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孜鎮

安徽省阜陽市潁東區轄鎮

口孜鎮地處淮北平原、潁水之濱、京九經濟帶腹地,距阜陽市東部約25公里,是潁東區人口較多的鎮,東臨楊樓孜鎮,西與袁寨鎮正午鎮接壤,北與棗莊鎮毗鄰,南抵沙潁河,與潁上縣隔河相望。面積81.83平方公里,耕地6.9萬畝,17個村(居)委會,196個自然庄。集鎮區域面積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9179人(2017年)。鎮人民政府駐鎮中大道南側。

歷史沿革


口孜鎮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曾為楚國國相孫叔之子的封地;漢朝時期就成為南北物資的集散地,東西交流的橋頭堡,曾建有大規模的糧倉;相傳西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劉伶遊學來此,被杜康陣陣酒香所吸引而感動,遂與杜康開懷暢飲,一醉三秋。杜康為紀念劉伶,將其葬在此地,這裡的集鎮因故稱之為“劉伶集。”後為抵擋洪水的肆虐,人們在劉伶墓周圍築堤防洪,逐漸形成了“口孜狀”,故又稱“劉伶口”,后改稱“口孜集”,表明這裡的人們對劉伶十分懷念。口孜境內現存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城遺址(現康橋村古城自然庄)、三國時期徐庶母墓、徐庶垂釣處(現釣魚台村)、杜康燒酒遺址(現杜康村杜家崗)、劉伶墓、白夏墓、鳳凰台、七十二階紫金溝、清朝年間建設的清真寺以及饒海村留存的清朝年間軍統司令程譜生宅院遺址等。特別是口孜鳳凰台遺址(現口孜集南頭潁河岸邊),曾有過“日有千帆過,夜有萬盞燈”的繁榮景象,足以說明當時的繁華和富有。這也說明口孜人民是勤勞的人民,有智慧的人民,創造過璀璨輝煌的業績。新中國成立以後,這裡成立了口孜鄉,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原汪廟鄉、洪溝鄉劃歸口孜鎮,形成了現在的口孜鎮。

地理環境


口孜鎮位於阜陽市潁東區東南25公里處,地處東經111°55'--116°67',北緯32°48'--32°54'。轄區面積81.8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900公頃,共轄29個村委會,8個居委會,201個自然庄,總人口7.9萬人,其中少數民族1.2萬人。集鎮區域面積4.2平方公里,集鎮常住人口2.5萬人。
地下煤炭資源豐富,同時也是大蒜生產基地。

自然資源


口孜鎮在區位優勢上屬於京九經濟帶阜陽經濟區。在原有交通優勢的基礎上,即將建成的阜六高速公路緊靠口孜,必將更加凸顯口孜的區位優勢;
礦產資源
口孜地下煤炭資源豐富,煤質優良。口孜煤礦分為東西兩個礦區,煤炭儲藏量約為15億噸,主要分佈在潁東區棗莊集東南-西北一線至烏江集西、口孜鎮以北地帶,面積約90平方公里。2005年6月,由國投新集公司投資24億元開發的口孜東礦已正式開工建設,該礦總儲量7億噸,可採煤層共5層,煤質為中-富灰分、特低硫磷中高發熱量的氣煤,設計年產量500萬噸,最大年開採量可達800萬噸,屬特大型煤礦,預計將於2009年投產,屆時年工業煤炭銷售額可達40億元。設計年產300百萬噸的口孜西礦也正在加緊進行前期的準備工作,這必將促進口孜經濟的快速發展。口孜將以煤田建設為契機,推動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

行政區劃


名稱統計用區劃代碼車牌代碼電話區號郵政編碼
口孜鎮341203100皖K0558236000
洪陽村341203100皖K0558236000
焦庄村341203100皖K0558236000
杜康村341203100皖K0558236000
大壩村341203100皖K0558236000
釣台村341203100皖K0558236000
劉伶社區341203100皖K0558236000
花苑社區341203100皖K0558236000
白屯村341203100皖K0558236000
棗園村341203100皖K0558236000
白元村341203100皖K0558236000
王老莊村341203100皖K0558236000
洪溝村341203100皖K0558236000
曹庄村341203100皖K0558236000
饒海村341203100皖K0558236000
濟河村341203100皖K0558236000
王莊村341203100皖K0558236000
后樓村341203100皖K0558236000

