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通濟橋水庫的結果 展開

通濟橋水庫

通濟橋水庫

通濟橋水庫是浦江縣最大的水庫,總庫容8076萬立方米,是浦陽江流域骨幹防洪水利工程和重要的生態環保旅遊水源地,也是未來浦江縣城鄉賴以發展的飲用水備用水源保護區。水庫哺育著下游通濟橋水庫灌區10.71萬畝耕地,灌區覆蓋浦陽、浦南、仙華3個街道辦事處及岩頭、鄭宅、黃宅3個鎮,人口21.9萬,灌區人口佔全縣人口總數的57%。水庫在為浦江縣幾個主要鄉鎮(街道)和經濟開發區提供了大部分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的同時,還承擔浦陽江的生態供水任務。長期以來通濟橋水庫為浦江縣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濟湖簡介


通濟湖
通濟湖
位於浦江縣城西3公里處,通濟湖(通濟橋水庫),庫容量5800萬立方米,水域面積5平方公里。湖中有島嶼6個,半島數十,風景旖麗,有“百島湖”之稱。湖北茅坪山之北麓有近代著名畫家吳茀之墓(公元1900-1977年),吳茀之詩書畫印俱佳,為“浙江畫派”承前啟後重要人物。湖南有四金山,舊說金木火土畢具於此,自宋朝以來,文風鼎盛,名人輩出。清代及其以前、有倡組名震東南之月泉吟社的吳謂,有與趙孟頒並稱元集賢大學士的吳直方,有學貫古今、博通經史的一代名儒吳萊,有銳意進取、八月內連捷三科、自童生一躍成為進士的吳鳳來。到了近現代,則更是名人迭出,奇葩怒放,如吳士槐、吳士授、吳士良、吳弗之、吳山明等,都各學有專長,成就卓著,可稱為書圓之鄉,蜚聲於海內外。湖東有拔地而起的保安山,四周虯松如盤龍,岩高3l3米,岩頂地平坦,西南有東岩寺。登上岩頂可望水庫全景;東北可看浦陽全城。水庫壩下,楊田村村頭,有一株右樟,樹齡1380餘年,胸徑3米,高7米,冠帽千餘平方米,華蓋饅帳,邑稱“大樹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通濟湖周邊的經濟也得到了持續發展,通濟湖也成為旅遊觀光、水上遊樂、休閑垂釣避暑療養的理想場所。地理位置:通濟湖風景名勝區位於浦江縣城西3公里處,浦陽江上游,為浦江中、南兩大山脈所夾峙。
通濟橋水庫
通濟橋水庫
樹綠水清
樹綠水清
今年春節期間,通濟橋水庫洪口方向遊玩的市民驚喜發現,公路邊臨水庫位置新添了一座八角亭觀景台,人 們或休息或觀景,在山水亭間駐足流連。它的落成,為通濟橋水庫又添一景。

除險加固


通濟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主體工程竣工后,水庫面貌硬體環境等大為改善,通濟橋水庫管理處按照總體建設規劃,結合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積極發掘水庫人文資源。八角亭觀景台坐落在水庫大壩去溢洪道的公路邊,臨水而立,選用中國傳統建築雙層八角造型,觀景亭佔地30平方米,高8.8米,對角長度5米,所用石材選自溫嶺長嶼洞天天然石料,工程總造價近7萬元。它的建成不僅為遊客提供了駐足休閑場所,也為通濟橋水庫增添了一處寶貴的人文景觀。

生態清淤


通濟湖清淤現場
通濟湖清淤現場
通濟橋水庫
通濟橋水庫
“像這樣的首創工程,我們共設立了深水條件下底泥勘測關鍵技術、水庫底泥處置和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生態清淤施工技術與控制、水庫水質安全和保護對策研究等六大課題,希望能夠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為這一領域積累技術經驗。”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負責人介紹說。
據了解,目前我省另外一座大型水庫——衢州銅山源水庫,已經在向浦江縣取經,著手清淤的最初構想。
作為全省“五水共治”發源地,浦江縣治水成效有目共睹。隨著治水的深入推進,浦江縣不斷擴大戰果,加大庫區污染源控制力度,竭力保護好這一庫水源。然而,工作中發現通濟橋水庫水質不容樂觀。縣水務部門委託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對水庫底泥進行監測分析,向內尋找根源。數據顯示,水庫表層底泥中總氮最大含量達到每公斤6915毫克,總磷最大含量達每公斤6391毫克;有機質含量最高達到20%,整體處於8%以上,而正常種植土的有機質含量僅為5%…
通濟橋水庫清淤俯瞰
通濟橋水庫清淤俯瞰
人民群眾的吃水問題比天大。浦江縣決心實施“防洪水、保供水”的頭號 工程——通濟橋水庫生態清淤工程。
“清淤之後土方經干化或固化以後可用於制磚及綠化用土,達到資源化利用。”縣水務局相關負責人感慨地說,工程的實施,不僅能還浦江一庫清水,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清淤現場
清淤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