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徠綦江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重慶市綦江區境內,由木化石、老瀛山、古劍山三個園區組成,總面積為98.9平方公里,是集科考、科普、旅遊觀光和休閑度假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公園。
2020年2月,為感謝全國醫護人員的堅守奉獻,自疫情結束起至2020年12月31日止,景區對全國持有醫務相關證件的醫務工作者實行免費開放優惠政策。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以典型的木化石群、恐龍足跡化石群和丹霞地貌景觀為主體。整個公園由古劍山、老瀛山、翠屏山三個景區組成,總面積98.9平方公里,是集科學研究、旅遊觀光和休閑度假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公園。
2007年7月,由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地產管理局正式批准為市級地質公園;
2008年,綦江縣人民政府委託四川省地礦局物探隊開展公園地質遺跡調查與規劃並著手申報國家級地質公園;
2009年8月通過國家地質遺跡保護(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評審,並由國土資源部授予國家地質公園資格。
馬桑岩木化石群位於綦江文龍街道馬桑岩,景區總面積9.1平方公里。木化石群出露於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是我國西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化石群之一。
出土的大小木化石有29根,木化石的枝條和碎塊60餘處。最長的22.5米,是木化石中的世界之最。綦江馬桑岩的木化石有三大特點:一是它的稀有性,綦江木化石硅化和鈣化共生,木化石外附著樹皮煤,硅化、鈣化又和樹皮煤化共生,且木化石保存完整,規模巨大,國內罕見。第二是它的珍貴性,綦江木化石與恐龍化石相生相伴,是研究地質環境變遷的第一手材料,為古地理、古環境演變,以及恐龍消亡提供了研究素材。
第三是它的獨特性,四川盆地二疊系、三疊系有多個成煤時期及煤層,唯獨沒有木化石與樹皮煤共生的實例,這是成煤過程中十分罕見的特殊現象。
恐龍遺跡化石群位於在三角鎮紅岩坪村老瀛山陡崖的凹腔內,在20×7平方米的範圍內有329個恐龍足跡,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西南地區白堊系地層中發現的最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
![蓮花保寨恐龍足跡化石群](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0/me09ee39ada284eab4f74b5662b88b04e.jpg)
蓮花保寨恐龍足跡化石群
綦江恐龍足跡群對於研究該地區在白堊紀時期古生態學有著重要意義。
該地質公園分別修建木化石和恐龍足跡原址保護館,完好保存了園內已發現的656個古脊椎動物足跡、29根木化石等;邀請專家運用最新納米保護材料進行塗覆保護,避免風化;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重點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公園先後接受美國等13個國家50餘名國際頂級專家來園開展系統性研究、北京大學等30餘所大學師生實地考察,成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每年接待50餘萬人次來園開展科普教育。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3/m733cb0e78e63710a14b4fc660b675616.jpg)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這些自然人文景觀,既是丹霞地貌奇妙美景的真實寫照,又是千百年來人類活動留下的文化遺產,古語有“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的說法,老瀛山的“仙氣”,就是人類文明留下的足跡,就像我們看到的恐龍足跡一樣,在不朽的時光中熠熠生輝,老瀛山也因此而生動起來。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6/m668f3cbb8986e8198294307f981ec86f.jpg)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古劍山嵯峨挺拔,如劍指雲,是著名的川東名勝“巴渝十二景”之一,1992年被評為省級森林公園。
古劍山山脈由貴州境內的大婁山蜿蜒而來,它的最高峰雞公嘴海拔1145米,三面懸崖,緣石徑曲折而升,松柏繁茂,綠樹成蔭,景色宜人。古劍山有10多萬畝森林,滿眼鬱鬱蔥蔥,層層疊翠的美景讓人心潮澎湃。
古劍山是座名山,佛教文化淵遠流長。是西南地區最有名的佛教聖地。
![合併圖冊](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c/m1c16f8e1c1e5c8c9c0e47b24117c8277.jpg)
合併圖冊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9/md93ee9762045c159dca4b090a0197f26.jpg)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看點二:綦江鱗齒魚化石。魚化石的產出層位屬於中侏羅系遂寧組中下部,紫紅色砂質泥岩和粉砂質岩中。魚化石長70厘米,最寬處約23厘米,魚鱗、魚尾、魚鰭清晰,體型較完好,經專家鑒定,為鱗齒魚新種,命名為綦江鱗齒魚。
這條鱗齒魚生活在距今1.3億年前的北渡,曾經與北渡恐龍相生相伴,和平共處。
看點三:海百合化石。它的高度是3.65米,寬度為1.86米。海百合是植物而是動物,是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棘皮動物;它是一種浮游生物,根在上,葉在下,是倒著生長的,隨波逐流;它有莖有花有葉,個體巨大,姿態優美,品相出眾,堪稱海百合化石中的精品。
看點四:魚龍化石。這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性兇猛,以較小的魚類為食,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大約在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這條魚龍化石長4.8米,寬1.2厘米,完整度超過99%,化石保存完整,形象生動,魚鰭的骨骼是園形的,連它的牙齒都十分清晰。
徠公園內木化石豐富、清晰、高大完整;恐龍足跡化石數量眾多,保存完整,形態生動;丹霞地貌特徵典型、類型繁多、景觀優美。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對研究綦江乃至西南地區中生代地質演變歷史和古地理、古氣候條件、古動植物發育生長情況等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是一座珍貴的地學寶庫,一處得天獨厚的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