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廬

光裕廬

光裕廬: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的奠基人——“何子淵故居”。 1927年8月,光裕廬動工興建后,因房屋的地基是一座發育尚未成熟的花崗岩石山,故一直找不到理想的飲用水源,何子淵全家二十幾口人的飲水,全靠人扛、肩挑一里開外的馬下河水解決,苦不堪言。正因為有吳太夫人的言傳身教,何子淵家族的子孫都特別敬畏文字,這也正是光裕廬崇尚文化,人文蔚起的史源。

建築簡介


光裕廬: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的奠基人——“何子淵故居”。
光裕廬位於廣東省興寧市石馬鎮。是一座建於1927年的三堂二橫客家古民居,是客家民居“四角圍龍”
【辛亥遺址】何子淵故居--光裕廬(衛星圖)
【辛亥遺址】何子淵故居--光裕廬(衛星圖)
建築的典型代表,是客家民系“崇尚自然” 、“天圓地方” 、“天地人一體同春”高超設計理念的完美展現,2010年8月,光裕廬被興寧市人民政府定為“興寧市特色古民居”文物明確予以保護。
光裕廬史話2
1、淵公井
1927年8月,光裕廬動工興建后,因房屋的地基是一座發育尚未成熟的花崗岩石山,故一直找不到理想的飲用水源,何子淵全家二十幾口人的飲水,全靠人扛、肩挑一里開外的馬下河水解決,苦不堪言。
一天,何子淵回家探親,因尚未完工的光裕廬門坪堆放著一大堆建築材料,轎子無法通行,淵公便只好下轎,在門坪右邊的一棵天然柳樹下歇息,真可謂:赤日炎炎,酷暑難熬。
突然,轎夫發現淵公頭頂遮天弊日的柳樹杈上,盤著一條足有兩斤多重的金環蛇,正吐著信子,探頭探腦,急忙借故讓淵公起身離開,舉棍便打,淵公連忙制止:“別打,別打,不礙事,不礙事,留著它吃老鼠……”。後來,經“地理”先生指點:“金環掛柳,吉兆!”,遂將柳樹移栽,就在樹頭的位置動土挖井,果然,在離地三米的地方發現了泉眼,泉水汩汩而來、清澈見底、甜中帶甘、回味無窮,後來何子淵的子孫便把這口井命名為“淵公井”,八十多年來,不管天災還是人禍,“淵公井”都默默無聞地承受著屈辱和平凡,在毛澤東時代,幾次差點被懷疑井下埋有槍支的“革命群眾”搗毀,
飲水思源--淵公井——(潘景晴)
飲水思源--淵公井——(潘景晴)
“淵公井”默默無聞地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淵公子孫,像種子一樣撒向世界各地,發芽生根,迄今已達500多位淵公後裔……
說來也怪,自從有了水井以後,何子淵故居--光裕廬便從未發生過鼠害,上世紀中葉,在毛澤東發動的“農業學大寨”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之時,生產隊為了安全起見,經常將當地農民僅存的一點“救命糧”藏在光裕廬,以免被當作公糧上繳……
2009年仲秋,我國著名女書法家,年逾九旬的孫中山副官張猛遺孀潘景晴,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的書法大展上,情不自禁,即席揮毫,為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淵誕辰145周年欣然命筆:“飲水思源 淵公井”這一熠熠生輝的作品,聊表對淵公的敬意。
2、有靈魂的文字
子淵公妻子吳太夫人,曾特地交待長孫媳婦陳鳳元,萬物有靈,猶其是文字,都是有靈魂的,“您要囑子囑孫,凡我子孫,絕不能賤踏文字,更不能拿帶字的紙來抹屁股……”。
正因為有吳太夫人的言傳身教,何子淵家族的子孫都特別敬畏文字,這也正是光裕廬崇尚文化,人文蔚起的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