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溥
馮溥
馮溥是馮氏文學世家中官階最高者,他生當明清交替之際,順應時勢,入仕清廷,歷順治、康熙二朝。他處事雖機敏圓潤,但也持正敢言。康熙年幼登基,鰲拜等四大臣專權朝政,驕橫跋扈,任意誅戮大臣,朝廷官員盡緘其口,惟馮溥持正不阿,敢於諫言。
馮溥(1609-1691)清初大臣。字孔博,號易齋。卒謚"文毅",益都(今屬山東青州)人,馮裕六世孫。清順治三年(1646)進士,初授編修,后擢吏部侍郎。康熙年間為刑部尚書,拜文華殿大學士,加太子太傅,卒謚文毅。所著《佳山堂集》,有王士禎、陳維崧、方象英等十幾人為之作序,讚揚其文風“承累家學,繼文敏公之後,涵蓄演迄為巨儒。”馮溥於康熙六年(1667)和十八年兩次任會試考官,在清初文壇上據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高珩在《佳山堂集》序中對馮溥薦拔人才多有讚揚之語。
酷嗜圖籍,家有名山佳處曰偶園、萬柳堂。藏書樓有“佳山堂”,藏書中善本頗多。曾編撰《佳山堂書目》1卷,著錄古籍900餘種,其中除了四部分類之外,另分有韻書、佛書、醫書、道書、雜記、家刻等。乾隆間,山東藏書家李文藻曾訪其藏書處,得到數種精槧,並借錄過不少藏書。清道光間藏書家劉喜海曾在道光二年、三年(1822~1823)兩訪益都,登“佳山堂”,游相國故園,已成廢井頹園。刊刻圖書有《山堂詞稿》、《宗伯遺稿》、《風雅廣義》、《文毅公年譜》、《文敏公奏疏》、《詩經》、《萬柳堂唱和詩》等15種,多為自著之書,著有《佳山堂詩集》、《山堂詞稿》等。
明
崇禎十二年(1639)舉人
清
順治四年(1647)進士,選翰林庶吉士
3年後(1650年)升為翰林編修。累遷秘書院待讀學士。
十六年(1659),擢為吏部右侍郎。
康熙七年(1668),遷左都御史。
九年(1670),授刑部尚書,
明年(1671)晉文華殿大學士。
二十一年(1682),以原官致仕,晉太子太傅。
居翰林10餘年,勤勉供職,被順治帝稱為"真翰林"。此後又負重任達20多年,累有疏奏,於前期清朝政治多所裨補。兼愛才好賢,所薦士人後多為名臣。
《佳山堂集》18卷
《四庫總目》
他還屢陳富國安民之策。在軍事上,他指出,古時邊防將士不帶家口,到期輪換。今皆攜家眷,十萬之師,便有百萬之眾,不僅物資供應困難,而且將士為家室所累,一旦軍情緊急,很難令到即行,應當改變將士攜著戌邊的狀況。在任命官員上,他指出當時吏部選人規定年限的弊端,主張選官授職,不應僅按資歷,而應重視對其真才實學的考察。康熙八年(1669),江南發生捕役誣陷良民,並施刑致死一事,他上疏建議,為使百姓安居樂業,要省刑、薄稅。因馮溥所獻之策,皆切中時弊,多被採納,成為康熙所倚重的朝臣,所以在他64歲上疏乞休時,康熙帝仍不批准,曰:“卿六十四歲未衰也,俟七十乃休耳”。直到74歲才准他致仕歸鄉,並賦詩相贈。足見馮溥在清初政壇上的地位。就文學成就而言,不在其詩文曲賦,而在於他培養簡拔人才,為清初詩文復興,做出了貢獻。世傳他愛才如命,一遇賢才,便竭力薦拔,多為文人敬重。據《臨朐縣誌·馮溥傳》載:“康熙十八年(1679),(溥)為會試正考官,適詔試博學鴻儒,溥所薦法若真,曹溶、施閏章,沈珩、葉舒崇、曹禾、陳玉王基、、米漢雯等,各授侍讀編修。”“而毛奇齡、朱彝尊、陳維崧,一時皆出其門下。”王士禎自稱其“門下士”,一大批有才之士,清初文壇的領軍人物,多因馮溥薦舉而得重用。所以高珩在《佳山堂集序》里說:“千載一時,而側席幽人,風雲蔚起四漲,人才一時羅之金門玉堂中。”因而“天下之士,歸之如魚龍之趨大壑”。清初一大批新詩人的出現和清初詩壇的再度繁榮,不能不說與馮溥慧眼識才和擢拔有關。他的《佳山堂集》刊行時,為其作序者多達22人,多為其門生,足見其在清初文壇的重要地位。馮溥有《佳山堂集》19卷傳世。其詩承家學詩風,作詩不求雕琢鋪華,而有幽雅淡泊之氣,論馮溥詩者,多舉他的邊塞詩為例:“十月風吹塞角哀,行人泣望李陵台。飢鳥啄雪群孤立,此代曾淹異代才!”(《再寄李吉津遼四首》其一)此詩對清統治興者動眾、勞民傷財,蘊含譴責之意。詩調蒼勁悲涼,凄惋動人。故施閏章在《佳山堂集序》中評其詩曰:“出入三唐、樂府,五言古尤有漢魏遺風。其憂時愍事,不無小雅凄惻之言,而讀之蒼然!”此論十分確切。他的田園詩也寫得清新可人。如《冶湖四首》其一:“竹里柴門傍水潭,冶湖風物似江南。龍吟湫老生雲窟,僧梵鍾沉對石龕。花徑不除無客至,村醪小試帶朝酣。支筇到處聽啼鳥,偶值鄰翁即快談。”總起來看,馮溥的詩雖非上乘之作,但他主張詩歌要吟詠“真性情”,卻是繼承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在他的門人為其《佳山堂集》作的序中,對這一點都大加推崇和讚揚。陳玉王基、說:“夫子之詩求之性情,已工。”毛端士說:“夫子起而振衰,式靡為狂潤砥柱。調尚正聲,體從大雅,必凌宋鑠元,而宏音亮節,依然漢魏三唐之遺響矣!”門生評宗師,可能誇飾,但馮溥薦舉人才,並有大量的詩作,為振興清初詩壇,起了重要作用卻是不爭的事實。關於馮溥的野史傳聞很多,毀譽不一,如在青州臨朐一帶流傳很廣的關於“伙巷街”的傳說。據說,馮溥在京城為官時,家中壘牆與鄰居房氏發年矛盾,兩家為爭地基,互不相讓。馮府家人修書一封,讓馮溥出面講話,溥抄明人張英詩一首寄回,詩曰:“千里寄書為打牆,讓他三桿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后馮家主動讓步,房家也退讓三桿,兩家之間,辟出一條小巷,人稱其為義和巷,即今青州城裡的伙巷街。再如康熙娶妹的傳說。康熙欲娶其妹,眾群臣皆曰不可,惟馮溥答曰:“亦可,亦不可。兄娶其妹,則不可;若使公主為臣之螟蛉義女,則可也!”於是康熙帝拜溥為相國,是為“馮國老”。論此事者多譏馮溥奸滑。民間有很多關於馮溥及其後人的軼聞,毀譽參半。馮溥官至極品、位高權重,為官圓滑,又善斂財,特別是他以明士而入清廷為官,為當時有氣節者鄙之,其後人也有不檢點者,所以對馮溥貶褒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