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問漁
江問漁
江問漁(1885~1961)名恆源,字問漁,又號蘊愚,以字行。生於灌雲縣板浦鹽河西江庄(原名墎廊生,現屬東辛鄉尤庄村),是著名的職業教育家。
目錄
問漁少時家貧,但讀書刻苦,16歲即考中秀才,19歲,考進省立師範學堂(后改為江蘇兩級師範),兩年後,進本校優級師範學師範博物科;畢業時名列第一,被留校任教。
辛亥革命成功后,任南京政府實業部科員,當時海州正醞釀分治,他積極參與,為灌雲建縣作了很大努力。不久,隨南京政府遷往北京,任工商部職員。后考入北京大學,畢業后,在北京幾所大學及中學教書,兼做《申報》記者。在北京期間,他著作《倫理學概論》及《中國先哲人性論》兩書,出版后震動學術界。民國15年(1926),由黃伯雨、黃炎培兩人推薦,任江蘇教育廳長;民國16年秋,應馮玉祥邀請,任河南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民國17年,受黃炎培電約,辭去廳長職務,到上海擔任中華職業教育社辦事主任,並在中央大學兼課,主講職業教育課題。自此,江問漁數十年如一日,為中國的職業教育的生存和發展付出了大量心血。
在職業教育的實踐中,江問漁把職業教育的意義和目的概括為四句話:“謀個性的發展,為個人謀生的準備,為個人服務的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的準備”。他說:“要儘力鼓舞民族精神,使受教育者激發強烈的愛國情緒,無論做一工或成一事,皆要認定為國家、為民族,不是為個人。”
“七七”事變后,他率中華職業教育社成員遷往重慶,並以無黨派名流身份,被蔣介石成立的參政會納為參政員。時山東省主席韓復榘,對抗戰態度曖昧。江問漁與黃炎培為謀求韓能站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面來,冒著敵機轟炸危險,赴濟南做韓的工作,結果韓表示:“不投降,不拚命”。他們大為不滿。民國36年,蔣介石當選總統后,曾要江問漁任教育部次長,被他毅然拒絕。
民國38年5月23日上海解放,江問漁率先歡迎解放軍,並發表了講話,陳毅很為讚許。接著,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委員會第一屆、第二屆委員,國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兼任中華職業學校校長。
1961年2月,江問 漁不幸病逝,上海市成立冶喪委員會,當時陳毅雖已離滬,但仍為治喪委員之一。追悼會由黃炎培先生致悼詞,對江問漁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