968年4月10日 | 最佳原創劇本 | 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 | 大衛·紐曼 羅伯特·本頓 | 最佳原創劇本 | 提名 |
1968年4月10日 | 最佳服裝設計 | 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 | Theadora Van Runkle | 最佳服裝設計 | 提名 |
1968年2月12日 | 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 第25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 沃倫·比蒂 | 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 提名 |
1968年2月12日 | 劇情類最佳女主角 | 第25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女主角 | 費·唐納薇 | 劇情類最佳女主角 | 提名 |
1968年2月12日 | 最佳導演 | 第25屆金球獎最佳導演 | 阿瑟·佩恩 | 最佳導演 | 提名 |
1968年2月12日 | 最佳男配角 | 第25屆金球獎最佳男配角 | 麥克·波勒 | 最佳男配角 | 提名 |
1968年2月12日 | 最佳編劇 | 第25屆金球獎最佳編劇 | 羅伯特·本頓 大衛·紐曼 | 最佳編劇 | 提名 |
1968年2月12日 | 最佳男新人 | 第25屆金球獎最佳男新人 | 麥克·波勒 | 最佳男新人 | 提名 |
1968年 | 最有前途新人主演 | 第21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有前途新人主演 | 費·唐納薇 | 最有前途新人主演 | 獲獎 |
1968年 | 最有前途新人主演 | 第21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有前途新人主演 | 麥克·波勒 | 最有前途新人主演 | 獲獎 |
1968年 | 最佳影片 | 第21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影片 | 阿瑟·佩恩 | 最佳影片 | 提名 |
1968年 | 最佳外國男演員 | 第21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外國男演員 | 沃倫·比蒂 | 最佳外國男演員 | 提名 |
1968年8月3日 | 最佳外國男演員 | 第12屆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外國男演員 | 沃倫·比蒂 | 最佳外國男演員 | 提名 |
1968年8月3日 | 最佳外國女演員 | 第12屆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外國女演員 | 費·唐納薇 | 最佳外國女演員 | 提名 |
導演亞瑟·佩恩將現實、性與暴力運動自如的相交融,不僅衝擊了社會舊習與道德標尺,電影中灑脫叛逆的時髦與自由主義,更是意外的揮灑出非凡魅力。男女主角帶著鮮明的個人風格走上銀幕,在光影璀璨中折射出非同凡響的吸引力。在反戰(越戰)思潮與自由表達的呼聲下,美國青年很自然的將電影中邦妮與克萊德反傳統、對抗社會的情緒,對自由的追求,產生了共鳴。(新浪網評)
《雌雄大盜》是一部赤裸廉價的鬧劇,這對低能痴蠢的情侶經由電影可憎的歪曲,就像是摩登蜜莉中爵士樂時代的丑角,肆意盡情的嬉鬧狂歡。(《紐約時報》評)
公路狂奔,遊戲人間。做一切別人想做卻從不敢做的。一見鍾情說的大概是,我見到你的瞬間我就知道我們必定是同一種人,你的脆弱你的企圖心我都清楚的了解就如同我了解我自己。兩個骨子裡相像的。豆瓣網|2010-11-231
這部片子在當時應該是很了不起的,居然能夠站在搶匪的立場說話,很有新浪潮的風範。其實就算以現在的水平我也覺得這部片子是相當不錯的,編劇涉及的方面挺豐富的。最後他們臨死前那互望一眼。豆瓣網|2008-06-03
明明是部黑色電影,卻如此迤儷柔情;明明是部愛情電影,卻勃發離經叛道和隨心所欲;加之男帥女靚,能不經典乎。豆瓣網|2011-02-28
They're young... they're in love... and they kill people.
They met in 1930. She was stark naked, yelling at him out the window while he tried to steal her mother's car. In a matter of minutes they robbed a store, fired a few shots and then stole somebody else's car. At that point they had not yet been introduced.
A brilliantly made, groundbreaking film that chronicles the short lives of America's most infamous crimin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