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0條詞條名為讀史的結果 展開

讀史

北宋王安石創作七言律詩

《讀史》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是王安石針對當時俗儒歪曲歷史事實,把糟粕當精華的情況而寫的,詩的前四句說一個人的功名是經過一番艱難才得到的,但卻不知誰能如實記載他們的事迹。后四句說有人把古人流傳下來的糟粕當作精華,而真正美好的東西是很難流傳下來的。這首詩寫得深沉、抑鬱,抒發了詩人的憂愁和怨憤,容量甚大,耐人尋味。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這首詩直言不諱地表達了王安石的歷史觀。詩人針對當時俗儒歪曲歷史事實的現象進行抨擊,表現了一個改革家的戰鬥精神。
詩的開頭四句說自古以來一個人的功名是經過一番艱難才得到的,但卻不知誰能如實記載他們的事迹。歷史從來都是難以說清的,即便是在當時也是非難辨,在遙遠的後世就更是如此了。后四句說有人把古人流傳下來的糟粕當作精華,而真正美好的東西是很難流傳下來的。即便是最出色的畫師,也無法描繪出人的精神。因而史書不過是故紙堆而已,並不能真正表達出歷代高賢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為自己擔憂,他已經預感到那些守舊勢力不可能輕易放過自己,後世強加於他的污水肯定不會少。他提醒人們,不要輕易相信所謂的“正史”對他的評價。應當透過層層迷霧追尋歷史的真相。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是被後人推崇引用的名句,常用來說明在文藝創作上刻畫人物時,外表好寫而內心世界和本質精神卻不易寫的道理;或者說明要反映事物的本質是不容易的。

名家點評

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蔡鎮楚在《精選今譯詩詞曲賦》中說:此詩因讀歷史有感而作。自司馬遷史記》以降,中國史書多為官修,基本上是替帝王將相立言,是中國宗法文化的產物。王安石這首詩所述,認為讀史的基本態度是要區分精華與糟粕,見解十分精到。

創作背景


王安石這首《讀史》作於元豐八年(1085)。這年三月,神宗趙頊去世后,舊黨得勢,新法漸廢,王安石心中十分痛苦,這首《讀史》就是在這種滿懷憂憤的情況下寫成的。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