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村

界村,位於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東郭鎮鎮政府所在地西邊一公里處,南靠中條山與平陸接壤,,西鄰蚩尤村,北鄰鴨子灘與安邑辦事處南楊家莊村隔灘相望。村南趙家窯、郭家窯、段家窯、楊家窯四個沿山村莊屬界村。全村10個居民組,2188人,交通狀況,解楊路村中東西貫穿。土地面積13.2平方公里,佔全鎮四分之一,其中耕地面積2676畝, 1080人勞力,41名黨員,人均4800元。產業以傳統種植業和勞務為主。我村擁有現有龍燈四條,由六十人組成,眉戶劇團由三十人組成每年歲末都會組織的活動進行表演。村有圖書室和業餘劇團,龍燈舞為傳統社火節目。村南有運城環城高速,村中有解楊公路穿村而過,村東有安東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村民楊姓最多,其次張姓,二姓佔總人口一半。

村名史話


界村是一個古老村莊,原名“麥郭村”。據碑記載,原村址在村西一界。由於中條山經常發大水,村莊向東遷移一界,故名界村;有一說,黃帝戰蚩尤,以界村為分界線,故名。1989年,村民 王建民在村西挖出戰國時期魏國七枚貨幣;2001年,村民范中文挖出石羊、石獅;還出土有唐代海獸葡萄鏡。1983年,底水上潮,村莊開始向南搬遷,全村進行新農村建設。
新中國成立后,界村發生了巨大變化。1955年被評為全省優撫工作先進單位,獎木匾“優軍模範村”和一匹大軍馬;1964年,全省“農業生產先進集體”,界村黨支部為晉南十桿旗之一;1965年,全省“林茂糧豐”先進村,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親臨視察,並留下《訪界村》詩一首;1973年,全國林業現場會在運城召開,界村是參觀點。模範人物有全國“三八紅旗手”王玉霞、山西省勞動模範張四澇、晉南專區先進支部書記張山虎等。
1934年《安邑縣誌》記載有界村城堡,即北關門和南關門,均為明朝兵科給事中楊炳建造。楊炳平白蓮教有功,為魯王讚許,著《平妖祿繪》。歸里築村牆如堡壘狀,有人密奏,被魏忠賢害,失頭。后朝廷為楊炳平反,賜金頭,魯王親贈“功高社稷”大匾。楊墳多次被掘,為後葬者戒。
趙家窯的龍戲鳳古槐、段家窯溝口的鳳翎舞春風古槐、楊家窯觀音廟前威虎鎮山古槐,均有500年歷史,約明朝正德年間栽植。其中,虎槐為鹽湖區最大的古槐。同治2年(1864年)的觀音廟石碑記載,康熙初年、嘉慶七年、道光七年重修觀音廟和咸豐擴建照壁等。

公開承諾


為了推進我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了更好地改善人居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為了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為了實現我村轉型跨越發展,在徵求部分黨員和群眾代表意見的基礎上,經過界村黨支部和村委會認真研究,制定界村2012年度公開承諾立狀如下:
1、發展新黨員2名;同時做好新入黨員的培訓工作,保證他們在覺悟上和思想上達到一個黨員的標準;
2、開展一次“好媳婦”評選活動:
3、組織老年文藝隊,辦好業餘劇團,宣傳黨的惠農政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在我村的大發展大繁榮;
4、解決村東地灌溉難的問題;
5、搞好村裡巷道綠化;保持村容整潔,為村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6、組織老年人外出旅遊一次;
7、完成農村網路電視全覆蓋100戶;

組織機構


組織機構姓名職務分工
黨支部楊隨鎖支部書記村全面工作
張海泉支部副書記組織、宣傳
張洲紅支部委員文教、衛生
紀檢監督小組張洲紅組長黨組織的作風建設
張玉海成員組織黨員進行黨性黨風教育
劉存有成員對黨員進行監督
村委會楊亞泉村委主任村委全面工作
郭高峰村委副主任治保、水電
趙金巧村委委員計生、婦聯、畜牧、林業
監督委員會楊小棉組長監督村務財務情況
劉存有成員村務執行情況
張玉海成員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情況
民主理財小組楊小棉組長負責對本村集體財務活動進行民主監督
張師虎成員參與制定本村集體的財務計劃和各項財務管理制度
楊學木成員檢查、審核財務賬目及相關的經濟活動事項,有權否認不合理開支
民事調解小組郭高峰組長認真調查處理民間糾紛
張海全成員對刑事、解教人員和違法青少年認真進行幫教
張州社成員調解村務糾紛
農廉網查詢室趙金鎖操作員教授陽光農廉網路查詢方法,為農廉問題提供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