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珍
王菊珍
王菊珍是上海燈泡廠的女高級工程師,1952年上海財經學院(現上海財經大學)畢業,分配到上海燈泡廠工作,擔任鎢絲試製小組前輩工程師的助手。1953年9月,小組試製成功中國第一根鎢絲,這是王菊珍邁向高科技的起點。王在大學讀的是企業管理,專業不對口,她決心從頭學起,經過4年半的艱苦學習,獲得業餘工大化工專業文憑。在學習的同時,仍堅持工作,同試製組的同事一起,把耐震鎢絲、釷鎢絲、耐高溫鎢絲等一系列新產品的試樣,轉化為批量產品。她研製成功供金屬陶瓷封接用的超細鉬粉,1964年被評為國家科委科研成果。
發現職業危害
1968年,王菊珍下放車間跟班勞動,發現製造鎢釷電極的工人,臉色黃裡帶青,神情疲憊,白血球偏低。鎢釷電極是廠里60年代研製投產的電極材料,焊接和研究新光源的主要材料,但釷會造成放射性危害,經抽樣檢查,有五分之一工人體內放射性釷的含量超出標準數倍。廠方決定立即停止生產,改用進口鎢釷電極,花費了國家外匯,仍不能擺脫釷放射的危害。王菊珍決心要試製出沒有放射性而又具有很好電子放射性能的新材料來代替。她鑽研了大量文獻,發現“鈰”這個非放射性元素是可用之材。廠里成立研製組,在她帶領下,經過多次緊張試驗,結果都失敗了。這時有人說,國外科學技術那麼先進,都闖不過關,我們已作了努力,停下來也無可厚非。王菊珍不為所動,在這功虧一簣的關鍵時刻,別無選擇,她從保護工人的身體健康出發,堅持試驗,一天工作10多個小時,常常連續幾天。她承受過釷的放射性危害,白血球降至2000,肝腫大三指並有炎症,醫生強迫她卧床休息,但她稍一恢復,又投入試驗。1972年12月,終於試製成功氧化鈰含量為2~3%的鎢鈰新材料,成品率達80%以上。突破國外文獻記載的非放射性電極材料含量大於1%時難以成材的先例。新產品可用於氬弧焊、等離子焊接切割、噴漆、熔煉和激光氣體放電光源等,其效用提高几倍甚至百倍。
經復旦大學測試結果表明,鎢鈰電級放射性劑量,比鎢釷電極降低千倍以上,它的放射性和上海泥土一樣,對人體無害。
試製改進
1981年6月,王菊珍進一步試製成工藝難度更高、氧化鈰含量為4%的鎢鈰電極,開創了國際上鎢鈰電極含量最高水平。我國鎢鈰電極產品開始進入國際市場,既解除了此項放射性污染,又為國家換回大量外匯。
1980年9月,巴黎國際標準化組織焊接材料標準會議通過我國提案,把鎢鈰電極作為一個新品種電極列入“惰性氣體保護電弧焊和等離子焊接及切割用鎢電極”的國際標準。1984年杭州國際焊接展覽會上,王菊珍研製成功的非放射性高電子發射功能電極,轟動了國內外專家,被譽為世界上最先進的電極,有的外商立即要求經銷這一產品。1986年,王菊珍初訪美國,帶去的先進科技產品,使美國專家折服。產品出口到美、英、日、澳等國及東南亞、非洲地區。
成果獲獎
1987年,鎢鈰電極獲得美國專利批准,這是我國恢復專利制度后,上海被批准的第一項外國專利。1987年,鎢鈰電極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是這一年唯一的一等獎,也是建國以來的唯一由婦女領取的一等獎。她試製成的“超聲波換能器背載材料”,獲國家發明三等獎和美國專利局的批准號。1988年,在有各國800多項目參展的北京國際發明展覽會上,王菊珍的鎢鈰電極獲得金獎。同年,還獲得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頒發的著名婦女發明者金牌和證書。
王菊珍自1982年起連續3次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198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1987年被評為高級工程師,1989年被評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5年和1988年分別獲得上海市和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獲得者、有“世界鎢電極女皇”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