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蝦亞綱

掠蝦亞綱

軟甲綱的1亞綱。全為海生。

目錄

正文


軟甲綱的1亞綱。全為海生。身體窄長筒狀,略平扁,頭胸甲僅復蓋頭部和胸部的前4節,后4胸節外露並能活動。有1對帶柄的腹眼,眼柄著生於眼節上,第1觸角自觸角節生出,這兩個體節在頭部前端,能活動,與其他各類甲殼動物都不相同。掠蝦類起源於中生代的侏羅紀,現存300餘種。絕大多數種類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少數見於溫帶。大多在潮間帶和潮下帶淺海底穴居,但深蝦蛄屬最深可達952米。中國沿海均有,南海種類最多,已發現80餘種。
形態 以口蝦蛄(見圖)為例:頭胸甲前緣中央有1片能活動的梯形額角板,其前方有能活動的眼節和觸角節。腹部寬大,共6節,最後另有寬而短的尾節,其背面有中央脊,后緣具強棘。第1觸角柄部細長,分3節,末端具3條觸鞭,司觸覺。第2觸角柄部2節,上生有1條觸鞭和1個長圓形鱗片。口器、大顎十分堅硬,分為臼齒部和切齒部,都有齒狀突起,能切斷和磨碎食物;大顎觸鬚3節,不顯著,有感覺作用。第1小顎小,原肢2節,其內緣具刺毛。第2小顎呈薄片狀,由4節構成,內緣具密毛。這2對小顎能輔助大顎撕碎食物。胸部具8對附肢;前5對是顎足,后3對是步足(與十足目3對顎足、5對步足正好相反)。第1對顎足細長,末節末端平截並具刷狀毛;第2顎足特彆強大,末節(指節)側扁,有6個尖齒,可與掌節的邊緣凹槽部分吻合,為捕食和禦敵利器,稱為掠肢;第3至第5對顎足比第1對短,末端為小螯。這些附肢能將捕捉的食物送入口中。 5對顎足皆無外肢,但基部具圓片狀的上肢。步足細弱無螯,原肢3節,下接內外肢,不適於爬行。雄性第3步足基部內側有1對細長的交接棒。腹部前5腹節各有1對腹肢,由柄節和扁葉狀的內外肢構成,有游泳和呼吸的功能。鰓生在外肢的基部,有許多分枝的鰓絲。每一腹肢的內肢內側有1個小內附肢,與相應另一側的小內附肢相互連接,使1對腹肢聯成整體,便於游泳。雄性第1對腹肢的內肢變形,成為執握器,交配時用以握住雌體。腹部最後1對附肢為發達的尾肢;原肢1節,外肢2節,內肢1節,片狀。原肢內側有1強大的叉狀刺突,稱基突或雙刺突,伸於內外肢之間。尾肢與尾節構成尾扇,除具有游泳功能外,並可用以掘穴和禦敵。蝦蛄類的口位於腹面兩個大顎之間,口經食道通入胃,後接腸道,縱穿腹部,向後通至肛門。肛門開口於尾節腹面。心臟呈長管狀,從頭胸部背面的後部直伸到第5腹節,心臟向兩側和前後伸出動脈血管,通往各部器官組織。雌性生殖孔成對多在第 6胸節的腹面開口,卵巢位於身體背部心臟的下方,懷卵時從頭胸部向後伸展,經腹部直至尾節。雄性的1對生殖孔在胸部末節的腹面。頭部第2觸角基部的小顎腺為排泄器官。
掠蝦亞綱
掠蝦亞綱
習性 蝦蛄多穴居。蝦蛄科和琴蝦蛄科的種類多在淺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為“U”字形。指蝦蛄科多居於珊瑚礁的洞穴中。口足類為肉食性,捕食甲殼類、小形魚類、軟體動物或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游泳能力強,行動十分迅速,能以掠肢追捕獵物。此類動物體能發聲,蝦蛄科種類以尾肢摩擦尾節腹面而發出聲音,指蝦蛄科種類以掠肢發出打擊聲。
雌性產卵后,將受精卵塊抱在顎足之間。孵化后,幼體的形態與成體有很大差異,扁平而透明,肉質少,體輕,行漂浮生活,經多次蛻皮和一系列的變態后,才能變成母體的形狀,並開始在海底生活。口足類的繁殖期在中國的黃渤海區為5~8月,在南海時期稍長。
分類 掠蝦亞綱中僅有口足目一目,其中除全為化石種類的古蝦蛄科(Sculdidae)外,現生種分4個總科:深蝦蛄總科(Bathysquilloidea),指蝦蛄總科(Gonodaety-loidea),蝦蛄總科(Squilloidea),琴蝦蛄總科(Lysios-quilloidea)。
經濟意義 蝦蛄科、琴蝦蛄科等體形較大種類的肉和卵巢可食,味道鮮美,口蝦蛄成熟的卵巢的鮮美程度遠遠超過中國對蝦。另外,也可作為釣鉺或肥料。體形較小的個體常為黃魚、章魚的餌料。數量最多的是口蝦蛄,體長達15厘米,中國以黃渤海區產量最大,是重要經濟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