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關居委會

西關居委會

西關居委會,屬於壩區。距離村委會0.20公里,距離鎮0.50公里,國土面積3.57平方公里,海拔148.50米,年平均氣溫15.10℃,年降水量1734.50毫米,適宜種植蔬菜等農作物。有耕地350.79畝,其中人均耕地0.12畝;有林地1990.00畝。全村轄17個村民小組,有農戶861戶,有鄉村人口3843人,其中農業人口3391人,勞動力185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200人。201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99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04.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二三產業為主。

臨沂市蘭山區西關社區居民委員會地處臨沂城中心,於1984年由一個農村大隊改設為居委會,現有居民1300戶,4000餘人,下轄7個居民行政區。西關社區黨委成立於1996年2月,是臨沂市第一個村居級黨委,下設16個黨支部,擁有黨員326名。

西關簡介


西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在很早以前,民間就有“先有東嶽廟,後有沂州城”之說。所謂東嶽廟就在西關社區,由此可見西關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久遠的歷史。伴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前進步伐,西關社區黨委、居委會團結和帶領廣大黨員幹部和職工群眾在全面推進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以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結合自身實際,發揮區位優勢,確立了以發展批發市場為主體的第三產業為主導產業的思路,實施了“以三產促發展”的強居富民戰略,致力於集體經濟建設。從1987年興建臨沂市第一個批發市場——臨沂市服裝鞋帽市場至今,相繼投資8.5億元,建起了服裝、鞋帽、針織、羊毛衫、副食、農貿、沂隆百貨、箱包皮革製品、五金電子、電器城、汽車城等16個大型批發市場,總佔地面積60多萬平方米,擁有經營房間、攤位2萬多個,年成交額達200億元,佔據了“臨沂批發城”的半壁江山。西關批發市場的迅速崛起,帶動了西關經濟的快速發展。截止目前,西關共興辦各類企業35個,兼并了4個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發展到20多億元,擁有員工5000名。所屬的山東華豐企業集團總公司於1996年7月榮膺全國大一型企業,形成了以批發市場為主體、第三產業為支柱產業的經濟新格局。西關,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具有西關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2006年,西關實現總產值22億元,利稅近2.2億元,上交國家稅金7483萬元,人均為國家貢獻近2萬元,再創歷史新高。
西關經濟在實現跨越式發展,集體經濟得到壯大的同時,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進社區服務,加強社區治安,美化社區環境,繁榮社區文化,大力發展社會公益保障事業。相繼投資5億元,對舊城舊居進行大規模改造,興建了120幢高標準的居民住宅樓,形成了竹林橋、富民兩個園林式、現代化的居民住宅小區。目前,這兩個小區分別被評為全市花園式小區和文明示範小區。投資5000多萬元興建了省級實驗幼兒園、規範化小學、功能齊全的醫院、糧油供應站,對全體居民實行“入托、入學、醫療、糧、油供應”五免費待遇。對50歲以上的居民實行退休制度,每人每月發給360至1500元不等的退休金。孤、寡、殘疾人的生活費用全部由居委承擔。投資3000多萬元對轄區環境進行綠化、美化、亮化和綜合整治,保護生態環境,打造綠色社區、人文社區和文明社區。西關文化娛樂設施齊全,群眾性文體活動豐富多彩。組建的龍獅隊、秧歌隊、腰鼓隊、門球隊、地擲球隊常年堅持活動,居民身心得到鍛煉的同時,還多次在國家、省、市、區的比賽中捧回大獎。多年來,西關的計劃生育率和晚婚晚育率始終保持在100%。西關社區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事業進步,人民群眾安居樂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一派欣欣向榮。西關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終沒有忘記扶貧濟困,關心社會公益事業。先後幫助貧困山區的農民脫貧致富、資助“希望工程”、“春蕾計劃”、援助災區以及向社會公益事業捐款捐物達3000多萬元,贏得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
西關,強居富民的路子越走越寬廣,發展經濟的步子越邁越大,構建起平安和諧新社區,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征程中邁出新的步伐,實現了從“沂蒙第一村”到“全國第一居”的歷史性跨越,步入了全國三個文明建設的先進行列。先後被授予“沂蒙第一村”(1988年,原臨沂地委、行署命名)、全國模範居委會、全國模範調解委員會、全國綜合實力百強村居(27位)、省級文明單位、全省文明村居示範點、全省社區服務先進單位、山東省十強村居、全省綠色社區、全省文明社區、省級信息化工作先進單位等20多個省級以上榮譽稱號,被譽為“全國第一居”。所屬的山東華豐企業集團總公司被山東省政府列入重點管理企業,被授予“全國優秀企業”等稱號。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50.79畝(其中:田111.00畝,地239.79畝),人均耕地0.12畝,主要種植蔬菜等作物;擁有林地199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2畝,主要種植桃、李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3000.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1年底,全村有750戶通自來水,有104戶飲用井水,有856戶通電,有68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52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0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14戶。該進村道路為屬於柏油、水泥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0.5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50公里。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11.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0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3畝。該村到2011年底,有23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1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994.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51.00萬元,畜牧業收入149.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452頭,肉牛0頭,肉羊0頭);林業收入1.00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12663.00萬元,工資性收入15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04.00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58.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0人,在省內務工100人,到省外務工4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餌塊,主要銷售往省外。2011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0.00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餌塊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餌塊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861戶,共鄉村人口3843人,其中男性1957人,女性1886人。其中農業人口3391人,勞動力1852人。到2011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00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5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0.80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西關小學,中學生就讀到鎮一中。該村距離小學校0.30公里,距離中學0.8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410人,中學生219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1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68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50.79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5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4.00萬元,有固定資產75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