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墓
徐州華佗墓
位於徐州市彭城路華祖廟側,明永樂初年,徐州知州楊仲節取華祖廟之土代替衣冠建冢,並深坑埋冢築墓,其後戰亂頻仍,兼之黃河多次決口改道,兵火地震,墓遂迷失。
華佗墓,位於徐州市彭城路華祖廟側。因華佗常來徐州行醫,明永樂初年,徐州知州楊仲節取華祖廟之土代替衣冠建冢,並深坑埋冢築墓。
華佗遭害后,據說身首分離,其首被游傳原籍示眾。華佗的原籍沛國譙離彭城(即徐州)很近,得意弟子樊阿是彭城人,他收華佗頭顱葬於彭城南郊。華佗早年遊學徐州,長期在此行醫,受百姓愛戴,而徐州因遭曹操兩度屠城,反曹仇曹情緒深入人心,將華佗葬於這裡自然是比較安全的。魏亡后,彭城的華佗墓公諸於世,老百姓為華佗立廟、塑像,每年春秋兩次祭祀。其後戰亂頻仍,兼之黃河多次決口改道,兵火地震,墓遂迷失。
據《道光徐州府志》記載:“明成祖永樂初,徐州知州楊節仲修山川壇,掘地得一首骨,疑為佗首。”於是加土造墓,並題其碣。此址即前文提到的石磊巷內。明代賢士胡若思當時作《吊華佗墓》詩云:“徒把金針事老瞞,千年古冢朔風寒。後來枉卻陳琳檄,到底西陵淚不幹。”明萬曆初劉順之又立祠墓前。經過明天啟三年的黃水淤淹,至清雍正三年(1725年),徐州官員張奎興、張道源又出資將華佗墓重修一新,墓碑上書“後漢神醫華祖之墓”,今仍在。乾隆、道光及民國年間,又多次大修並增建。數百年間,百姓祭祀,香火不絕。
新中國建國初期,華佗廟成了徐州醫學會的所在地,舉凡會議、學習、進修、講座、日常辦公、資料儲存均在此處。然而,十年動亂中,華佗廟、墓卻遭空前劫難。據目擊者介紹,1967年春,一群戴紅袖章的青年闖入廟內搶砸,敲碎華佗墓前侍立石人,掘開墳墓,僅見一仰卧石像,頭向西南,足向東北,頸項斜斷,身首不連,這情景反映出當年的築墓者對曹操迫害華佗、摧殘人才的無聲抗議。眼前的年輕人則繼曹操後塵,對地下的華佗作了第二次摧殘。記者曾於1984年到此瞻仰,該廟有大殿3間,坐西朝東,是一座青磚黑瓦的明清式建築。但其時已破敗不堪。古墓被平,碑碣折損,廟內一部分被雲龍區保健所佔用,一部分為居民住房,華佗銅像則被市中醫院收藏。
彭城華佗廟、墓的厄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即引起當地醫學界的關注。原徐州市政協副主席范存德、市中醫學會副理事長林世炘等曾多方呼籲奔走,上書建言,希望儘快重修華佗廟、墓,並將華佗廟建成華佗紀念館。
《三國志》:“彭城夫人夜之廁。蠆螫其手,呻呼無賴。佗令溫湯近熱,漬手其中,卒可得寐,但旁人數為易湯,湯令暖之,其旦即愈。”
《大明一統志》:“華佗墓【在(徐)州城南,佗以醫顯,為曹操所殺。有碑題曰:後漢名醫華佗之墓。】”
《大清一統志》:“華佗墓【在銅山縣南,有碑題曰:後漢名醫華佗之墓。】”
徐州十二詠 其三華佗墓
(城南一里)(明·胡儼)
徒把金針事老瞞,千年荒冢朔風寒。
從來枉卻陳琳檄,到底西陵淚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