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微觀
清微觀
清微觀,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浮山縣諸葛村,始建於唐武德三年(即公元620年),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重建,元、明、清幾經修繕,仍不免頹圮,最近一次為2013年重修。重修后現余大殿,月台,左右側殿,道房,舞亭戲台以及山門與下院等。清微觀於1996年1月12日,授予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清微觀,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始建於諸葛村老君灣,初名老君堂、清凈庵;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遷建於現址,更名為清微觀;元代大地震后,改名清微宮;明萬曆年間(約公元1578年前後)重修,復稱清微觀。清代幾次修葺,但觀名未變。
上世紀八十年代
清微觀自民國初年即為當地學校校址,直至上世紀80年代。民國時山西省長閻錫山在教育方面極有作為,山西的小學遍及村鄉,為民國普及教育之典範。民國20年(1931年),區立女子高校設於本村河神廟;民國24年(1935年),縣立甲等小學,校址設於清微觀;民國37年(1948年)分為兩校,西校設於清微觀;1950至1954,東校兩易,西校一直位於清微觀;至1954年,為方便管理,兩校再次合併於清微觀;1955年8月,柏村完小遷至本村,至此,本村初小變為諸葛完小,設4個班級;1960年,設6個班級,吸納附近村莊南王、前交、北垣、姚家安、李家安、徐家安、椿灣坡、前河、南庄、北王角以及諸葛村的適齡學生;1968年,諸葛村以外的高小生返回本村五年一貫制學校就讀;同年,諸葛完小附設初中班,改為諸葛七年制學校;1973年,因清微觀校舍不足,於本村馬場十間平房,學校六七年級搬走;1977年,諸葛七年制學校附設高中班,稱諸葛九年制學校;1981年,本村中學班並於前交中學,同時本村四五年級搬至馬場校址;1983年,餘下一至三年級全部搬至馬場校址(即如今的諸葛小學),至此,清微觀才不再作為學校。
清微觀恢復道觀身份后,荒於村內無人管理。於2000年前後,曾有道士前來,一師一徒,未至一年,因廟觀漸漸殘破而無資修繕,且生活維艱,遂離去;后,又有一女尼前來,不多時亦離去。此後清微觀漸有坍圮之勢,村民嘆惋,幹部則多視若未見。2013年,始由省級相關部門出資,重新修繕。重修后與原觀有些殊異,廊柱之間連接的牆壁以及幾處道房均有變動,蓋因年久,其原貌無記錄留存,便按照常見形態重修。
清微觀坐北朝南,單進四合院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山門(上為舞台,下為山門)、老君殿,東西兩側為配殿、道房。老君殿為廟內主殿,立於一長方形台基之上,結構為四椽栿對前後乳栿通檐用四柱,梁枋斷面比例與宋《營造法式》基本相符。
全觀主要建築有大殿、月台、山門、戲台、伶房、東西側殿以及道房等。月台下東西各有石碑一幢,東邊石碑下有馱碑贔屓,左右側殿的廊檐下,南北向各嵌有兩塊石碑,大殿東側牆壁中亦嵌有石碑一塊。完整石碑共七座,另有破損者若干以及一塊龍形水紋碑首。
大殿名為老君殿,氣魄雄偉,為重檐歇山頂,位於1.2米的方台之上,通高20.8米。四面圍廊,共有廊柱20根,面闊五間,進深八椽,柱石為覆盆蓮花瓣式,保留唐代原型;柱頂為五踩斗栱使用假卯以及梁架挑角,均為五輔作,殿內六根明柱,梁架為徹上露明造;殿頂使用青色筒瓦及青色蓮花脊獸裝飾,渾厚古樸。
山門
清微觀坐北朝南,單進四合院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山門(上為舞台,下為山門)、老君殿,東西兩側為配殿、廊房。老君殿為廟內主殿,立於一長方形台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八椽,重檐歇山頂,檐下斗栱五鋪作。梁架為徹上露明造,結構為四椽栿對前後乳栿通檐用四柱,梁枋斷面比例與宋《營造法式》基本相符。
老君殿前存有宋、元、明、清各代碑刻9通。