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維雅

崔維雅

崔維雅(?—1662)字大醇。直隸大名人(現屬河北省邯鄲市魏縣沙口集鄉沙疙瘩村),清初大臣。順治三年舉人,授濬縣教諭,遷河南儀封知縣。儀封瀕河,歲苦泛濫,北岸三家莊當水沖,十四年,水勢北注,岸崩五里餘。維雅於上游故 流疏使東行,北岸得安。復與塞封丘大王廟決口,之錫疏薦,擢開封南河同知。

清史稿記載


清史稿
列傳六十六
崔維雅
崔維雅
康熙元年五月,曹縣石香爐村河決,士民求速塞,維雅持不可。工將成復潰,至冬乃塞,如維雅言。遷浙江寧波知府,光裕疏薦,擢河南河道副使。時沿河千餘里,險工迭出,維雅常預為之備,得無事。陽武潭口寺堤直河沖,水勢迅急,下埽輒蟄。維雅預於上流疏引河,埽定,堤得固。虞城距河堤僅數里,堤沒入河,北岸引河沖刷不利。維雅預迎河溜挑濬,及秋水歸新河,舊河為平陸。桃源七里 溝河屢塞屢決,光裕檄維雅往勘,維雅言引河淺狹,流緩沙停,激蕩無力,宜令河頭加寬闊,使足翕受全河;又待河水突漲,乃使開放,建瓴直下。又言下游數十里已成平陸,而引河僅百丈,節短勢蹙,力不能刷淤,當接挑二百丈闊,損十之八而深半之。又言開放當在河頭西北,留近埽五丈勿開,則河流入口有倒瀉之勢,埽亦迎流下。光裕悉用其議。復遷河南按察使,湖南、廣西布政使,內召為大理寺卿。卒。
維雅治河主疏導引河,使水有所歸,故屢有功而後不為患。當靳輔興大工時,維雅奏上所著河防芻議、兩河治略,並詆諆輔所行諸法,列二十四事難之。輔疏辨,謂維雅說不可行,寢其議。

考信錄記載


《考信錄》
清·崔述(崔述,崔維雅玄孫,舉人,考古辨偽學家)
卷四
先布政公,諱維雅,字大醇,號默齋,先高祖之同產兄也。本保定府新安縣人。順治丙戌,舉於順天,為濬縣儒學教諭,因家於魏。秩滿,授河南儀封知縣。
儀封濱河,歲苦河決,公躬親畚插,不避勞暑。北岸三家莊為從來要害地,十四年,水勢北注,岸崩五里有餘。公於上游十里故河流處疏使東行,北岸遂安。復與塞封邱大王廟決口。督撫連疏薦之,擢江南淮安府同知;旋改開封府南河同知。十七年,河決祥符之槐疙疸,露宿河上三月,卒塞之。明年,復疏三家莊新河,截舊河築壩,全河盡東,自是三家莊永無患。
康熙元年五月,河決山東曹縣石香爐村,總督河道朱公之錫檄公往視。曹人皆欲速塞之以救禾,公持不可。工將成,壩果複決,至冬乃塞,悉如公言。
遷浙江寧波府知府。會東南用兵,王師雲集城外,公調劑得宜,民以不擾。是時王公光裕奉命安輯浙海,心識公才。未幾,王公以副都御史總督河道,遂薦公可用,擢河南通省管河道按察司副使。沿河千有餘里,夾河兩岸,險工以數十計。公於冬春先事防之,及伏秋水,賓士風雨,相度修築,皆獲無事。陽武潭口寺堤直河沖,水勢迅急,下掃輒蟄。公預於上游疏引河以待之,是夏埽果不蟄,北堤遂固。虞城縣治距河堤僅數里,是已盡沒於河;北岸雖有引河而沖刷不利。公預迎河溜挑之至秋,水盡歸於新河,舊河遂為平陸。
江南桃源縣七里溝河決,屢寒廈潰,漕運為梗。十一年夏,王公檄公往視之。公言:“河頭深入囊橐中,勢不可回。盛夏水張,人力難爭。請俟冬月,棄舊壩基,自外迎築,以避其險。”而糧艘鱗集,事難中止;後果無功。十二月,王公復檄公仕勘。公議以“引河淺狹,故流緩沙停而決口仍沖。河身平衍,故激蕩無力而新河不刷。河頭不倍加寬闊則不足以引納全河。開放非乘河水突漲之時則不得建瓴直下之勢。儲料不廣,用柳束不分緩急,則至合尖之際必致停工待料,缺柳誤工。且埽外止邊埽一層,壩南有舊溝一道,龍門將合,崩潰可虞。此皆事之當預籌者。”乃條列八事以獻。其後十日,道中復陳事宜,言“下流數十里已成平陸,而引河僅百丈,節短勢蹙,恐不能刷。當接挑二百丈,闊損其十之八而深半之。河將開時,必於河頭南岸下埽截河以束水勢,然後沖刷有力。”明年正月,又言:“開放機宜當在河頭西北,而留近埽之五丈勿開,則河流入口有倒瀉之勢,其埽亦向西北迎溜下之。此機不可以毫釐誤。”王公悉用其言。二月,決口果塞,新河果成,漕舟通行無滯。公復陳善後之策。言:“桃源之河屢塞屢決,皆由河勢北徙,去是逼近。當於上游龍窩疏之,導河南行,則北岸永無事。”
王公土其績於朝,累遷江蘇按察使,湖南布政使,補廣西布政使。入為大理寺卿,候補通政使;卒。著有《河防芻議》、《明刑輯要》等書,臧於家。
公有經濟才,所至皆有政績;三任河官,於治水功尤著。其按察江南也,□□楊大鶴方以訟事在江寧,以案未結,不得與鄉試,入闈之日乞於公。公為之言於總督,不許。公遽提案中人於貢院前訊之,食頃而結,總督無以難。大鶴遂於是科中式,至大官。
公子徵麟,舉人,以文學名於時。
崔維雅
崔維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