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口孜鎮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都取得了新的成績和進展,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廣大幹部群眾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已滿懷信心地向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邁進。2005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6億元,同比增長4.5%;糧食總產量33040噸,較上年略有增長;肉類總產量2581噸,同比增長41.6%;禽蛋產量529噸,同比增長21%財政收入145萬元,人均純收入1571元,同比增長4%。這都為口孜奮力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4年,口孜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7961萬元,增長10.4%;其中:農業總產值13621萬元,增長7.9%;工業總產值2974萬元,增長7.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87萬元,增長10.6%;鎮財政總收入863萬元;全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960萬元,增長21.7%;農民人均純收入4961元,增長13.2%。 
口孜鎮
口孜鎮
2017年,口孜鎮實現財政收入814萬元,增長1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5億元,增長12.3%;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50元,增長8.7%。 

社會


社會保障

口孜鎮境內共有4條對外公路。其中縣道2條,交通方便,公交車直達我鎮。現在縣道阜口路正在整修改造,即將建成一條高標準的等級公路,途徑饒海蘆筍產業科技示範園;阜淮鐵路橫貫全境,在口孜設有三等停靠站,並建有高標準的貨場、貨台;潁河為五級航道,內有2個渡口。口孜鎮的鐵路、公路、水路交通優勢較為明顯。
現有變電所一座。居民生產、生活用電,實現了村村通電的目標。電網改造工程已於2004年全部結束,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
口孜鎮鎮區設有電信支局和郵政支局。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為5000門,現已基本飽和,村村通電話提前實現。另外,全鎮境內共建移動、聯通通訊塔各一座,大大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
工業
由武漢凱迪控股投資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的煤化工項目也將落戶這裡(5月18日在香港舉行的2006中國國際徽商大會上,潁東區政府已與武漢凱迪控股投資有限公司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將再次為全鎮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項目共分兩期投資建設,涉及年產300萬噸煤焦油、年產500萬噸水泥廠、2×30萬千瓦機組的發電廠和一個具有日處理10萬噸污水能力的污水處理廠,加之興建平原水庫及其他煤炭項目,預計總投資高達530億元人民幣。預計,整體項目建成將用5年左右時間,其中,具有日處理10萬噸污水能力的污水處理廠將先期開工建設,其餘項目待完成各項勘察、報批手續后也將陸續開工。)。
農業
口孜是大蒜生產基地,所產蒜苔、大蒜聞名遐邇,遠銷全國各地。農作物以優質專用小麥、高產優質大豆、脫毒紅芋為主,並形成了曹庄村無公害瓜果蔬菜、王老莊的瓜套棉為代表的新的農業結構調整模式。杜康村的“豆類”加工,焦庄村的“三粉”加工,已經形成規模,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同時,口孜鎮牛、羊養殖及屠宰加工歷史悠久,牛、羊肉遠近聞名,顧客讚不絕口,從某種意義講牛、羊肉就是口孜的“代名詞”。鮮美的肉質通過傳統的技術加工,創造了口孜牛、羊肉的獨有特色,在阜陽乃至安徽獨樹一幟,併名揚外地。
口孜鎮
口孜鎮

