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崗坡渡槽
首批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重點建設示範點之一
長崗坡渡槽位於廣東省羅定市羅平鎮境內,是首批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重點建設示範點之一,有“廣東紅旗渠”、“北看紅旗渠,南看長崗坡”之稱。
據記載,工程從1976年11月動工興建,到1981年1月竣工通水,歷時4年2個月。長崗坡渡槽每年把近4億立方米的太平河、羅鏡河河水橫空輸送到金銀湖,使之成為羅定庫容、供水量、發電量最大的水庫,灌溉8萬多畝農田,保障城區以及多個鄉鎮55萬人口的生產生活用水。
2019年10月,長崗坡渡槽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長崗坡渡槽
長崗坡渡槽
長崗坡渡槽
羅定兒女多英雄,壯志引太濟金銀。
十里彩虹跨長崗,疑是銀河落羅平。
2009年,長崗坡渡槽入選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165處重要新發現之一。
2011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同志在全省水利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提到:“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全省上下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大興水利建設,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發揚人定勝天的精神,建成了有‘廣東紅旗渠’之稱的羅定長崗坡渡槽等一批至今仍發揮重要作用的水利設施。”
長崗坡渡槽
說起渡槽,它曾經在上世紀的神州大地紅火過一陣子。渡槽又稱高架渠、輸水橋,通常架設于山谷、窪地、河流之上,用於通水、通行和通航,用來把遠處的水引到水量不足的城鎮、農村以供飲用和灌溉。現在許多水利工程、引水工程等大量地使用著渡槽,創造出很多富有特色的新式渡槽、現代化渡槽。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國內水利設施落後,直接影響了農村的發展。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引水灌溉就成為一項突出的民生工程。渡槽作為一種水利設施,就在這種背景下在全國各地開始大規模興建。
羅定山河披新裝
當年羅定人民“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他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用鐵鎚、鋼釺,打造出一座氣勢磅礴的水利工程。陳海順老局長回憶說,高空澆築混凝土作業,除了很高的肋拱採用卷揚機運送混凝土外,絕大部分混凝土料都是靠人力一擔一擔地沿著排柵挑土去的。砌築槽墩高達25米,也是靠肩膀將100多公斤重的石塊一塊一塊地抬上去。
羅定水利建設的顯著成就,吸引了國內外四面八方來客,尼泊爾貴賓參觀后豎起大拇指稱讚:“中國人真有本領!”1979年,原水電部副部長李伯寧到羅定視察了長崗坡渡槽建設,即席賦詩一首:“羅定兒女多英雄,壯志引太濟金銀;十里彩虹跨長崗,疑是銀河落羅平。”講述羅定水利建設的《羅定山河披新裝》還編上了上世紀70年代的小學課本。
2021年1月,入選第四批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