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印書
太平天國印書
太平天國出版書籍的統稱。時稱詔書。太上蓋天王金印及刊印旨准兩字才能頒行。後代學者稱太平天國官書,或印書。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太平天國建都天京(今江蘇南京)后,建立旨准頒行詔書總目制,即將各部印書編為目錄,列於每部印書卷首。太平天國印書後期也有不列入旨准頒行詔書總目的,但必須經天王旨准頒行。
太平天國印書即太平天國出版書籍的統稱,當時稱詔書,上蓋天王金印及刊印旨准兩字,後代學者稱太平天國官書或印書。
太平天國印書
此外,還有多部原書未見留存而見諸文獻或時人著錄的佚書。太平天國印書的封面,一般均刊初版年份,以後雖經修訂再版或重印,仍刊之不變。(太平天國《幼學詩》刻版)上列印書大多為太平天國文件,少數是翻印舊籍。《舊遺詔聖書》、《前遺詔聖書》即基督教的《舊約》和《新約》。《武略》是《孫子》、《吳子》和《司馬法》等古代兵書的彙編;《天理要論》是英國傳教士所著基督教傳道書的節本,但均經太平天國加以不同程度的修改。
太平天國常將印書贈送給和他們有來往的西方外交官、傳教士。太平天國失敗后,清朝統治者銷毀了大量太平天國印書。國內現有的印書,大部分系20世紀20年代以後,中國學者陸續從英國、法國、德國等國的博物館、圖書館搜訪傳回的照相本或抄本,少數是在國內發現的原刻本。它們是研究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原始資料。
太平天國辛開元年(1851年)起,太平天國就開始刻書。癸好三年(1853年)以後,便在每卷書的卷首附“旨准頒行詔書總目”。到庚申十年(1860年)止,“旨准頒行詔書總目”共29部,其外若干部,共計42 種。太平天國失敗后,“印書”大量被毀。但在國外卻保存了一批。其中以英國為最多,在倫敦不列顛博物院、劍橋大學都藏有太平天國印書,世間簡稱為“英院本”、“劍橋本”。另外,美國國會圖書館也收藏有太平天國印書若干種。新中國成立前後,國內也陸續發現了一些太平天國印書。這些“印書”都是太平天國 運動最寶貴的文獻,也是研究農民起義頂峰階段最珍貴的寶庫。太平天國印書有不同版本,有初刻與后 刻之別。它們不僅是研究歷史的史料,同時又是歷史研究的對象。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作為了解和研究太平天國運動的基本資料的太平天國印書,大部分被清政府焚毀殆盡,只有極少一部分落到侵略者手中,保存在外國的圖書館和博物館內。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程演生、俞大維等人都曾發現並抄錄太平天國印書歸國。但最先將太平天國印書抄錄回國的人是誰呢?
1919年8月1日至7日,梁啟超訪問荷蘭,應邀於8月4日到來丁大學藏書樓(即今荷蘭萊頓大學圖書館)參觀。在瀏覽該藏書樓中西諸書時,發現了《天條書》、《太平條規》、《太平禮制》等5種太平天國印書。以一個政治家、史學家的敏感和責任心,梁啟超委託隨其參觀的中國駐荷蘭公使唐在復派人將5種印書繕錄歸國,以使其“不至長作來丁藏書樓之玩品”,而“補吾國歷史上之缺憾”。在抄本的最後附有梁啟超一文,記載了梁是怎樣在遊歷西方7國的過程中發現並囑人抄錄這些太平天國印書的經過。
梁啟超發現並責成駐荷公使唐在復抄錄回國的五種太平天國印書,比程演生1924年在法國巴黎國立東方語言學校圖書館發現並抄錄的太平天國印書早5年。比在1937年日本學者神田喜一郎撰文介紹荷蘭萊頓大學所藏太平天國印書更是早了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