旅遊


鎮黨委、政府目前正按照區委、區政府的部署,藉助歷史資源,正著力打造阜口路(阜陽—口孜)沿線生態旅遊景觀帶,目前,各景點規劃圖已經繪就,正在加緊逐步實施建設中。
有晉劉伶墓、康橋古城孜遺址、三國徐庶垂釣處、杜康燒酒遺址等名勝古迹。
晉劉伶墓
位置:口孜鎮口孜集北頭河堤北坡下30米處,西距劉伶路南段約5米。
時代:晉
說明:該墓1959年3月11日清理。系一單到小型磚墓,形制被群眾護提時破壞,墓磚也有幾何紋、魚月紋、田字框紋,墓底有散亂人骨和紅胎綠釉陶屋、陶鴿及灰色蓖紋和素麵弦紋陶片。墓旁有石碑刻“晉劉伶墓,大清宣統三年中秋月中浣,花翎二品銜直隸候補道程文葆敬立。”
口孜清真寺
位於口孜鎮老街南頭,緊靠潁河北岸,該建築始建於光緒六年(存於寺內的碑銘所記),佔地約六畝,是我市現存的保留較早的具有伊斯蘭建築風格的一座古樸的寺院。該寺院現有建築三十餘間,其中:大殿三間、磚石結構的望月樓一座、北講堂三間、東水房三間、阿訇住房三間等。其中大殿及望月樓原貌保留較好,大殿內木製結構及廊柱上的彩繪木雕、望月樓的磚刻紋飾都具有典型的伊斯蘭風格。
康橋古城孜遺址
古城孜遺址位於口孜鎮康橋行政村古城孜自然村東側。當地群眾稱此處為西古城(潁上縣江口鎮北有古城,習慣稱其為東古城)。城址呈邊長為250米的正方形,城垣範圍清晰可辯,原東、南、西、北護城河址現有淺溝。城址內皆為耕地,曾在原北城牆處挖出很多磚。從南城門向南的地面下原有長30米、寬3米的拱行通道,均為磚砌。相傳此處為春秋時代的古城址。
口孜鎮
口孜鎮
三國徐庶垂釣處
三國徐庶垂釣處位於口孜鎮釣台村。根據府志載:徐庶,字元直,幼因報仇殺人,曾隨母姓變名單福。事漢昭烈,後為曹操所給,母死歸葬,不與魏謀,遂游釣於潁之單家潭(今阜陽潁東口孜鎮),潭西1.5公里處有釣魚台。相傳即為徐庶垂釣處。
徐庶,字元直。東漢末年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漢末潁川一代名士。歸曹后,在魏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對於徐庶,因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對其有精彩的描寫,中國人對他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三國徐庶母墓
三國徐庶母墓,位於口孜鎮大壩行政村單家潭后。墓高出地平面2.45米,磚砌。徐母姓單,單家潭人。
鳳凰台
位於潁河口孜閘口東(順壩提)150米處,在口孜渡口西。相傳,幾百年前是一座很大的高檯子,上面落過一隻鳳凰(鳳凰不落無寶之地),故名鳳凰台。鳳凰台上有塊鵝卵石,經常放光,一天夜裡,有船夫發現,上岸遂取走,後來鳳凰台逐漸塌陷,形成今天的現狀。
七十二階上天梯
位於口孜鎮潁河閘口東(順壩提)150米處,與鳳凰台毗鄰。傳說是竹林七賢之一劉伶在此得道羽化而登天的地方。
七十二道紫金溝
位徠於口孜鎮原班運站對面,原存兩眼古井,相傳是龍的眼睛,井底與沙潁河相通。傳說,把鴨子放入井中,即刻便可從沙潁河而出,充滿了神奇的色彩。由於歷史的久遠,現僅存有一眼古井,上面凹痕累累,顯示了時間的漫長。
白夏墓
位於口孜鎮白屯村白屯。屬於明代。說明:墓葬原存封土高約3米,佔地約50平方米,墓前有石碑,題“白郡丞夏之墓”,該墓民國時期被黃泛覆於地下。白夏(1543-?),明潁州人,任汾州知州,著《道南屯》、《步城小詠》,舊志有傳。
杜康燒酒遺址
杜康燒酒遺址位於口孜鎮東北方向2公里處,今杜康行政村杜家崗。傳說古時有個釀酒大師名喚杜康。他釀造的酒槳,色清勁大味酵,即使裝在瓶子里、缸子里,瓮子里,插上塞子,加上蓋子,那濃郁的芳香,都可飄出一里之外。那些癮君子們一聞到撲鼻的酒香,連路都走不好了,撩得你非想喝個痛快。只須喝上三杯兩盞,便可解憂,添興,壯膽,渾身很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