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讀學士

侍讀學士

官名,唐開元十三年(725年)置集賢殿侍讀學士,五品以上官充任。日一人侍讀,以質史籍疑義。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沿置,其後或不帶學士,或僅為侍讀。元豐改制后以侍讀、侍講為侍從以上兼職,正七品。遼代置,所掌不詳。金代翰林學士院置,員一人,從三品。元代翰林兼國史院,蒙古翰林院、集賢院各置二員,從二品。明代翰林院亦置。初,吳元年(1367年)定正四品。洪武十四年(1381年)定製二員,從五品。建文中改為文學博士。明成祖復舊制。順治元年(1644年)於翰林院設二人。十五年增至四人,俱漢員。康熙九年(1670年)定滿、漢各三人。雍正三年(1725年)升從四品。乾隆五十年(1785年)定製滿二人、漢三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再升正四品。

官名介紹


侍讀學士,官名,唐開元十三年(725年)置集賢殿侍讀學士,五品以上官充任。日一人侍讀,以質史籍疑義。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沿置,其後或不帶學士,或僅為侍讀。元豐改制后以侍讀、侍講為侍從以上兼職,正七品。遼代置,所掌不詳。金代翰林學士院置,員一人,從三品。元代翰林兼國史院,蒙古翰林院、集賢院各置二員,從二品。明代翰林院亦置。初,吳元年(1367年)定正四品。洪武十四年(1381年)定製二員,從五品。建文中改為文學博士。成祖復舊制。皇帝至太學聽講、郊禮慶成諸宴時,與翰林學士及侍講學士坐於四品京官之上。成化以後,禮部尚書、侍郎必由翰林,吏部兩侍郎必有一由翰林,凡由翰林為六部侍郎者,則兼侍讀、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則不在從五品之限。其職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以考議制度,詳正文字,備皇帝顧問。凡大政事、大典禮、集諸臣會議,則與諸司參決可否。清沿明制。順治元年(1644年)於翰林院設二人。十五年增至四人,俱漢員。康熙九年(1670年)定滿、漢各三人。雍正三年(1725年)升從四品。乾隆五十年(1785年)定製滿二人、漢三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再升正四品。惟職掌僅撰著記載而已。順治八年(1651年)於內閣亦設此官,滿四人,蒙,漢各二人,從四品,掌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